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调查报告闫伦芳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916275 上传时间:2017-09-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调查报告闫伦芳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调查报告闫伦芳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调查报告闫伦芳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调查报告闫伦芳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调查报告闫伦芳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调查报告闫伦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调查报告闫伦芳(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 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调查报告论文类别:小学班主任作者姓名:闫伦芳单 位:江苏省赣榆县罗阳镇中心小学手机号码:1535183929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调查报告【摘 要】近年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是大家所共同希望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关爱留守儿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存在很多严重的问题。班主任在留守儿童心灵建设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首当其冲的应承担起教育的 责任,这也是老师的义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该发挥 “中心纽扣”作用。作 为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使每个留守儿童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

2、、行 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发展 案例分析【正 文】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买你想未来” , “三个面向”的要求进一步从时间、空间和发展趋势上明确了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这就要求校阅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特别要关注学生心灵的健康发展,而留守儿童因其背景的特殊性更要受到重视和关爱。一、调查数据的分析。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 58

3、00 万人。我们课题组也通过调查,了解到罗阳镇在校就读小学生共有 2008 人,其中留守儿童共人数有有 503 人,约占总人数的 25%。(一)父母双方缺一的家庭我们称之为“单亲教育”型,这样的孩子,我们称为“半留守儿童” 。从调查中可以看到,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留下来与儿童作者承诺:本文系本人所作,如有抄袭等违法违规行为,文责自负。一起生活的占 49.93%,而且父亲外出的比例大大高于母亲外出的比例, “留守儿童”能够与父亲一起生活的比例只占 13.07%,如此大面积地缺失“严父”的角色,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二)父母双方都外出、儿童不能与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

4、的,只能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我们称之为“隔代教育”型,这样的孩子,我们称之为“全留守儿童” 。通过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经商,孩子与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占儿童总数的 43.74%。(三)父母双方都外出,把孩子寄养在亲戚或朋友家的,称之为“寄养教育”型。调查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父母离开时将孩子托付亲戚照管的约占 6.33%,有的亲戚一家人甚至还要照管好几家的孩子。二、存在的问题。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监护不力、缺乏抚慰、疏于照顾等诸多原因,这些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以我们班为例:全班 47 名学生中有九名学生是留守儿童,其中有五名后

5、进生、三名中等生,他们平时上课注意力差、爱和同学闹矛盾、不愿接受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另外一名学生虽然学习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但是平时不愿与人交往、对班级事情漠不关心、不能接受批评。综合调查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发展主要存在安全、心理人格、道德品行、学习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中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没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学习习惯较差,自制力弱,在学习困难时,不能承受过大的压力;在情感上缺乏关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有的儿童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不合群、他们不愿与别人交往;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

6、;有的则脾气暴躁、冲动易怒、逆反情绪。三、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案例一:(一) 个案现状李某,男,12 岁,父母在外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由爷爷,奶奶照料。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在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1.行为习惯差,个人卫生差,上、下课都特别好动,爱交头接耳,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2.懒惰心理。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只想在家随心所欲地玩。3.缺乏良好的班级意识。小到一次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热情,总想逃避,参与意识淡薄。(二)问题分析:经过调查、走访、电话联系家长等途径,发现该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如下:1.情感方面存在缺失。李某的父母常年外出打工,

7、将李某寄宿于爷爷奶奶家中,致使李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离开了父母的关怀,小孩没有了安全感,对社会没有信任感,以后对社会的态度、对他人的态度、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态度就很容易走向极端。没有父母的呵护,没有理性的沟通,孩子的心灵易受创伤。2.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父母常年在外,根本谈不上对孩子进行教育,他们只是为孩子提供吃饭、住宿,更是谈不上教育。而父母又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事实上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造成了负面影响。即使托付于祖辈,这种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精力上也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职,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3.学校教育鞭长莫及。学校教育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对

8、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那些“问题儿童”难以管理。4.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多。目前小乡镇的社会教育还很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三)基于以上情况,我在教育的过程中采取以下措施,并起到一定的效果:1.用“爱心”换起信任。俗话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 。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孩子还小,对父母的依赖更强烈,然而,父母的依赖没有了,孩子的心灵得承受多大的压力呀!为了让他对我有依赖感,我时常把家里好吃的给他拿来,课余时间把他带到办公室让他尽情的吃。

9、周末,我把他带到家里让他感受家庭的温暖,并带他去公园、书店,让他那颗孤独的心得到安慰。渐渐地他对我解除了戒备心理,把我当成了朋友2.用耐心督促进步。作为留守儿童,是家里近乎于无人管理的真空,更何况李某住在爷爷家。所以他的自由空间太大了,作业常常不做,即使做了也很难保质保量。面对这种情况,我先是在教室组成结对子的活动,想搞“一帮一,一对红” ,没想到李某根本不把帮他的同学放在眼里,一周下来,涛声依旧,一次作业都没完成,害得帮他的同学哭了好几场。没办法,干脆把他绑到我的腰带上。我每天坚持检查耐心讲解纠错。这方法坚持一个学期,李某的成绩有了一定的改观,上网吧的次数也减少了。3.用读书促其成长。“书籍

