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A文】通识核心课-12自然资源保护

上传人:Jerm****014 文档编号:68955629 上传时间:2019-01-11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A文】通识核心课-12自然资源保护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5A文】通识核心课-12自然资源保护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5A文】通识核心课-12自然资源保护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5A文】通识核心课-12自然资源保护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5A文】通识核心课-12自然资源保护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A文】通识核心课-12自然资源保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A文】通识核心课-12自然资源保护(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然资源保护 natural resource conservation,张 丽 萍 教授,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第12周,哪个抉择合理? 为什么? 社会在抉择过程中的作用如何?,自然资源保护是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有机结合,并不是一种消极的保护措施,它是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建设不可分割的部分。重点讲授:自然资源保护的内容,自然资源保护的主要目标,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作用。,问题的提出,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三个抉择: (1)短期经济收益最大,但造成资源耗竭。 (2)长期效益最大,但牺牲近期利益。 (3)物种丧失严重,?,这些问题都触及了自然资源保护问题的要害,讲授提纲,自然资源保护

2、的相关概念 自然资源保护采取的方法 自然资源保护与资源开发的辩证关系 自然保护区在自然资源保护中的作用,自然资源保护的概念,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由于存在生产扩大与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产生的矛盾,为了解决矛盾而加以保护的方法叫做自然资源保护。(1)对象:保护存在于自然界的能被人类所利用的一切自然资源。(2)方法:指人类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合理利用、保护和恢复自然资源(或条件),使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特别是给人类造成的灾难(如水土流失等)的行为得到控制,(3)目的:以建立人类社会最适合生活、工作和生产的环境,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物质与文化需求。,定义,含义,生态伦理层次:自然界中没有

3、等级差别,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与其他物种乃至其他自然要素都是平等的。 可持续发展层次:自然资源保护就是要给后代留下同等的利用机会和条件,实现自然资源利用的三大效益。 经济含义层次:资源不利用是不可能的,应限于在保护政策与目前有效利用方案不矛盾的范围内进行。,自然资源保护的相关概念,自然资源保护规划是指在对自然资源进行调查、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增殖(可更新能源)、开发利用等作出的全面安排。 从本质上讲,这是对人与自然资源相互关系的调整。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 和生活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和进一步发展的约束条件,因此,必须在各个环节上和从各种角度上对自然资源进行保护。,世界自然资源

4、保护大纲(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 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委托起草,并经有关国际组织审定,于1980年3月5日公布的一项保护世界生物资源的纲领性文件,也是一个保护自然和资源的行动指南。,1987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公布的中国第一部关于自然保护特别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纲领性文件。,自然资源保护组织和 纲领性文件,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是一个国际组织,专职于世界的自然环境保护。该联盟于1948年在瑞士格兰德成立。由全球81国家、120位政府组织、超过800个非政府组织、10000个专家及科学家组成,共有181个成员国。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是个独特

5、的世界性联盟,是政府及非政府机构都能参予合作的少数几个国际组织之一。共有国家、政府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的会员915多个,遍及133个国家。,保护的主要内容,提高群众认识。 基础教育开始 启发人们自觉的遵守和履行自然保护的任务。 立法约束, 机理奖励和惩罚机制 以上各项工作虽然性质有所不同,但是彼此是密切联系的相互促进的,都是开展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统一管理机构的管理下,妥当安排,大力开展。,动植物物种 的保护和利用,自然保护区的 建立和有效的管理,区域生态环境 平衡研究和规划,教育和政策法规 的制订与执行,相关资源的数量、生态习性、分布位置、资源特性等的调查 研究和确定保护濒危的物

6、种, 特别要注意反映需要采取紧急处理措施的种类,管理好动植物物种的利用和保护,濒危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所规定的工作是大量的必需的。,不同生态环境范围内,选择典型的地区,建立一定数量不同类型的保护区。 制定保护区建设的规划,确定建立不同类型保护区的原则、标准以及不同区域不同要求建立保护区的办法和有效管理的措施,弄清各个保护区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说明它们在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提出具体管理措施和已有的经验等。,提出因地制宜的生态评价方法,采用新的科学管理方法,制订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方法,加强对各类生态系统的管理。应用生态学的原则和方法,根据不同的要求来规划如何充分地但又能保证持续地利用自然

7、资源,引种和饲养本地有价值的急迫需要的生物资源,引入外来的珍贵有用的生物资源。,保护的主要目标,维持自然 生态平衡,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即保持基本的生态过程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基本的生态 过程是指那些受生态系统支配、支持或制约、并对生产、人类健康、生存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的过程,保证自然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最少耗竭,合理配置,合理控制使用速率,保证资源数量和质量持续,保持遗传的多样性, 如保护和改良农作物、饲养家畜和微生物所需要的育种计划,保证物种和生产系统的永续开发利用, 特别是渔场、野生生物、森林和牧场, 保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物种的持续,生物资源 的永续利用,由人类活动引发的物种

8、丧失,具体表现为:植物生存环境被破坏、气候变化、外来物种侵入、自然资源过度使用和污染等因素,造成许多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到21世纪末,预计全球变暖会导致1/2的植物面临生存威胁,超过2/3的维管植物可能完全消失。,地球上大的物种灭绝状况,物种的 划分级别,绝灭 野外绝灭 极危 濒危 易危 近危 无危 数据缺乏 未评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每年评估数以千计物种的绝种风险,将物种编入9个不同的保护级别:,泛指植物或动物的种类不可再生性的消失或破坏,称为物种灭绝。,野外灭绝(Extinct in the Wild,或缩写为EW)是一种保护现状,当某物种或其亚种,其已知的个体仅存活于圈养的环境、或是其种群

