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酮丁醇梭菌发酵产丁醇实验设计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9084566 上传时间:2019-01-12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799.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丙酮丁醇梭菌发酵产丁醇实验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丙酮丁醇梭菌发酵产丁醇实验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丙酮丁醇梭菌发酵产丁醇实验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丙酮丁醇梭菌发酵产丁醇实验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丙酮丁醇梭菌发酵产丁醇实验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丙酮丁醇梭菌发酵产丁醇实验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丙酮丁醇梭菌发酵产丁醇实验设计(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丙酮丁醇梭菌发酵产丁醇试验的研究,低成本生产丁醇的必要性,生物燃料是可替代汽油等石油燃料的清洁能源。生物燃料主要包括生物柴油、生物乙醇和生物丁醇等。生物丁醇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新型生物燃料,被称为第二代生物燃料。与生物乙醇相比,它具有能量高于乙醇,有较好的燃料经济性,可提高汽车燃料效率和行车里程数等优点。丁醇的性质更接近于烃类,因此与汽油的配伍性好,无需改造汽车。作为新型的生物燃料,全球对于生物丁醇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生物丁醇的研究也因此成为当前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热点之一 传统发酵法生产丁醇主要以玉米和糖蜜为原料,但对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粮食关系到国计民生,确保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最基本的需求。

2、开发粮食替代资源,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是我国大规模生物炼制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的基本国策。,原始农作物,玉米秸秆 植物秸秆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其中,纤维素、半纤维素是可发酵糖的来源,含量占66% 75%(纤维质原料的绝干重量)。 但丙酮丁醇梭菌是无法直接利用木质纤维素为底物进行丁醇发酵,它需将木质纤维素水解产生葡萄糖、木糖等单糖再用于丁醇发酵。,本实验所用菌种,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iumacetobutylicum ) 一种革兰染色阳性、细胞呈梭状、能产生丙酮和丁醇等溶剂的厌氧芽抱杆菌。细胞大小(0.6一0.9)um* (2.4一4.7)um,常含细菌淀粉粒。以周生

3、鞭毛运动。芽抱卵圆形,次端生。表面菌落圆形、突起,直径3一5mm,边缘不规则,色灰白,半透明,表面有光泽。严格厌氧。能分解蛋白质和糖类;生物素和对氨基苯甲酸作生长因子,试验内容,一、玉米秸秆水解实验设计 二、丙酮丁醇梭菌发酵产丁醇培养基及发酵 条件优化 三、以玉米秸秆水解液为底物发酵产丁醇的 研究,一、玉米秸秆水解实验设计,实验研究玉米秸秆经不同试剂预处理后对其酶水解的影响,以及pH值、时间、酶用量、底物浓度等因素对酶水解率的影响,从而得出最佳酶解条件。并利用最佳条件下的水解液进行丁醇发酵,从而达到农业秸秆的资源化利用。,1. 试验材料:玉米秸秆、纤维素酶、及其他试剂和器材 2. 试验方法:

4、(1) 玉米秸秆的预处理。碱浸泡法: 3%的NaOH,固液比 为110,室温浸泡24 h,过滤,滤渣洗净后于60 烘干水分至恒重。氨水浸泡: 10%的氨水,固液比为110,室温浸泡24h,过滤,滤渣洗净后于60 烘干水分至恒重。以不作处理玉米秸秆作为对照。 (2) 酶水解反应条件。称取1 g秸秆于250 ml锥形瓶,加入纤维素酶溶液(0. 05 mol/L, pH值4. 8的柠檬酸- 柠檬酸钠缓冲溶液) ,将三角瓶置于恒温水浴振荡摇床上进行酶解反应,温度50 ,转速100 r/min,反应时间36 h。反应结束,离心取上清液进行还原糖的分析。,(一)实验材料与方法,(1)秸秆成分分析。测定预处

5、理前后1 g秸秆粉中的 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含量。 (2)还原糖的测定。DNS法。 (3)酶水解率测定。 酶水解率(%) = a 0. 9m (1 - w) 100 式中, a为还原糖质量,m 为秸秆质量,w为含水率。,(二) 分析方法,设计因素: 1.粉碎程度对酶水解的影响: 该试验采用15目、60目和200目的秸秆粉碎程度考察粒径大小对酶水解的影响。 2. 温度对酶水解的影响: 设计30 、35、40 、45 、50 、55 。七个梯度对酶水解的影响。,(三)酶水解工艺的优化,3.纤维素酶的用量对酶水解的影响: 分别设置200、400、600、800、1000、1200U g 六个梯度

