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员心理学》ppt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9167156 上传时间:2019-01-12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5.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驾驶员心理学》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驾驶员心理学》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驾驶员心理学》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驾驶员心理学》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驾驶员心理学》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驾驶员心理学》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驾驶员心理学》ppt课件(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1/12,1,驾驶员心理学主要内容,一、引言,二、概 述,三、交通现象的构成,一、驾驶员的情感,第一节 驾驶员的心理特征,二、驾驶员的性格,三、驾驶员的气质,四、驾驶员的意志,五、驾驶员的注意,六、应掌握行人心理特征,第二节 驾驶员的身体素质,一、身高,二、驾驶员的视觉特性,四、驾驶员的反应特性,五、驾驶适应性,六、人体的生物节律及其对行车安全的影向,三、感觉与知觉,2019/1/12,2,驾驶员心理学,交通安全与所有参与交通的人都有直接关系,在汽车的行驶过程中,驾驶人员的感知、判断和操纵三者中任何一项行为出现失误,均可能引起交通事故。,驾驶人员的心理素质与交通安全的关系极为密切。

2、应用心理学的观点、方法和原则,研究人在道路交通中的行为规律,分析人产生失误的原因,寻找预防失误的方法,以求达到减少交通事故,保证交通安全的目的。,2019/1/12,3,概 述,人的心理是下列各方面的总称:,感觉、思维、知觉、想象、记忆、情感、意志、需要、动机、兴趣信念、能力、气质、性格、世界观等的总称。,其中,有人的个性也有共性。如,人的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差异。,2019/1/12,4,交通现象的构成,构成交通的三因素:人,车,路。时间因素(速度因素)形成交通交通现象。,交通心理上学所研究的是交通参与者的心理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行为。,人的心理的总称:?,2019

3、/1/12,5,第一节 驾驶员的心理特征,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备与驾驶工作相适应的心理条件,在驾驶员中,总有一些人比其他人更易发生交通事故。为此,对人体的心理特征作出综合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9/1/12,6,第一节 驾驶员的心理特征 一、驾驶员的情感,2019/1/12,7,第一节 驾驶员的心理特征 一、驾驶员的情感,2019/1/12,8,第一节 驾驶员的心理特征 一、驾驶员的情感3,2019/1/12,9,第一节 驾驶员的心理特征 一、驾驶员的情感4,驾驶员如何控制情感,2019/1/12,10,第一节 驾驶员的心理特征 二、驾驶员的性格1,2019/1/12,11,有下列性格

4、的人容易发生事故:,2019/1/12,12,2019/1/12,13,第一节 驾驶员的心理特征 三、驾驶员的气质1,2019/1/12,14,四种气质类型,2019/1/12,15,2019/1/12,16,2019/1/12,17,第一节 驾驶员的心理特征 四、驾驶员的意志1,1 意志,2019/1/12,18,第一节 驾驶员的心理特征 五、驾驶员的注意1,2019/1/12,19,2019/1/12,20,集中注意,2019/1/12,21,4要善于转移注意,5 要善于分配注意,2019/1/12,22,六、应掌握行人心理特征,2019/1/12,23,第二节 驾驶员的身体素质,2019

5、/1/12,24,第二节 驾驶员的身体素质 一、身高,但根据我们国家的国情,交法规定:大车为1.55M以上;小车为1.50M以上。,2019/1/12,25,第二节 驾驶员的身体素质 二、驾驶员的视觉特性,1概述 驾驶员在驾车时,有80以上的信息是依靠视觉获得的。驾驶员的眼睛是保证安全行车的重要的感觉器官,眼睛的视觉特性与交通安全有密切关系。,2视力 视力也叫视敏度,是指分辨细小的或遥远的物体或物体的细微部分的能力。视觉敏锐度的基本特征就在于辨别两物体之间距离的大小。视力分为静视力、动视力和夜间视力三种。,(1)静视力 静视力是指人机视标都不动的状态下检查所得的视力。在报考驾驶员时都要进行视力

