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外国语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历史试卷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8846975 上传时间:2019-01-1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外国语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历史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四川省外国语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历史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四川省外国语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历史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四川省外国语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历史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四川省外国语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历史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外国语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历史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外国语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历史试卷(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衡水中学四川分校遂中实验校高2020届第三期第二学段考试历史科试题出题人:王晓慧 审题人:罗智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卷 I一、选择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管仲指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治理)也”;孔子主张“君君臣臣”;孟子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也提出“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这反映了当时( )A流派众多,文化活跃 B君主专制,国家统一C政治失序,礼崩乐坏 D阶层固化,等级森严2.春秋时周室衰微,诸侯争霸,写史本应直笔“纪事”,孔则曲笔作春秋以“讲礼”,惩恶扬

2、善,使“乱臣贼子惧” 故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梁启超也认为,春秋“只能作经读,不能作史读”。这是因为孔子著春秋( )A重在表达个人政治观念 B偏离了儒家的礼乐传统C. 严重背离客观历史事实 D违背了统治阶级的意愿3有学者指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政府高官中儒士出身者所占比重并不太高,直到东汉时期这一比例仍旧不高,不仅如此,两汉时期抱怨儒生过于迂腐,难以胜任公务的言论却不绝于耳。这些现象反映出( )A汉代中央没有真正掌握选官权 B儒生参政被谨慎对待C儒家崇尚空谈,不被社会尊重 D独尊儒术遭遇极大阻力4嘉靖八年,在大学士桂萼的鼓动下,明世宗(嘉靖)指责王阳明(

3、当时已逝世)说守仁放言自肆,诋毁先儒,号召门徒,声附虚和,用诈任情,坏人心术。近年士子传习邪说,皆其倡导。这说明王阳明心学( )A具有否定传统懦学的倾向 B有利于提升人的主体地位C没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D致良知不合君主愿望5有学者认为:“宋学把社会看作是各分子所构成的,仍以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要改良个人,还是注重在内心上,这些和佛学并无疑异。”材料意在说明( )A理学和佛学没有根本不同 B理学借鉴了佛学部分理论C理学不符合当时社会现实 D心学与佛学应该合二为一6顾炎武在与友人论学书中写道:“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

4、,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 据此可知,顾炎武( )A秉承了程朱理学为学旨趣 B挑战了先秦儒家思想权威C提出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 D重实用而不尚空谈之学7唐代节度使冯宿曾奏请朝廷:“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材料反映了( )A活字印刷提高印制效率 B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C科技进步助推商业活动 D民间私印动摇统治基础8全唐诗中收录了许多和尚、道士、尼姑、宫人、歌妓以及无名氏的作品。唐代的小说、其他通俗文学作品也大量引用五言、七言诗歌作唱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唐代( )A具有重诗的社会风气 B对等级制度执行不力C文学创作日趋平民化 D官

5、府垄断教育被打破9“对文钱”为宋太宗首创,是指同一年号钱,大小、重量、形制和币文内容完全相同,但币文的书法则不同。图1为宋太宗手书“淳化元宝”真行草三枚。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政府对书法书写的重视 B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C当时社会流行字体的多元化 D汉字应用已深入社会各领域10明清时期,许多画家追随同时代的大家诸如董其昌、四王(指清初画坛正统派,即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等。而最终形成的局面是大部分画家作品质量低下,多信笔涂抹之作,在他们看来是“聊以自娱”。该材料旨在说明( )A古代中国绘画艺术杂乱无章 B明清绘画艺术的功利性较强C明清部分画家注重表面笔墨 D文人画侧重强调画外的

6、修养11元代作家夏伯和指出“院本大率不过谑浪调笑,杂剧则不然,君臣如伊尹扶汤、母子如伯俞泣杖、夫妇如杀狗劝夫、朋友如管鲍分金又非唐之传奇,宋之戏文、金之院本所可同日而语矣。”据此可知作者强调元杂剧( )A注重演绎历史故事 B达到古代戏曲的高峰C呈现世俗化、娱乐化趋势 D具有伦理教化功能12鸦片战争之前,日本对中华文明充满敬意;鸦片战争之后,日本学者以新的眼光来审视,“海外各国己开智、施仁、崇义、国富、兵强,(清朝)仍把各国当作昔日的夷狄,如禽兽般蔑视。以至道光末年鸦片之乱为英国所挫。”这反映出日本学者( )A正确揭示中国战争失败的根源 B提倡向西方学习军事科技C认为闭关锁国导致中国的落后 D对

7、传统的“华夷”观有了质疑13林则徐在上奏英人非不可制应严谕将英船新到烟土查明全缴片中指出,英国以船坚炮利而称强,至口内则运棹不灵,一遇水浅沙胶,万难转动,若至岸上,更无能为,其强可以制,其富不足夸。这折射出( )A先进的中国人对战争形势的清醒认识B国人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精神C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D英国难以快速对中国发动战争141898年,康有为主张废除科举制,引起了读书人的强烈反对,而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却未引起太大的反响。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式教育逐步得到认可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C出国留学影响不断扩大 D清政府的强力推行151917年4月,李大钊在动的生活与静

