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素质1绪论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68923284 上传时间:2019-01-11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849.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心理素质1绪论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大学生心理素质1绪论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大学生心理素质1绪论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大学生心理素质1绪论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大学生心理素质1绪论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心理素质1绪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心理素质1绪论(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心理素质与训练,2002年春,孔 勤 冯卫东,2,大学生心理素质与训练,5、人际沟通,6、恋爱与性,7、事业发展,2、自我认知,8、精彩分享,9、心理辅导,1、绪论心理健康,3、人格塑造,4、情绪处理,学生工作部 孔 勤 冯卫东,3,悦纳自我,活出真我,实现自我,新年快乐,4,心理素质与训练课程安排 一、课程目的: 1、协助学生认识心理健康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2、协助学生认识自己、悦纳自己、识别情绪、处理 情绪、学习有效的人际沟通,树立正确恋爱观,促进学业 和事业发展; 3、协助学生对课程内容作出积极研讨和个人反思,探索个人 成长的途径和素质提高的方法,增强自信,完善人格, 发掘潜力,

2、建立健康自我形象,使生命充满活力、创造力, 更精彩丰盛。 4. 协助学生学习观察、认识、尊重人的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 以发挥其内在动力、内在潜力及创造力。,5,二、课程内容,课程内容 课时安排 心理健康 1 自我认知 2 人格塑造 2 情绪调节 2 人际沟通 2 恋爱与性 1 事业发展 1 精彩分享 1,6,三、课程作业与评核 (一)对课程积极参与并贡献 (70%) 课堂形式:讲课、讨论、作业练习、情景剧、游戏、 个案学习等。 课堂报告:学生分组就课题内容选择一项,在课堂上 作学习发言。发言需举例和结合个案, 可派发相关资料,提出问题带领全班同学 讨论学习。 (二)个人素质成长与反思 (30%

3、) 在本课程中,学生需经常对自身素质和怎树立自我 形象作出探索、反思和评价,并整理成一篇文章: 个人成长反思 字 数:1000字以上(不包括参考书目) 文章请用格子稿纸或打字稿。,7,四、参考书目 张春新 (1994) 现代心理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尼娜 (1999) 自爱的艺术 文汇出版社 妮蒂娅 (1996) 性格分析学 中山大学出版社 戈尔曼 (1997) 情感智商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詹姆斯 (1987) 强者的诞生 陕西人民出版社 阿得勒 (1986) 自卑与超越 作家出版社 派克 (1997) 心灵地图 远方出版社 齐腾勇 (1987) 人际关系心理学 中国和平出版社 多湖辉 (19

4、86) 初见面的人际关系 世茂出版社 安东尼 激发心理潜力 时事出版社 海保博之 (1999) 表现自我 曼纽斯 自信的技巧 同济大学出版社 江光荣 (1999) 人性的迷失与复归 湖北教育出版社 朱莉娅 (2000) 心理学与你 北京大学出版社 朱莉娅 (2000) 发展心理学与你 北京出版社 John (1999) 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Howard (1999) 割断脐做大人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佩塞施基安 (1990) 冲突与自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佩塞施基安 (1990) 种子与大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墨顿哼特 (1999) 心理学的故事 海南出版社 等等,8,绪 论

5、心 理 健 康,教学目的: 相互认识 建立关系 学习并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课堂作业 “找朋友”热身游戏 “头脑风暴”游戏活动“心理健康” 所想到的 发放资料-“心理健康标准” 学生意见并贡献 教学安排 认 识 老师自我介绍 欢迎词 祝福词 同学相互认识 “找朋友”热身游戏(名信片) 建立六人小组,小组交流认识 全班分享介绍你认识的新朋友,9, 明确课程目的、内容、考评等 (发放资料) 讨论课程安排 分组报告事项 作业评核:成绩自己给分 (1)到课情况;(2)参与情况; (3)作业情况 休息:登记名册 注意事项 学习的理念、态度、方法 学习开放、投入参与、 学习聆听、尊重、问题讨论 多读参考书,

6、改变不合理观念, 达致人格完整,开发潜力、创造力 (孙正义:开放、创造性、公正、自由、技术) 纪律 保密 问题处理,10,心理健康标准(特点),*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大会指出: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让;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己 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11,50年代马斯洛等提出十条标准 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 2、是否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的评价自己的能力; 3、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能否切合实际; 4、能否与周围的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5、能否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能否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否