6、检查,一般认为10为正常视力。视力共分12级,01-10每级差01,此外还有12和15两 级。 我国通用E型视力表检查驾驶员的两眼视力。视力的国际测定方法是以能识别的最小两点所形成帕视角为标准,目前采用的是J909年第11次国际眼科学会制定的缺口环(C字型 环)作为测定视力标准的仪器。这个缺口环,其底色为白色,环为黑色,环的外径为75mm,环 宽和缺口均为15mm,如图4-2所示。,2019/1/12,26,第二节 驾驶员的身体素质 二、驾驶员的视觉特性2,在距离为5m的情况下能辨认出此缺口,则视力为10。这时对于缺口的视角为1。若视角为2时能看清缺口,则视力为05。视角为5时能看清缺口,则视

7、力为02,依此类推。 我国 规定,对于驾驶员的视力要求是两眼均为07以上(可戴眼镜)。日本规定对于领取普通驾驶执照的驾驶员要求两眼视力在07以上,大型车辆及35t以下的小型车辆和车速在40kmh以上的机器脚踏车的驾驶人员则要求其两眼视力均在08以上(包括矫正视力)。在美国各州 的视力标准都不一样,一般要求最低视力为05(不包括矫正视力)。,视力的国际测定方法,2019/1/12,27,第二节 驾驶员的身体素质 二、驾驶员的视觉特性3 (2)动视力,动视力是指人和视标处于运动(其中的一方运动或两方都运动)时检查所得的视力。汽车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的视力为动视力。驾驶员的动视力随车辆行驶速度的变化而

8、变化,速度提高则动视力降低,如下图所示。一般来说,动视力比静视力低10-20,特殊情况下比静视力低3040。例如,以60kmh的速度行驶的车辆,驾驶人员可看清离车240m处的交通标志;可是当速度提高到80kmh时,则连160m处的交通标志都看不清。 驾驶员的动视力随客观刺激显露的时间长短而变化,当目标急速移动时,视力下降情况如下图所示。当照明亮度为20lx,目标显露时间为1lOs时,视力为10,当目标显露的时间为125s时,则视力下降为05。一般来讲,目标作垂直方向移动引起的视力下降,比目标作水平方向移动所引起的视力下降要大得多。,2019/1/12,28,动视力随车辆行驶速度的关系,第二节

9、驾驶员的身体素质 二、驾驶员的视觉特性4,2019/1/12,29,动视力随客观刺激显露的时间长短而变化的关系,2019/1/12,30,(3)动视力与静视力的关系,静视力好是动视力的前提,但静视力好的人不一定会有好的动视力。许多研究都显示,驾驶员的动视力与交通事故有密切关系。一项对365名驾驶员动视力与静视力相关性的研究结果表明: 静视力为10的276人中,动视力小于、等于05的有170人,占总人数的61。因此,对于报考驾驶员的人,不仅要检查其静视力,还应检查其动视力,而且要定期检查。 动视力还与年龄有关,年龄愈大,动视力与静视力之差愈大。,第二节 驾驶员的身体素质 二、驾驶员的视觉特性5,

10、2019/1/12,31,第二节 驾驶员的身体素质 二、驾驶员的视觉特性6(4)夜间视力,2019/1/12,32,夜间不同对比度下的认知距离与确认距离,2019/1/12,33,3)夜间视力与物体颜色的关系,4)夜间驾驶员对路面的观察,2019/1/12,34,5)夜间行驶驾驶员对行人的辩认,认距离影响很大。有些国家规定,夜间在道路上作业的人员必须穿黄色反光衣服,以确保安全。,2019/1/12,35,5)夜间会车时驾驶员对行人的辩认,由上图可知,驾驶员由于受到对面来车前照灯的影响,对行人辨认能力降低,降低的程度与对方车的前照灯的光轴方向、对方车辆与本车及行人的相对位置等因素有关。假设行人穿

11、黑色衣服,要辨认此人,无对向车时的辨认距离为43m;当对面车由行人后方逐渐接近时,辨认距离逐渐缩短。,2019/1/12,36,3、适应与眩目1,(1)适应 在实际道路交通中,驾驶员行车时遇到的环境光照度是变化的。当光照强度发生变化时,驾驶员的眼睛要通过一系列生理过程进行适应,这种适应能力主要靠瞳孔大小的变化及视网膜感光细胞对光线的敏感程度的变化实现。适应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不可能在一瞬间完成。所以,当外界光线突然发生变化时,人眼便会出现短时间的视觉障碍,这就是人眼的适应过程。,光线突然由明亮变暗时的适应过程称为“暗适应”,反之称为“明适应”。“明适应”过程较快,不过数秒至一分钟,但暗适应却慢得

