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子蟹土池育苗技术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8790 上传时间:2016-11-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梭子蟹土池育苗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梭子蟹土池育苗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梭子蟹土池育苗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梭子蟹土池育苗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梭子蟹土池育苗技术(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体培育池池形应呈近方形,面积以 12 亩、水深 左右为宜。池底要求泥沙质、硬底,池壁用水泥预制板浆砌成石壁,或在常水位处50 厘米做成大于 60 度的坡度。池的四个角衬以塑料薄膜做成拦浪墙,以免幼体在池水水位变动时搁浅干死。鲜海水进入幼体培育池前必须先消毒沉淀。沉淀池与幼体培育池的面积比一般为 11。幼体培育池的一端设进水阀,另一端设喇叭形出水口,底孔出水口用 60 目筛绢拦好,以免出水时幼体逃逸。型池塘每亩可配 1 千瓦水车式增氧机,既能增氧,又可起到搅水作用。二、亲蟹的准备土池人工繁殖梭子蟹苗,可通过两种途径得到足够的抱卵亲蟹:一是 45 月份从海里捕捉天然怀卵蟹或未产卵的雌蟹放到塘中饲

2、育使之产卵;二是把人工养殖的三疣梭子蟹经过越冬培育成抱卵蟹。上捕捞的抱卵蟹,挑选带有发眼前黄色卵的,这样亲蟹发育比较集中,便于管理。如为黑色发眼卵,在运输过程中受到干燥或其它刺激后易引起异常孵化、脱落、畸形,死亡率也高。以人工养殖的梭子蟹作为亲蟹,选留健壮活泼、附肢齐全、性腺发育好、个体重在 250 克以上的个体雌雄同池养殖,雌雄比 31,这样不仅能提高越冬成活率,而且有利于翌年亲蟹的培育。蟹培育池应选择底质含沙量多的土池,有条件的可在池底铺2/3 细沙,池面积 500 平方米左右。亲蟹放养密度 12 只/平方米。水深保持80 厘米,日换水量 80%以上,海水盐度确保在 1630, 料为鲜活贝

3、类、杂鱼肉、沙蚕等,投饵量按体重的 20%30%,早晚各一次。并经常清除残饵,及时挑出抱卵亲蟹到另外区域培育。卵蟹采用笼养办法进行饲养。每只蟹笼放入 23 只,笼底铺放沙子,每天投饵,保持塘中水质清新和溶氧充足。笼子顶端离水面 80 厘米左右,不能漂浮在水面,以防水温变化太大,影响亲蟹的胚胎发育。三、 月中下旬,在幼体培育开始前的半个月至一个月,用生石灰、茶籽饼清理和消毒培育池,杀死敌害生物,清除池底污泥,洗刷池壁及维修进、排水管道等,以保证培育工作顺利进行。生产上一般在放幼前 1 个月左右用生石灰清塘,放幼前 1 星期左右注满水,再用 5080 克/立方米的漂白粉全池消毒。践表明,控制梭子蟹

4、怀卵蟹在 5 月中下旬排幼,育苗单产较高,效益很好。此阶段水温在 2026,幼体生长良好,每隔 35 天就蜕皮 1 次,育成大眼幼体 15 天左右,育成稚蟹在 1 个月以内。布苗太早影响存活率,太迟则影响当年养成商品蟹规格。幼体布苗密度控制在 I 期蚤状幼体 2 万3 万只/立方米为宜。培育池中幼体放养量的计算,通常采用估算方法。先在群体怀卵蟹中抽取大、中、小三个等级的样品,然后劈下卵块称重,按每克 粒来计,分别求得 3 个等级的卵量,再取其平均值,求得群体怀卵蟹的平均怀卵量。培育池中期蚤状幼体的总数一般按群体怀卵量的 70%计算。子蟹各期蚤状幼体都是杂食性的,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植物性饵料为辅

5、,也摄食有机碎屑。“先肥后清”综合投饵施肥育苗方法是幼体培育阶段的技术要点。所谓“先肥”就是在放幼前 45 天施用肥水宝或施放化肥硝酸铵 1克/亩,同时接种事先培育好的单细胞藻液,保证幼体孵出时水体中单胞藻已繁殖到一定数量。如遇上阴雨天气,藻类繁殖不佳,可用 1克/亩熟豆浆泼洒肥水,这阶段称之为“肥水”。待蚤状幼体进入期时,停止施肥,开始加水或换水,一般每天加水或换水 1/51/4,保持池水清新,同时投喂丰年虫无节幼体、轮虫等鲜活饵料,满足蚤状幼体摄食需要。由于经常交换池水,以及不再施肥,池水逐渐变清,这后阶段称之为“后清”。一般清塘半个月后,桡足类等大量繁殖,此时幼体在第期以上,幼体则以桡足

