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听觉系统解剖生理和疾病,主讲人:邢悦,第1节 听觉系统解剖,一、颞骨,外耳的骨部、中耳和内耳位于颞骨内 颞骨位于颅骨两侧,由鳞部、鼓部、乳突部、岩部和茎突组成 记忆:“瘦骨嶙峋——突鼓鳞岩” 颞骨嵌于蝶骨、顶骨和枕骨之间,参与组成颅中窝与颅后窝1.鳞部,颞骨鳞部又称颞鳞,前接蝶骨大翼,上为顶骨,后连乳突,内接岩部,形如贝壳内面是大脑面,有大脑沟回的压迹、脑膜中动脉沟 外面是颞面,附有颞肌,骨表面有颞中动脉沟 颧突向前与颧骨颞突连接成颧弓颧突前下方隆起为关节结节,后方为关节后突,两者之间为下颌关节窝,容纳下颌关节 在骨性外耳道口后上的骨性小棘,成为外耳道上棘(道上棘,Henle棘)此棘为寻找鼓窦的体表标志2.鼓部,鼓部为一扁曲骨片,弯曲如“U”字形,构成骨部外耳道的前臂、底和后壁的一部分内端有一窄沟,称鼓沟,鼓膜边缘附着其中3.乳突部,乳突在新生儿期并未发育,以后渐气化成一短钝的尖端向下的锥状突起4.岩部,岩部形似一横卧的三棱锥,故又名椎体,有一尖、一底、三个缘和前、后、下三个面岩尖伸向内前,嵌于蝶骨与枕骨之间,并与蝶骨大翼根部、蝶骨体及枕骨底部构成破裂孔,颈动脉管内口开口于此岩部的前面,是颅中窝底的后部。
从内向外有以下结构 记忆口诀:颈三岩,小大弓,,1,,2,,3,,4,,5,颈动脉管内口,三叉神经压迹,岩浅小神经沟,岩浅大神经沟,弓状隆起,岩部的后面,构成颅后窝的前壁 岩部后面中部偏内为内耳门,向外通入内耳道,内耳道长约1cm 内耳道底由一横嵴分为大小不等的上下两区岩部的下面,凹凸不平组成颅底底面的一部分有颈动脉管外口 和颈静脉窝,二者之间有一小孔为蜗小管外口,经此小管,向外 上略偏前方通过骨迷路耳蜗基底达到蜗窗处,名为骨性蜗小管, 又称外淋巴管,是蛛网膜下腔与耳蜗鼓阶的通路,外淋巴经此管 至蛛网膜下腔总结记忆如下,蜗小管外口,颈动脉外口和颈静脉窝,骨迷路耳蜗基底,,,蜗窗,,蜗窗,蛛网膜下腔与耳蜗鼓阶,蛛网膜下腔,,,5.茎突,茎突起于颞骨鼓部下面,茎乳孔的前方,伸向前下方,呈细长形,长短不一,平均长约2.5cm在茎突与乳突之间有茎乳孔,为面神经管的下口,面神经由此出颅骨二、外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1.耳廓,耳廓分为前外侧面和后内侧面 与头颅呈30°夹角 除耳垂部分由脂肪组织与结缔组织构成而无软骨外,其余部分均有软骨组成 耳廓借韧带、肌肉、软骨和皮肤附着于头颅侧面2.外耳道,外耳道外侧端为耳甲腔底的外耳道口,内侧端为骨膜。
成人外耳道长约2.5-3.5cm 由软骨部和骨部组成软骨部约占1/3,骨部约占2/3 成人的外耳道呈“S”形弯曲,外段向内前而微向上,中段向内向后向下,内段向内前微向下成人外耳道有两处狭窄(外耳道狭): 1.软骨部与骨部交界处 2.骨性外耳道中部,三、中耳,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及乳突4部分 鼓窦在鼓室后上方1.