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理念复习资料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910591 上传时间:2017-10-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新理念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育新理念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育新理念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育新理念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育新理念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新理念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新理念复习资料(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新理念复习资料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171 更新时间: 2009-8-1 热 荐 【字体:小 大 】 目录 1 教育新理念 精简版(适用于没有教材的老师) 第一章 课堂教学的革命 第二章 学科教育的新视野 第三章 教学方式的变革 第四章 素质教育跨世纪的教育理想 第五章 对理想教育的追求 第六章 校长的文化使命 第七章教育家的诞生 2 教育新理念考点 第一章课堂教学的革命 第二章 学科教育的新视野 第三章教学方式的变革 第四章 素质教育育理想 第五章对理想教育的追求 3 教育新理念简答题 4 教育新理念选择题、判断题考点 5 教育新理念复习材料 6四川省 2007 年

2、 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新理念研究试卷 7四川省 2007 年 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新理念研究答案 8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新理念研究 (课程代码:6610)课程命题说明 9 教育新理念考核大纲 10 教育新理念模拟试题一 11 教育新理念模拟试题一参考答案 12 教育新理念模拟试题二(含答案)13 教育新理念模拟试题(三) (12 章) 14 教育新理念模拟试题(三) (12 章)参考答案 15 教育新理念简述题(全) 16 教育新理念论述题(全) 正文 教育新理念精简版返回目录 第一章 课堂教学的革命返回目录 第 1 节 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 一、创造力是人人具有的天然禀赋 创

3、造、创新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看,创新是个体意义上的创新,而不是种系意义上的创新,也就是说,创新不创新是就他个人而言的,而不是与别人比是否有所创新。从个体思维发展的角度说,一名小学生发现了他个人未曾发现的东西,与科学家发现了人类未曾发现的东西,是等价的,虽然在社会价值上他们可能相差十万八千里。我们并不期望中小学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但我们却希望或者是要求学校、教师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可能,而且非常必要。因为如果孩子们的创新能力从小没有得到很好的

4、保护和开发,就会逐渐地受到抑制甚至丧失。这样的学生,要想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就困难多了,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说,创新更在于创新意识、创新个性的培养。现实社会的变化越来越快,我们的学生走向社会以后,能不能成为社会的主人,能不能在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中有自己的独立位置,关键在于能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不断变化。这种适应绝不是消极的、被动的适应,而是主动的、创造性的适应。 创造性并不神秘。求异思维的冲动和能力,可以说是人人都有的与生俱来的禀赋,是人生下来能够适应各种环境的天然保障。它与人的智力水平并没有简单的正相关,而更多地与文化习惯、与教育影响相联系。 二、创造始于问题 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

5、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早在 20 世纪30 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 三、问题意识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问题意识、另辟蹊径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下一代教育的民族,为了孩子的教育,父母花多大的代价都舍得。问题是我们要孩子掌握的都是我们认为他们应该掌握的,而孩子感兴趣的问题、出自孩子思维发展自身要求的问题我们却常常视而不见或置之不理。 进入学校以后,这种知识教学的倾向,

6、这种“去问题”教育的倾向更是有增无减。 四、我们到底追求什么? 小孩子们因为无知而上学,所以孩子们回答问题不正确或提问问题浅薄或荒谬,应该说是正常现象,如果孩子们的回答都是正确的,提问问题都是高质量的,倒是不正常的了。可是我们却把这种正常现象视为不正常,而要把不正常现象变成正常现象。孩子们回答问题正确时,就会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而回答错误或提出荒谬的问题,则免不了要受到批评和嘲笑,面对不断的批评和嘲笑,孩子们回答问题和提问问题的积极性也逐渐降低,所以在学校里看到的情形是,小学低年级小手如林,小学高年级则逐渐稀疏,到了初中举手的则是寥若晨星了。高中学生还有举手的吗?没有了。他们已经没有回答问题

7、和提问问题的欲望了。有谁愿意不断地被批评被嘲笑呢?不问答、不提问问题不会有任何麻烦,而回答得不好却有不愉快的结果,这是其一;其二,教师的所有问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提问仅仅是一个手段,渐渐地人们学会了消极听课、等待教师自问自答。随着这种态度的发展,问题意识也在日渐淡化。 学生没有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这种教育就是“去问题教育” 。而美国人却不这样理解教育。他们认为: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的,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老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老师的回答使学生产生更加多的问题,最后老师不得不投降:“你们的问题我已经回答不了

8、了,我的知识就是这么多我回去再学习,再准备,下次再来回答你们,你们回去也去思考,去寻找答案。 ”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 五、冲破观念障碍 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 第 2 节 化结果为过程的教学 一、知识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的学生对“知识是从哪里来的”这样一个问题,最经常、最简洁的回答是:“从书本上来的。 ”不知道任何知识都有它的来龙去脉,都有它的产生、发展、更新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知识并不是

9、一成不变的,知识的本质并不在于它的确定性和稳定性,恰恰相反,知识的本质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在于它的不断变化,知识的本质在于不断地推陈出新。我们总是在教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很重要,而形成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更重要。所谓科学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所谓科学精神,就是怀疑的、批判的、探索的、创造的精神。可是这种态度和精神不可能离开学科教学、离开学科发展的实际过程单独进行说教。它必须渗透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之中。 二、没有氧气就不能燃烧吗? 三、牛顿力学可靠吗? 四、三角形的内角之和等于 180 度吗? 五、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 知识是人们认识的结果,是已经获得的结果,也是已经过去的结果。知识的学习和教

10、学无疑是必要的,但我们太注重认识结果的教学了,我们相信已有的知识都是千真万确的,相信用已有的知识武装头脑就足够了。如果在知识发展缓慢的时代这样想还能够应付世界的变化,还能够容忍的话,那么,在知识、信息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的时代,这就不能容忍了。我们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知识,更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 “简单地说,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 第 3 节 以综合为导向的教学 一、世界是综合的 人类为了认识世界非常聪明地将世界分割开来,进行了抽象的分析。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

11、个不断深化地对世界进行分析的过程。可是世界本身并不会因为人类的分类而发生任何的变化,自然现象也好,社会现象也好,依然是浑然一体的。 二、高分低能的本质知识的割裂 根据比较,我们的中小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在数量上并不比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所学的知识少。我国高中所学的许多内容在国外要到大学一二年级才学习。而且,我们的学生普遍的考试成绩都不低,他们对相当精深的专门知识都能掌握。遗憾的是,在生活中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很低,而解决这些问题的知识他们是完全拥有的。可是要把它们综合起来解决一个问题时,却一筹莫展。 三、知识的综合与知识的综合教育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科学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在

12、两个或多个学科的边缘,在学科交叉、重叠的地方产生重大突破;在各个学科、在各行各业最活跃的人才总是具有强烈综合知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作了重大改革将学科分类目录从近千种合并到 800 多种,后来又合并到 500 多种,去年又合并到 251 种,并且在 3-5 年内可能进一步合并到 100 种左右。以前大学里一个系有好几个专业,现在好几个系并成了一个专业。实际上,发达国家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学的专业概念已经越来越淡化,基础教育上移,通识教育增强。 与高等教育对综合发展潮流的反应相比,我们的基础教育显得明显滞后。大学文理科的界限在模糊,中学的文理科界限却很清楚,高中就开始分文理科;大学课程的类型越来越多样,种类越来越丰富,中小学的课程基本上还是法定的必修课,课程的种类也基本没有变化。当然,我们并没有必要拿大学与中小学简单相比,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综合理科、综合文科、文理综合的课程和教学正成为新的时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