10、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 “书是人的精神食粮” 、 “读书使人明智”有关读书的名言太多,但这位李某从小就在离开父母的环境中疯跑,他能沉下心来读书吗?我带着满腹的疑问决定试试。我把李某带到书店让其自己选择他喜欢的书,并出钱买下来当作礼物送给他。没想到,疯小子李某慢慢地喜欢上读书。(四)教育感言:班主任在留守儿童心灵建设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班主任是孩子的老师,似父母,可以说是孩子学习生活中的直接监护人。孩子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如有任何偏激的地方,班主任首当其冲的应承担起教育的责任,这也是老师的义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该发挥“中心纽扣”作用,要做到:1.摸清班级“留守儿童”的基本情

11、况,获得他们的第一手资料,例如家中是父母一方在外打工,还是父母双方都在外打工,孩子现在与谁在一起生活,孩子的父母在什么地方打工,委托谁在照看孩子,孩子父母的电话号码是多少等都要详细的弄清楚,以便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教育和及时处理在班级工作中出现的问题。2.经常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交流,定期地进行家访,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另一方面还可以了解委托监管人对孩子学习生活的照顾情况,及时地与委托监管人进行联系。3.切实关心照顾他们的生活、动态把握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以便及时处理孩子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总之,对于留守儿童,班主任老师应该在思想上经常开导他们,在生活上照顾他们,在学习上多帮助他们,

12、鼓励孩子有事要及时对老师说,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以填补孩子的亲情饥渴,使孩子感到班主任就是他最可信赖的人。案例二:(一)个案情况:基本情况:通过家访了解到孙某同学家庭经济状况良好,该生在爷爷奶奶的陪伴成长。由于他的父母都外出务工,平时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生活,加之监护人(爷爷、奶奶)年纪大,体弱多病,该生欠良好的习惯经过我的走访调查和几个月细心地观察、分析,发现在孙某同学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1.经常有厌学的情绪出现该生学习上有畏难的心理,在学习、生活上对家长过分依赖,也就是说欠自觉性与主动性。另外上课老打不起精神,注意力老是不能集中。而平时的作业不想做、懒得做,特别是当作业过多时,就会故意将

13、作业放在家里不按时批改或者是只做一部分,其他的说忘记做了或者说没听清楚作业做什么等等以此为借口。实际上是怕动笔、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加上没有人约束,一心想随心所欲地玩。最后造成了成绩不理想,有自卑心理,平时少言寡语,与同学、老师交往时,往往显得不自信,在各种班级活动中常常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2.自卑心理严重,与同学交往困难该生平时沉默寡言,独来独往,不愿与同学、老师交流,课堂上几乎从不发言,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他会的问题,也不敢回答,自卑心理严重。偶尔也流露出想和同学们交往的思想,但显得不知所措,跟同学相处困难,所以无论是上学还是放学,还是在其他地方,你会发现始终都是他自己一个人,身边没

14、有其他同学。3.不良的行为层出不穷该生不太爱劳动,乱花钱,吃零食,说脏话,打同伴, “拿”同学东西。当有人检举出他的不良的行为时他老以仇恨的目光以待,紧握着两个拳头,还老找借口或话题回绝。蛮横无理的不良举止举不胜举。(二)问题分析:我通过多次家访、与本人交谈、长时间细心观察、与同伴的交流等多种方式,不断深入了解孙某和他的家人,最后我得出他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的原因:1.隔代监护出现的过度溺爱。爷爷奶奶对孙某十分溺爱,大事、小事都迁就随愿,不忍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教育,连日常生活小事都不舍得让他做,甚至连整理书包、装吃的等这些本该孩子做的事都包办了。2.父母不正确的教育和不合理的疼爱

15、方式。由于该生父母常年在外地务工,在孙 xx 同学的生活中缺少父爱和母爱,在外的父母心里觉得内疚,因此对孩子处处补偿、事事迁就,生怕亏待了孩子,特别是在物质上,金钱上,他们对孩子更是有求必应,但和孩子在思想上的沟通却是极少的,对学习更是不闻不问。3.自卑使他的性格发生了变化。以前的他,性格开朗而又活泼,自父母外出后,他一直心神不定,成绩直线下滑,平时很少和老师、同学交流,表扬更是远离了他,这些使他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内心深处的自卑感使他害怕竞争、害怕失败,所以逃避一切,将自己包裹起来,并远离集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孙某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监护人的溺爱、父母的错误教育方式、方法和他孤僻和不

16、自信的性格,于是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教育和引导。(三)教育和引导措施:1.从监护人和家长入手,使他们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我在课外时间充分利用课题组制作的“家访联系卡、记录卡”与监护人多次交谈,并用打电话、发短信等方式与孙 xx 的父母进行沟通,让他们意识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严重性,使他们明白:钱不能弥补自己对孩子的歉意,无节制的物质满足是在害孩子,会使孩子滋生许多生活上的恶习。2.对他进行“三优”政策。即:优先发言、优先辅导、优先批改作业,并充分利用“结对子(手拉手)帮扶法” 、 “谈话法” 、 “主题班会法” “田径运动会”等活动帮助该生确立自信、自强的信念,使其能融入集体,鼓励他多与同学交往,体会与人交往的乐趣,并通过讲解数学家小的时候的好多小故事来激发他学习的兴趣。3.加强联系密度。针对孙某在校的一些情况,我及时和他的监护人联系,帮助分析孩子的问题原因所在,指导他们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去帮助孩子。4.榜样陶冶法。该生由于种种原因,似乎感觉在别人的眼中总是低人一等。为了让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