12、多。,图4-7为暗适应的时间经过,这一过程 可分为两个阶段,开始56min内曲线 下降比较平缓,这一段称为4段;经过 15rain以后,又开始缓慢下降,此段称为0 段。暗适应曲线表明人眼在暗适应过程中, 有光感的照度随时间的增加逐渐变低。 暗适应延续发展的时间很长,可达1h左右。暗适应过程对安全行车影响最大,例,2019/1/12,37,3、适应与眩目2 暗适应曲线图,2019/1/12,38,3、适应与眩目3 (2)眩目,亮度、眼睛的适应性等多种因素。汽车夜间行驶多数遇到的是间断性眩光。一般认为,在以人眼视线为中心线30角以内的范围是容易发生眩目的区域,在此区域内最好不要有发生强烈光线的光源

13、。,如有强光照射,视力从眩光影响中恢复过来需要的时间,从亮处到暗处大约需6s,从暗处到亮处约需3s,视力恢复时间的长短与刺激光的亮度、持续时间、受刺激人的年龄有关。对夜间眩光后视力的恢复,年龄越小恢复得越快。年轻驾驶员视力恢复时间为23s,年龄超过55岁时,恢复时间大约为10s。一般情况下,在道路中心线上的行人比在路侧面上的行人更容易被驾驶员发现,但在夜间会车时,由于对向车前照灯引起的眩目作用,使驾驶员反而不容易看清中心线附近的人和物,因而夜间处于道路中心线上的人是很危险的。为防止夜间会车时眩目,汽车前照灯应备有远近两种灯光,会车时使用近光。在道路设施方面也要注意防眩,如在上下行车道间设置隔离

14、带、在隔离带上设置防眩板、加强路灯照明等。,2019/1/12,39,4、视野1,2019/1/12,40,4、视野2,2019/1/12,41,4、视野3 视野的检测,2019/1/12,42,5、立体盲,2019/1/12,43,三、感觉与知觉1 1、感觉,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在头脑中引起的反应。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是形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基础。,与驾驶行为有关的最重要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平衡觉、运动觉等。视觉和听觉是眼、耳的功能,而平衡觉是由人体位置的变化和运动速度的变化所引起的。人体在进行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时,其速度的加快或减慢以及体位的变化,都会引起前庭

15、器官中感觉器的兴奋而产生平衡觉。运动觉是由于机械力作用于身体肌肉、筋腱和关节中的感觉器而产生兴奋的结果。不同感觉器官接受信息数量的比例分布见下表。,产生感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并且要有足够的强度,能为主体所接受;二是主观的感觉能力。为了能更好地感知交通信息,保证行车安全,就必须提高驾驶员对各种信息的感受性。,2019/1/12,44,三、感觉与知觉2 2、知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反应。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都是以知觉的形式来直接反映客观事物的。 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类型。,(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对对象的大小、形状、距离、体积、

16、方位等的知觉,是多种感觉器官协调活动的结果。驾驶员的空间知觉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知觉,行车、超车、会车都要依靠空间知觉,没有空间知觉是无法驾驶机动车辆的。正确的空间知觉是驾驶员在驾驶实践中逐渐形成的。,(2)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延续和顺序性的反应。人们总是通过某种衡量时间的标准来反映时间。这些标准可能是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如太阳的升落、昼夜的交替、季节的变化等;也可能是机体内部一些有节律的生理活动,如心跳、呼吸等;也可能是一些物体有规律的运动,如钟摆等。由于受心理状态的影响,人们的时间知觉具有相对性。,2019/1/12,45,三、感觉与知觉3 (3)运动知觉,运动知觉是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通过学习和实践,运动知觉是可以提高的。驾驶员在估计车速时,是根据先前行驶的速度来估算当时的速度。当加速时,驾驶员则会低估自己的速度,而在减速时则又会高估自己的速度,而且速度估算的准确性随工作年龄而增加。同时,年老的驾驶员趋于低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