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祥旭考研辅导】中国古代文学—南北朝民歌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874890 上传时间:2017-10-0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1.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祥旭考研辅导】中国古代文学—南北朝民歌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祥旭考研辅导】中国古代文学—南北朝民歌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祥旭考研辅导】中国古代文学—南北朝民歌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祥旭考研辅导】中国古代文学—南北朝民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祥旭考研辅导】中国古代文学—南北朝民歌(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北朝民歌一、由于南北朝长期对峙,在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呈现不同的情调与风格。南朝民歌清丽缠绵,多反映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多反映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二、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 ,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第一节 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一、吴歌与西曲。(一)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吴歌共 326 首,西曲共 142 首。(二) 乐府诗集引晋书乐志:“吴歌杂曲,并出江南。东晋已来,稍有增广。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盖自永嘉渡江

2、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又引 古今乐录:“ 按西曲歌出于荆(湖北江陵县) 、郢(江陵县附近) 、樊(湖北省襄樊市) 、邓(河南邓县)之间,而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异,故依其方俗而谓之西曲云。 ”可见:、这些民歌本是徒歌,乐府机构采集后才入乐;、虽同属南朝民歌,但由于产生地区不同,音乐声节和歌唱方式上有差异;、时间上,吴歌产生于东晋及刘宋居多,西曲于宋、齐、梁、陈居多。、清商曲辞中还有神弦歌 18 首,是民间祀神乐章。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有少量南朝民歌。二、南朝民歌内容较狭窄,多数是情歌(乐府诗集引宋书乐志:“自晋迁江左,下逮隋、唐,德泽浸微,风化不竞,去圣逾远,繁音日滋

3、。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哀淫靡曼之辞,迭作并起,流而忘反,以至陵夷。 ”)原因:(一)南朝乐府机构负责采集民歌配乐演唱。汉代采集民歌有“观风俗,知薄厚” (汉书艺文志 )的目的,南朝采集民歌完全为满足声色需要。汉魏雅乐至西晋之乱已渐散亡,其曲、辞也不能满足享乐需要,而此时南方民间已产生大量新声歌曲,尤其民间男女恋情歌唱,更适合统治者的生活情调;经统治者提倡,此类民歌更发达。(二)江南幽美的自然环境和充裕的经济条件。如民歌中所唱的那样:南朝民歌大部分是城市中的产物,多半出自商贾、妓女、船户和一般市民之口,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三、现存吴声歌中, 子夜歌 (42 首) 、

4、子夜四时歌 ( 75 首) 、 华山畿 (25 首)和读曲歌 (89 首)最重要,多为女性吟唱。(一)内容:表现对爱情的渴望,既得爱情的欢乐,相思的痛苦,坚贞不渝的爱情,对负心男子的怨恨,婚姻不自由的苦闷等。(二)清新浅近的语言,真挚细腻的感情,风格艳丽柔弱、哀怨缠绵,再现江南女子在爱情问题上的复杂心态,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四、西曲。(一)产生于以江陵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城市。(二)多写水边船上旅客商妇离别之情,反映的生活面比吴歌稍广,且更多表现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突出特点是结合劳动描写爱情,风格也较为开朗明快。五、南朝民歌艺术特色:(一)体制小巧,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不雕饰。(二

5、)大量运用双关语:1、同音异字,如:以“ 藕”双关“偶”,以“ 莲”双关“怜”等;2、同音同字,如:以布匹之“匹”双关匹偶之“匹”,以药名或曲名之“ 散”双关取散之“ 散”等,使语言更活泼,表情达意更加含蓄委婉。六、抒情长诗西洲曲 (收于杂曲歌辞中):(一)内容:一个青年女子的相思之情,穿插不同季节的景物变化和女主人公的活动、服饰及仪容的点染描绘,展示人物内心的情思。(二)可能经过文人加工,全诗基本四句一换韵,运用连珠格的修辞法,形成回环婉转的旋律和似断似续的效果,同诗中续续相生的情景结合在一起。沈德潜:“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 ”(古诗源 )南朝民歌中艺术性最高。第二节 北

6、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一、北朝民歌大部分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 杂曲歌辞 、杂歌谣辞中也有一小部分,共 70 首左右。(一)横吹曲:乐府诗集:“其始亦谓之鼓吹,马上奏之,盖军中之乐也。北狄诸国,皆马上作乐,故自汉已来,北狄乐总归鼓吹署。其后分为二部,有萧笳者为鼓吹,用之朝会、道路,亦以给赐。汉武帝时,南越七郡,皆给鼓吹是也。有鼓角者为横吹,用之军中,马上所奏者是也。 ”“横吹曲”原是马上演奏的军乐,因演奏乐器有鼓有号角,故叫“ 鼓角横吹曲”,多半由梁代乐府机关保留下来,故叫“梁鼓角横吹曲”。(二)来源:1、原多是北方少数民族歌唱,其中以鲜卑语居多,后来被翻译成汉语,如敕勒歌

7、“本鲜卑语,易为齐言,故其句长短不齐”(乐府诗集杂歌谣辞 引乐府广题 ) 。2、其中也有北人用汉语创作的,有些则是经南方乐工加工润色,还杂有北方汉人的作品,是北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硕果。二、内容广泛反映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一)表现北方的景色和风俗,富有地方色彩,如北齐斛律金敕勒歌(二)描绘北方旅人的艰苦生活,如陇头歌辞 。(三)表现北方民族雄健强悍的体魄、粗犷豪迈的个性和豪侠尚武的精神,如折杨柳歌辞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四)女子不让须眉的英雄豪侠的行为,如木兰辞 、 李波小妹歌 。(五)战争诗,如陇上歌等。(六)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兄在城中弟在外,弓无弦,箭无括,食粮乏

8、尽若为活!救我来!救我来!”(隔谷歌 )反映出广大人民的悲剧命运。(七)反映羁旅行役和流亡生活的思乡,如陇头歌辞 、 折杨柳歌辞 。(八)反映穷苦人民饥寒交迫的生活及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如:“雨雪霏霏雀劳利,长嘴饱满短嘴饥。 ”(雀劳利歌辞 )充满劳苦之人的愤激与不平。(九)反映爱情与婚姻题材的作品,歌曲坦率直截,与南朝情歌不同,如:“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出入擐郎臂,蹀坐郎膝边。 ”(折杨柳歌辞 )多半表现女子希望早嫁,如:“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 (折杨柳歌辞 ) 。三、风格特点:(一)南北方生活环境不同,再加上北方民族特殊的风俗习惯和性格气质,因此北朝民歌的情调和风格,跟南朝民歌有显著差别。(二)语言朴素无华,情调坦率爽朗,风格刚健豪放。(三)北朝情歌直率而朴素,无忸怩羞涩态,与南朝民歌相比有直曲、刚柔之别。四、 梁鼓角横吹曲中长篇叙事诗木兰诗最初当为北朝民间传唱之诗,可能经隋唐文人加工。(一)成功塑造了具淳朴与高洁情操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和淳朴优秀品质的木兰的形象。(二)艺术手法:、描写有繁有简,剪裁精当,结构严谨。、通过人物行动和气氛烘托来刻划人物心理、性格,叙抒结合,抒情成分浓重。、复沓、排比、对偶、问答的句式;叠字、比喻、夸张的运用。、有朴素自然的口语,又有对仗工整、精妙绝伦的律句,清新刚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