《情系祖国》教案1(粤教版八年级上)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9183600 上传时间:2019-01-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情系祖国》教案1(粤教版八年级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情系祖国》教案1(粤教版八年级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情系祖国》教案1(粤教版八年级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情系祖国》教案1(粤教版八年级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情系祖国》教案1(粤教版八年级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情系祖国》教案1(粤教版八年级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情系祖国》教案1(粤教版八年级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情系祖国第二课时【课题】:民族文化,我们的血脉、传承文化,推进创新【授课者】:【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我们丰厚的财富2、民族文化造就民族灵魂3、民族文化养育着当代少年4、珍惜文化传统,保持文化特色5、学习和汲取,培养民族文化素养6、传承精华,抛弃糟粕,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能力目标:培养全面、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培养爱国情怀,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意识,做一个立志报国、有民族文化素养的人。【教学重点】:培养爱国情怀,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意识,做

2、一个立志报国、有民族文化素养的人。【教学难点】:为什么要回溯文明源头;懂得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能够积极学习和主动吸取民族文化精华。【教学方法】:讲述归纳、共同探究、课堂讨论【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1、导入: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吗?能够根据印象画下它吗?(展示图片)2、观察图片,分析会徽的主体部分包括哪些中国特有的文化形式?并说说它们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会徽分上中下三个部分,主体为上部大红底色的白色“京”字图形,约占整个会徽的3/5。“京”字形状酷似汉字的“文”字,取意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整个“京”字图形为一个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京”字

3、图形下是黑色的英文“Beijing 2008”字样,其下是奥运五环标志。北京奥运会会徽分别由形象独特的图形、英文的“北京”和2008年以及奥运五环组成,它是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新会徽蕴藏丰富的文化含义。刘琪同志进一步解释说,这个会徽表达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题。2008年奥运会新会徽,将中国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体育运动特征结合起来,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这一设计,凝聚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的神韵。鲜红的色彩传达了中国文化特有的热情气氛;寓意丰富的图形,形如一个“京”字,表达了举办地的名称;也像一个冲向终点的运动员,体现了冲刺极

4、限、创造辉煌的奥林匹克精神;又似一个载歌载舞中的人,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对于奥林匹克运动的美好憧憬和欢迎八方宾客的热情与真诚。)(中国文化博大精深)3民族文化,我们的血脉(1)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我们丰厚的财富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传统和巨大生命力、创造力的伟大民族。四大发明、古代医学、数学、天文历法、建筑技术等等都曾处于领先地位。(举例说明)中国古代哲学、文学艺术都对世界有重大影响。(2)民族文化造就民族灵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实事求是”等精神财富,是中国的历史文化的血脉,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息、国家兴旺发达的文化基因。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

5、一个民族的性格、心理和精神有着深刻的影响,铸就了民族灵魂。民族文化对人的情感的影响,不仅表现为同代人的普遍性,而且表现为历史的一贯性。在同一个民族中,当代人的许多情感特征都可以从民族文化中找到历史渊源。(3)民族文化养育着当代少年作为新一代的中国人,我们也是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养育下成长,民族文化养育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中华文化的营养流入我们的精神血脉,造就了我们的民族灵魂,又将通过我们的手传承下去。教材中毛泽东的话选自1935年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洋溢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4、亲历民族文化:中华文化知识知多少。(1)、

6、你知道世界上寿命最长的文字是什么:汉字(2)、你知道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是哪些国家:古埃及、印度、巴比伦、中国(3)、说说你所知道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三个以上):春节、中秋、元宵、端午等(出示图片年画)(4)、中华传统美德有哪些:忧国忧民、艰苦奋斗、勤学苦读、尊师重道、诚信守约、尊老爱幼、扶危济困、谦恭礼让等(5)、你知道我国有哪些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三个以上):长城、明清故宫、莫高窟、秦始皇陵、苏州园林、平遥古城、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武当山古建筑群、拉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曲阜孔庙 孔府 孔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云南丽江古城、天坛、颐和园、都江堰青城山、龙门石窟、大足石刻、明清皇陵、皖