8、的生活中指出,当今不是西洋“动”的文明依靠中国 “静”的文明以济穷救弊,而是须要“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特长,以济吾静止文明之穷”。这表明李大钊( )A主张中西文明应相互借鉴 B主张西洋文明与中国文明平等结合C全盘否定中国古代的“静”文明 D主张以西洋文明推动中国文明进步16新青年最初连赠送交换在内,每期只印1000本,发行6号之后,就停刊了半年。对此,陈独秀指出:“本志出版半载,持论多与时俗相左,然亦罕受驳论,此本志之不幸,亦社会之不幸。” 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A思想禁锢,万马齐喑 B思想争鸣,兼容并包C西方文化已被广泛接受 D启蒙报刊兴盛,竞争激烈17近代有人指出“若事之无利于个人或社会现

9、实生活者,皆虚文也,诳人之事也,诳人之事,虽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此人应该属于( )A中体西用的倡导者 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C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D民主科学的提倡者181903年,湖南第一女学堂创办,第二年湖南名儒王先谦纳女学生为妾不成,指使巡抚上折称“湘省女学并无实用,徒为伤风败俗”,导致学堂被清廷查封。1905年,朱剑凡以办“家塾”之名偷办女校,为周南女校的缘起。这主要反映出清末( )A地方守旧势力与官府勾结 B新政推行在地方举步维艰C女学社会基础尚不广泛 D女权兴盛已成滚滚潮流19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早期以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主义为主要内容,辛

10、亥革命后以反对帝国主义,追求中华民族独立为核心,“五四”运动以后则以“济弱扶倾”,支持全世界弱小民族独立为目标。这说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A始终围绕着民族独立的主题进行着 B是随着民主革命的发展不断丰富的C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根本目标 D把反对封建专制和民族独立相对立20.19世纪末以来,中国民主发展过程中,既出现了民主与专制、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的斗争,又出现了英国式立宪和日本式立宪、无政府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对立。对于究竟在中国采取怎样的政治体制,一直存在着争论,这些争论( ) A.使中国近代化民主革命任务形成 B.有助于根除君主专制思绪蔓延C.弥补了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缺陷 D.深化了人们对民

11、主观念的理解211952年,中央有关部门统一集中建立了第一批八所单一的专科性高等学院,分别是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林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北京医学院,这就是“八大学院”的由来。中央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B提高国民的科技素质C全面借鉴苏联教育经验 D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22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受审时曾对同胞大声疾呼:“雅典人啊!我尊敬你们,热爱你们。我要教诲和劝勉我遇到的每一个人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这说明苏格拉底( )A提倡理论联系实际 B反对雅典的直接民主C强调道德和教育的价值 D颂扬格

12、物致知的意义23薄伽丘的十日谈中有一则故事:一个马夫冒充国王,国王察觉此事后,不动声色地把马夫侦查出来,趁他在睡梦中剪去他一把头发。不料马夫在发觉后急中生智把别人的头发也同样都剪了,因此逃过了惩罚。除此以外还有不少类似的故事,这些故事反映出 ( )A封建贵族压制个人的努力 B人文主义者对封建特权不满C薄伽丘思想充满理性色彩 D人文主义者主张推翻君主制24路德认为:在人间有三种基本秩序是不可侵犯的,分别是政府、教会和家庭。政府必须掌握在诸侯和贵族手里;家庭必须对政府服从;教会分为“不可见的教会”和“可见的教会”,前者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后者存在于人间,应归世俗政府管理。路德的上述观

13、点( )A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B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建立 D强调信仰上帝即可得救25孟德斯鸠认为:“显贵的人容易遭人忌妒,他们如果由平民来审判,就要陷于危险的境地,而不能享有一个自由国家最渺小的公民所享有的受同等人裁判的特权。”这体现了孟德斯鸠( )A“人民主权”意识 B“公正平等”司法原则C“分权制衡”精神 D“君主立宪”体制设想26卢梭强调“在国家之中,并没有任何根本法是不能予以废除的,即使是社会公约也不例外;因为如果全体公民集合起来一致同意破坏这个公约的话,那么我们就不能怀疑这个公约之被破坏乃是非常合法的”。这一观点( )A充分保障了公民的自由 B容易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C揭示了社会更替的规律 D体现了“社会契约”思想27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试图限制君主的权力,剥夺君主及其政府干预司法事务的权力,以保障人民的政治自由和生命财产的安全。为此,启蒙思想家主张( )A分权制衡必须成为建制原则 B君主立宪制是最好的政府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