9、需经过野放后才能够回归其历史上存在的地点时,就会被分类至此保护现状。,濒危物种指所有由于物种自身的原因或受到人类活动或自然灾害的影响而导致其野生种群在不久的将来面临绝灭的机率很高的物种,指现存一些快成为濒危物种的生物,是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及在中期内可能有比较高的灭绝威胁。,保护现状比较低,但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等危险。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需常对此范围内的物种级别进行重新评估,以确保其危险状况。,自然资源保护采取的方法,相关自然资源法的制定,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方法,自然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和替代品的研发,自然资源的优化管理,主要涉及自然资源管理、开发利用技术改进、人类资源利用意识的提高

10、。,具体包括,有关管理的内容将在下节具体讲述,基本法律制度:权属制度,规划制度、调查归档制度、开发许可制度、有偿使用制度。 每种资源的相关法律。,我国目前建有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2740个总面积147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83,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开源、节流、调查、建立数据库,利用好两种资源、优化配置、综合利用、合理规划,自然资源保护与资源开发的辩证关系,开发是绝对的 保护是必须的,如何使得二者必具?,开发时序 开发强度 保护措施,分 类 设 计,自然资源保护规划要求,依具体的保护对象类 型的不同而不同。 对可更新资源的保护,重点应放在调整其再生(增殖或更新)速率与开发利用速

11、率之间的相对关系上 对不可更新资源来说,关键是要有计划地适度开发和利用,决不可竭泽而渔。,恒定性资源,对于恒定性资源(降水、阳光、风、潮汐等)来讲,利用不利用都是如此,不利用就会流失。除了水可储藏起来以外,目前还没有保证将这些资源派到未来用场的可行性方法。其切实的保护工作,就是消除由于资源闲置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浪费现象,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如:海洋、河流的开发、水能的利用、太阳能发电、利用风能、潮汐能发电等。只要对产品或劳务有需求,只要提供这些产品或劳务的成本都可望降到它们预期的售价以下,那么该开发就是经济可行的 。,恒定性资源开发的年预期收益与预期成本的关系,恒定性资源

12、的保护和开发要求尽早的开发和利用资源。,科学技术的发展 和开发资本,靠,储存性资源,对于储存性资源(地壳资源)而言,其情况就大不相同。要求供给量分散在较长的时间内使用,要求在开发利用时降低资源的耗损或消费的速度,增加期末未利用的剩余资源量。,从保护的角度,经营者应该寻求储存性资源经济采收率最高和储存性资源浪费最小的开发规模水平。,降低临界品位与增加储量,寻求代用品,循环和重复利用,开发新的资源,临界性资源,临界资源则是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包括:生物资源、土壤资源,既流失又更新,还可通过一些方法提高生产力或降低水平,或维持现状。临界性资源的长期效用最大化,是指在每个开发规划期都能带来尽可能大的效益

13、,而同时又维持或者尽可能地提高资源的未来生产力。,以土壤资源为例,一种是维持土壤资源生产力的活动,一种是进一步提高其生产力的活动,这种保护活动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土壤资源生产力维护的投资和效益的关系、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关系。保护中的管理问题是选择活动的方式、维持土壤生产力投资和投资时间的安排(如下图)。,土壤资源的保护和明智利用, 准确的含义可区分为两种活动:,在图d中,土壤生产力的下降和侵蚀已将其全部而不是几英尺的表层土壤侵蚀掉了,或者沟蚀正在危及并侵蚀其大部分生产用地。这时,土壤利用正快速滑向一个“危机临界点”,若超过该临界点,土壤资源就几乎不能再用了,经营者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采取措施

14、,并将土壤转向较低层次的用途,使土壤生产力逐渐恢复,而后趋向稳定。,若经营期较短,经营者不采取保护措施,土壤中所得到的收入和土壤的生产力水平逐渐持续的下降。若土壤是长期经营,经营者采取保护措施投资,然后地力改变,收入又有所回升稳定。,假设经营者将土壤生产力恢复到某个水平,以某一种较高收入的经营方式延续,直到待选择的生产曲线与其目前正在下降的生产曲线达到平衡那年为止。这种延迟会由于土壤侵蚀而继续丧失部分表层土壤,从而会进一步降低其土壤资源在转做较低层次用途后的生产力水平。然后,当他面对如图d 这样一种情况时,转变才是明智的,经营者采取保护措施,以稳定土地的生产力水平,他某个时期内的收入就会减少,

15、但其长期效益较稳定。土地的可持续性好。,土壤利用,自然保护区在自然资源保护中的作用,自然保护区,国家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对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自然地带的环境和自然生态系统、珍贵稀有动植物自然栖息地、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及其他历史遗迹和重要水源地,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自然区域。,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程,1956 年在广东省肇庆市建立了我国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1966年发展到了19个 1966年1976年,停止发展 19761994年,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增加到了76

16、6 处, 总面积为6618万hm2, 占国土总面积的6.8% 目前: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在2016年5月22日表示,截至目前,全国共建立自然保护区2740个,总面积147万km2,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83,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自然保护区 的类型,自然生态系统 野生生物 自然遗迹,我国依据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 将自然保护区分为,森林生态系统 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 荒漠生态系统 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 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 野生动物 野生植物 地质遗迹 古生物遗迹,九个类型,三个类别,国家为调整在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而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自然保护区是指依据法定程序和方法,在不同自然地带和特定地域内,划出一定范围,将国家自然资源和自然历史遗产保护起来的场所。,自然保护区的类型,自然资源区举例,功能和 作用,自然保护区能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是物种的天然贮存库,生物多样性的基地。保护着丰富的水资源、植被资源和土地资源。 开展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进行宣传教育的自然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