7、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云冈石窟、高句丽(6)、说说中国的四大发明:印刷术、火药、造纸术、指南针5.回溯源头,传承文化(1)珍惜文化传统,保持文化特色。 每个民族都应珍惜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更加重视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尤其在各国文化不断交流互相融合。以致出现文化发展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态势下,我们必须回溯自己的文化源头,保持我们的文化特色。任何先进文化都是与传统文化一脉相传、血脉相连的,离开传统就谈不上创新和发展。(2)学习和汲取,培养民族文化素养每位中华儿女都应具备民族文化素养,有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可以通过课堂学习、课外阅读、艺术欣赏、社会调查、研读文化典籍、亲身接触古迹、体验传统艺术和民俗等方

8、式深入了解和体悟民族文化的精粹。(3)传承精华,抛弃糟粕。弘扬民族文化(齐读、提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是糟粕是我们要抛弃的呢?如:集权专制制度、男尊女卑、封建迷信、安于现状等。又如,个人专断,宗法亲情,道德至上,反对竞争,轻视效率,贬斥利益,等等。)弘扬民族文化并不意味着不加区别、毫无批判地全盘吸收,更不是简单地倒退复古。对于一些封建性、腐朽性等被时代超越的内容如集权专制制度、男尊女卑、封建迷信等应该抛弃,传统文化只有融合新的时代精神,并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点,才能保持其生命力,放射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在当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力量,也是我们年

9、青一代的历史责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是糟粕是我们要抛弃的呢?如:集权专制制度、男尊女卑、封建迷信、安于现状等。又如,个人专断,宗法亲情,道德至上,反对竞争,轻视效率,贬斥利益,等等。 文中孙中山先生的话意在鼓舞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意识到传承文化、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长城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象征着中华民族血脉相承的民族精神。【知识点】:一、民族文化,我们的血脉1、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中华儿女的丰厚财富2、民族文化造就民族灵魂3、民族文化浸染着当代少年。二、回溯源头,传承文化1、珍惜文化传统,保持文化特色2、积极地学习

10、和主动地汲取,了解和体悟民族文化的精粹3、传承精华,抛弃糟粕,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练习】:1、“树无根不活,人无根不立”只有把民族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我们才有奋斗的激情和动力,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下列选项中,能体现我国民族 精神的句子有(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生在世,吃穿二字A B C D 分析:本题是在考查对民族精神的理解时最常用的一种题型。体现的是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理想志趣;是体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而句则是没有社会责任感,没有抱负的只追求个人利益的言行。2、(多选)2008年

11、5月3日北京日报报道,在朝阳区安贞华联商厦门前,城市志愿者,华北电力大学音乐 教师张又驰向群众发放她创作的中国民族音乐普及读物,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张又驰的做法启示我们( )A、要主动学习和自觉汲取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B、要积极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C、继承文化传统就是回到过去D、要珍惜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作业】:1、(单选)2007年12月17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规定,将清明、端午、中秋传统节日设定为国家法定节日。此举( )A、有利于抑制外来文化 B、有利于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C、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增长 D、有利天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2、简答题:我们每个人都有过

12、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的经历,体会到“失败乃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等格言中蕴涵的深刻哲理。“车到山前必有路”“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天无绝人之路”等谚语,是激发身处困境中人们的勇气、鼓舞其斗志的良药。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寸有所长,尺饿 所短”“乐极生悲”“否极泰来”等充满辩证思想的成语、格言,对人们正确看待问题,办事情具有深刻的影响。(1)上述材料表明了什么?(2)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如何培养民族文化素养?【教学反思】:知识扩展: 不是东西 一名自命为“中国通”的洋教授,向他的学生讲授中文时说:“中国人把物 品称作东西,例如桌、椅、电视机等;有生命的动物就不称东西,例如虫、 鸟兽、人。”他补充说:“所以,你、他不是东西,我也不是东西。”每一国都会有它代表性的东西,比如说:英国大笨钟;法国艾菲尔铁塔;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 ;日本富士山、和服学*优中.考),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