6、。 4.pH值对酶水解的影响: 分别设置pH=3、4、5、6、7、8进行试验。 5.底物浓度对酶水解的影响: 设置固液比为1:10、1:20、1:30、1:40、1:50、1:60、1:70几种底物浓度做试验。,二、丙酮丁醇梭菌发酵产丁醇培养基及发酵条件优化,(一)实验设计: 1.培养基及培养方法 (1)培养基 A 种子培养基: 5%玉米醪,pH自然; B 原始发酵培养基: 葡萄糖 50 gL KH2PO4 0.5L 醋酸胺 3 g/ L MgSO7H2O 0.2g/L K2HPO4 0.5 g/ L 邻氨基苯甲酸 0.01 g/ L pH 自然 C 单因素实验发酵培养基(g/ L ):以原始

7、培养基为基础组分,分别改变初始糖浓度、初始pH值、碳氮比、发酵温度、转速、邻氨基苯甲酸浓度;,糖浓度:40 、 60 、 80 、 100 、 120 g/L pH值: 4 、 5 、 6 、 7 、 8 碳氮比: 37、42、47、52、57 邻氨基苯甲酸浓度:0.0005、0.001、 0.0015、0.002、 0.0025和 0.003g/L 发酵温度:32 、 34 、 36 、 38 、 40 转速: 150、160、170、180、200r/min D 正交设计实验发酵培养基(g/ L ): 培养基选取葡萄糖为碳源,醋酸按为无机氮源,并添加适量邻氨基苯甲酸。由于培养基的碳氮比C/

8、N、初始pH、发酵温度以及生长因子对微生物的丙酮、丁醇合成影响很大,故对发酵培养基的C/N ,初始pH,邻氨基苯甲酸浓度,发酵温度进行均匀设计实验,以达到优化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的目的。 按照实验设计按下表配制;,a.菌种活化培养:将lmL菌种接种于 20mL玉米醪试管培养基中,沸水浴下热处理1一2min,37下厌氧活化培养。 b.摇瓶培养(单因素实验):将活化好菌种以体积比10%的接种量接种于 100mL单因素实验发酵培养基中,充氮气 10min,于37, 150r/min摇床培养。 c.摇瓶培养(正交设计实验):将活化好菌种以体积比10%的接种量接种于 100mL正交设计实验发酵培养基中,

9、充氮气 10min,于37, 150r/min摇床培养。,(2)培养方法,d.摇瓶培养(优化验证实验):将活化好菌种以体积比10%的接种量接种于 100mL优化培养基中,初始pH值5.5,充氮气 10min,于37.5, 150r/min摇床培养。 e.发酵罐培养:将lL优化培养基加入1.5L发酵罐中,121下饱和蒸汽灭菌20min,冷却后,将活化好菌种以体积比10%的接种量加入发酵罐内,通氮气 30min,设定温度为37.5,转速150r/min,初始pH值5.5的条件下发酵,(1)葡萄糖、果糖浓度的测定 采用DNS法测定 (2)丙酮、丁醇、乙醇浓度的测定 用气相色谱测定, (3)含氮量的测

10、定 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 (4)菌体生物量的测定 采用酶标仪测定620nm下的菌体浓度,(二)实验结果分析,(2)对照组培养基: 碳源分别为葡萄糖和果糖,浓度和玉米秸秆水解液保持一致,添加醋酸按(调好C/N比),培养基中其他组成同玉米秸秆培养基,初始pH5.5。 以上培养基均在121饱和蒸汽下灭菌15min。,三、以玉米秸秆水解液为底物发酵产丁醇的研究,实验方法 1.培养基的制备 玉米秸秆水解液的制备:根据先前玉米秸秆水解实验,按优化的最佳条件水解,调最终浓度分别为5%,6%和8%。 (1)玉米秸秆水解液培养基 玉米秸秆水解液、MnSO4、 KH2PO4、 MgSO7H2O 、 K2HPO4、 邻氨基苯甲酸,(1)不同底物发酵过程中主要产物分析 (2)不同底物发酵过程中副产物分析 (3)不同底物浓度发酵的比较(丁醇产量和残余糖浓度) 测定方法: (1)葡萄糖、果糖浓度的测定采:用DNs法测定 (2)丙酮、丁醇、乙醇浓度的测定:用气相色谱测定, (3)丁酸、乙酸的测定:采用HPLC法分析,2.结果分析,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