鼓室,定义:位于颞骨岩部内,鼓膜与内耳外侧壁之间,为近似六面体的不规则含气空腔与鼓室相关的数值,(1)鼓室各壁的结构: 鼓室近似一立方体,有外、内、前、后、上、下6个壁1.外侧壁由骨部和膜部构成骨部是鼓膜以上的上鼓室外侧壁,面积较小;膜部即鼓膜,面积较大鼓膜为半透明的薄膜,高约9mm、宽约8mm、厚约0.1mm,接近于圆形,介于鼓室与外耳道之间9mm,8mm,0.1mm,鼓膜的前下方向倾斜,与外耳道底成角45°-50°;新生儿为35°45°-50°,,鼓膜的分层,光锥:自脐向前下达鼓膜边缘有一个三角形反光区,由外来光线被鼓膜的凹面集中反射而成2.内侧壁,4.后壁又名乳突壁上宽下窄 面神经阴窝为中耳手术的重要标志 即中耳乳突手术后鼓室径路的标志点5.上壁又名鼓室盖 鼓室借此壁与颅中窝的大脑颞叶分隔。
鼓室盖的厚度一般约为2mm 婴幼儿鼓室盖常未闭合,有岩鳞裂6.下壁 下方是颈静脉窦 前方为颈动脉管的后壁2.咽鼓管,定义:是沟通鼓室与鼻咽的管道成人的咽鼓管全长约为36mm自咽鼓管向内、向前、向下达咽口,咽鼓管鼓室口比咽口高15-25mm成人咽鼓管与水平面成30°-40°,幼儿约10°,且幼儿的咽鼓管管腔较短,内径较宽,所以幼儿咽部感染较成人容易蔓延到鼓室3.乳突,,乳突尚未发育,新生儿期,,6岁时,气化过程完成,2岁后,,开始有鼓窦向乳突部逐渐发展,乳突气化:乳突内的骨质逐渐被含气的蜂窝状空腔取代乳突的类型,四、内耳,内耳由骨迷路和膜迷路构成1)耳蜗,耳蜗形似蜗牛壳,位于前庭的 前内方第1周隆起形成鼓岬 蜗底向后内侧形成内耳道底的一部分 第1周起始部还有蜗窗和蜗小管内口 蜗顶向前外方,靠近咽鼓管鼓室口骨蜗管内有前庭阶、中阶和鼓阶3个管腔 前庭阶起自前庭 中阶起自骨迷路 鼓阶起自蜗窗(圆窗),被蜗窗膜(第二鼓膜)所封闭2)前庭器,前庭器由前庭和3个半规管组成 前庭是骨迷路中最膨大的部分,位于耳蜗和半规管之间 前庭嵴:前庭内壁上有前上斜向后下弯曲的骨嵴壶腹:每个半规管都有两个开口,一端膨大。
外半规管的非壶腹开口端为单脚 上半规管与后半规管的非壶腹开口端合成一总脚 3个半规管共有5个孔与前庭相通2.膜迷路: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感觉毛细胞有两种类型:杯状毛细胞和柱状毛细胞 每个位觉毛细胞顶端有1根动纤毛和50-110根静纤毛 动纤毛:刺激状态;静纤毛:抑制状态4)膜蜗管,定义:又名中阶,位于骨螺旋板与骨蜗管外壁之间,也在前庭阶与鼓阶之间,内含内淋巴 顶部称顶盲管;前庭部称前庭盲管 蜗旋韧带上覆盖着假复层上皮,含有丰富的血管,即血管纹位于基底膜上的螺旋器又叫Corti器 由内到外组成:毛细胞、Claudius细胞和盖膜 支持细胞包括:柱细胞、Deiter细胞、Hensen细胞、Claudius细胞、内脂细胞、Boettcher细胞、缘细胞五、听神经及其传导径路,2.传入神经通路,定义:将声音从外周或者低位的听觉中枢传到大脑皮层或者高位听觉中枢的路径3.传出神经通路,定义:是指下行通路,指将信号转达到外周听觉器官或者低位的听觉中枢的路径本节课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