6、类为主要饵料。幼体发育到第期后,需补充一些卤虫和冰冻桡足类等。)换水:梭子蟹蚤状幼体处于-期时,主要以加水为主,少量放水。期以后,增加换水次数利水量,每天换水一次,每次 1/3 左右;10 亩以上池塘23 天换一次,每次 1/3 左右,以促使幼体变态整齐。(2)水质监测:水体溶氧量:梭子蟹的蚤状幼体对溶氧的要求较高,培育池水的溶氧量应保持在 4 毫克/升以上,尤其每天早晨要对溶氧加以监测,防止池水缺氧。盐度:梭子蟹蚤状幼体要求为 22以上,大眼幼体为 上。盐度太低则影响幼体的变态和成活率。因此,育苗土池水深应保持 ,遇大雨时及时排除表层淡水,使盐度不致变化太大。酸碱度:幼体培育与海水的 关系极

7、大。培育池水中含有高密度的浮游植物,因此,夜间低白天高,一日之间通常波动范围在 池水升到 上时,幼体就会活力减弱,有的可引发气泡病,最终逐渐死亡。因此,要注意浮游生物的数量变化,当有可能出现这样情况时,必须提前加水或换水,稀释浮游生物的密度。维持在 围内。非离子态的氨氮:根据经验,在池水 ,克/升时,对幼体并无多大危害。只有氨氮在总氨氮中的比值随 体成活率才会急剧下降。因此,氨氮含量的监测指标应考虑到 范围。氨氮含量应控制在 克/升以下,克/升以下。四、)亲蟹的选择:最近已发现在性成熟的亲蟹的附肢上有真菌带病菌丝存在,并会引发传染性较强的真菌病,为此一定要挑选没有被真菌感染的亲蟹。其次在育苗期

8、间,海捕亲蟹较紧缺,市场上往往销售远距离运输的亲蟹。因此挑选时要注意亲蟹运输质量,即是否途中受污染,不可盲目选购造成损失。(2)亲蟹消毒:在亲蟹经过严格挑选后放入亲蟹池前,一定要严格消毒,以防纤毛虫类和真菌类生物引发病害。除用 100 毫克/升亚甲基蓝消毒剂外,还用制霉菌素 3570 毫克/升消毒(35 小时),消毒时要曝气增氧。(3)亲蟹的饲养:保持水质清新和盐度、温度的相对稳定,定期对怀卵蟹消毒,在出膜前消毒彻底,把病害消灭在孵苗之前,以防亲蟹将病害带入幼体培育池。择无污染、符合蟹育苗要求的水源,在冬季备足育苗用水,施用 25 毫克/升 钠以消除重金属离子影响;培养单细胞藻类(必要时需及时

9、接种),密度达到 15 万细胞/毫升左右或更高。调节水质,控制好盐度、氧、氨氮等主要指标,污染严重的培育池应及时采取倒池或吸污措施。建育苗池在使用前应充分浸泡,浸泡时间至少 1 个月以上,每 57 天换水一次,以清除水中的有毒物质。使用过的旧池在育苗前应彻底洗刷干净,再用 25 毫克/升高锰酸钾或 60 毫克/升漂白粉溶液冲洗池壁及池底,3060 分钟后用干净海水冲洗干净。育苗用具如蟹笼、换水网箱、抄网等也应在使用前彻底消毒。江、浙、沪沿海的客观条件,小型池塘(12 亩),蚤状工期幼体的培育密度最适范围为不超过 5 万只/立方米;大型池塘(510亩以上),则密度在 5 万只/立方米左右。投腐败

10、变质、或消毒处理不彻底的饵料。同时依据幼体发育的不同阶段来安排饵料的种类与投喂方法。原则上以鲜活饵料为主,必要时辅以代用饵料。投饵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每次的投饵量以 2 小时吃完或基本吃完为准,大约每 34 小时投喂一次。育苗池中投放一定量的光合细菌,使其在育苗池中形成优势群落,分解有机废物,降低水中的氨、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浓度,保持水质清洁。在初期还可作为幼体饵料被利用,其所含的丰富 B 族维生素等活性物质,可促进蟹苗生长,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常使用土霉素 2 毫克/升,23 天全池泼洒一次,也可 35 天泼洒 克/升高锰酸钾 1 次,或者用土霉素拌饵投喂,常用量为饵料的 1%。为了改善育苗池底质,可增放生石灰、沸石粉等。五、大眼幼体发育到稚蟹时,投饵不足往往造成残杀,产量严重下降。因此要增加投饵次数,每 23 小时一次。饵料以冰冻桡足类为主,投饵量为体重的 200%300%。眼幼体发育到稚蟹后开始底栖生活,在饵料充足的情况下也会互相残杀。防止互残的主要措施是促使幼体发育同步,增加附着物。眼幼体后期就要转入养殖池塘培育。稚蟹培育池 12 亩为宜。因为小池水环境变化较大,大池饵料投喂不易均匀,往往由大眼幼体变态成稚蟹的成活率较低。二是培育成-期稚蟹出售比较适宜,如果稚蟹太大则互残严重是,成活率下降。专利查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水产/渔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