7、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否适度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9、能否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10、能否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12,*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 3、能合理调控情绪,保持良好心境; 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 5、能适应社会环境; 6、人格品质完全统一;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13,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生物遗传因素 1、遗传因素 2、脑损伤的影响 3、生理疾病或缺陷的影响 二、社会环境因素 1、亲子关系与家庭气氛 2、生活压力与环境变迁 3、

8、人际交往关系 三、心理因素 1、人格特点 2、乐观心态 3、自觉控制感,14,*过去经历 *家庭要求 *人格缺陷 *完美主义 *全能主义 *失败挫折,15,心理健康的人应具备:,1、智力正常 2、情绪乐观并能自控 3、意志健全 4、反应适度 5、自我意识明确 6、人际关系和谐 7、适应社会生活,16,卡甫曰.卡洛斯提出: 1、接纳自己 2、认识自己 3、自信和自控 4、对现实有清晰的认识 5、勇敢而具有弹性 6、爱人 7、爱生活 8、平衡与节制 9、具有生命和生活的目标,17,心理健康等级 1、一般常态者 2、轻度失调者 3、严重病态者,18,正确理解心理健康标准 1、心理不健康与有不健康的心

9、理和行为表现 不能等同; 2、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不是泾渭分明的对立面; 3、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他随着人的 成长、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4、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尺度,这种理想 尺度为人们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指明了 方向。,19,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感觉 、知觉 、记忆、思维 等 情感过程情绪、情感、情操 意志过程人在克服困难,完成任务过程 中的心理现象 个性心理 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20,心理素质: 是指表现在人的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个性方面比较稳定的品质。心理素质不是一种遗传素质,而是在脑和神经系统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个人同环

10、境与教育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品质。,21,心理健康: 是指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及性格。,22,心理适应 是指在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能自由地选择其所从事的活动,追求自己的目标,以顺从环境、调控环境或改变环境。,心理适应的特点 个人的心理环境与实际环境相一致。 能够依据实际环境调节自己的反映。,23,心理学门类,理论方面: 普通、发展、认知、学习、人格、社会、变态、生理、动物、实验等 应用方面: 教育、临床、消费、管理、工业、法律、运动、军事、健康、广告、人事、民族、劳动、艺术、

11、旅游、交通、安全等,24,积极的自我观念,对现实有正确的知觉能力,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面对现在,汲取过去的经验,策划未来,真实的感受自己的情绪,能恰当的调控自己的情绪,心理健康的特点,25,心理障碍或异常的种种表现,一、神经症 也称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神经症: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神经衰弱和疑病症。 二、人格障碍 也称变态人格,是指不伴有精神症状的人格适应缺陷,这种患者对环境有相当严重的、根深蒂固的、不能更改的、不适应的反映,其人格构成对自己、对社会、都是不被允许的、不得体的行为模式。,26,所谓不伴有精神症状的缺陷,是指在没有认知障碍或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映、动

12、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1、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2、偏执型人格障碍 3、回避型人格障碍 4、依赖型人格障碍,27,三、行为偏离,是指这些人无智力和人格障碍,但其行为与其所处的社会情境和社会要求是相违背的,明显的异于常态。如吸毒行为、酗酒行为、施虐行为、盗窃行为等。,28,四、心身疾病,是指那些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病程演变中起主导作用的躯体疾病。 祖国医学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中任何情志失调都可伤心,而心伤则引起脏腑功能失调。 现代心理学理论来看,心身疾病或心身障碍是个体在压力状态下所出现的某种情绪和动机冲突,通过心理影响生理的途径,以身体各个器官系统的病变而表现出来。如:冠心病

13、、肥胖症、糖尿病、紧张性头痛、偏头痛等。,29,五、严重的心理异常,即精神病,指人的整体心理机能的瓦解,不仅心理活动本身的各个方面的协调一致遭到严重的损害,而且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也严重失调。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病等。,30,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一、生物遗传因素 1、遗传因素 2、脑损伤的影响 3、生理疾病或缺陷的影响 二、社会环境因素 1、亲子关系与家庭气氛 2、生活压力与环境变迁,31,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三、心理因素 1、自觉控制感 2、乐观心态 3、人格特点,32,注:+为适应为不适应,面对压力时,适应与不适应的调适策略,33,乐观者与悲观者的应对倾向,(采自Carver,Scheier,1999),34,学校辅导的中间目标,1、在学业上奠定稳固的基础; 2、为将来的工作与事业作准备; 3、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和欣赏自己,建立健康的 自我形象; 4、促进自信,加强自表能力; 5、学习处理情绪问题; 6、学习与人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7、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学习有效选择; 8、学习与异性相处,对恋爱,婚姻,家庭有正确的 观念和态度; 9、建立明确的人生观和适当的生活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