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一部分细化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874635 上传时间:2017-09-1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第一部分细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历史:第一部分细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历史:第一部分细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历史:第一部分细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历史:第一部分细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第一部分细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第一部分细化(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历史第一部分 古代古代中国1.古代中国的政治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分封制: 目的:拱卫王室,建立有效统治内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特点: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层层封授,等级森严影响:拓展了疆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政权趋向严密;为春秋割据埋下隐患宗法制: 目的:解决贵族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小宗服从大宗特点:嫡长子继承制;血缘关系维系;族权与政权相结合影响: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保障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保证了贵族的垄断地位,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二者关系: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巩固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

2、法制的外在体现,二者互为表里,互相依存;在家中、族内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是分封制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商鞅变法: 措施: 经济: 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 ,允许土地买卖,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激发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巩固统治统一度量衡政治: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加强集权(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废除“世卿世禄制” ,鼓励贵族建立军功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强化统治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文化: “燔诗书而明法令”社会风俗: 推行小家庭政策评价: 进步性: 推动秦国社会进步,促进经济繁荣,国富兵强,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其诸多变法措施

3、均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局限性: 轻视教化,刑法严酷;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压迫秦的统一: 条件:商鞅变法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渴望统一先后灭亡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 221 年,秦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意义:结束了割据混战的局面,实现了社会安定,符合人民的愿望及历史发展潮流;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奠定中国疆域的初步基础皇帝制度与中央官制: 皇帝制度: 皇帝总揽全国大权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权之上成为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中央设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下设诸卿御史大夫为副丞相

4、,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全国军务(虚设)2郡县制: 郡守为郡最高行政长官,上承中央命令,下督所属各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秦始皇: 统一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征服百越,北击匈奴,增设四郡,奠定中国基本疆域统一文字(秦小篆) 、度量衡、货币,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以巩固国家统一焚书坑儒,大兴土木,修建长城、阿房宫、骊山陵,导致民怨沸腾从汉至元的政治演变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地方王国实力壮

5、大,威胁中央)颁布“推恩令”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问题)内外朝制(解决皇权与相权的问题)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趋势措施: 前期:俸禄制(吏治整顿)均田制(内容:政府将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土地不得买卖;作用: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三长制(基层行政组织,取代宗主督护制)租调制(赋税制度)转折点:迁都洛阳后期:汉化政策(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 改籍贯)意义: 推动北方经济迅速恢复与繁荣,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促进民族大融合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内容:中书(决策) 、门下(审议) 、尚书(执行)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

6、兵、刑、工)特点: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作用:提高办事效益;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分割相权,利于加强皇权;有利于集思广益,确保决策科学性唐太宗: “贞观之治”: 政治:选贤举能,虚心纳谏;制定唐律经济:“存百姓”的民本思想,轻徭薄赋;均田制、租庸调制文化: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 民族关系:“战而后和” ,在厥地区设羁縻府州,在西突厥地区设安西都护府;与吐蕃松赞干布通婚促进民族团结中外交往:积极友好,对外开放, “是存异方之教”评价: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古代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宋的集权措施: 君主专制的强化:宋初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

7、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参知政事(行政权) 、枢密使(军权) 、三司使(财权)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中央集权的加强:军事: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充实中央禁军行政:派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财政:赋税除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都由中央掌控影响: 积极: 铲除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政权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3消极: 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导致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王安石变法:背景: 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政治:土地兼并严重,农民不断起来反抗财政:三冗严重;岁币沉重边防:辽、西夏的威胁措施: 经济:青苗法(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的收入)农田水

8、利法(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免役法(保证了生产时间,增加了政府收入)方田均税法(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打击大地主大官僚利益)市易法(内容:收购滞销货物,短缺时卖出;作用:限制商人控制市场,稳定物价)均输法(内容:政府协调供求关系;作用: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减轻百姓负担)军事: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教育: 改革科举(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 、整顿太学、唯才用人评价: 进步性:促进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他那种“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9、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弊端: 用人不当;触动特权阶层利益,招致强烈反对,未能完全成功;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元的中央官制:元朝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权力渐大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朝的内阁与清朝的军机处: 内阁: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掌握票拟权,首辅权力更大内阁是内侍机构,皇帝掌握实权军机处:雍正帝为了办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品级不高,负责上传下达,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康熙帝: 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贡献对内:平定地方割据势力: 平定“三藩之乱” ;

10、收复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尊重各民族文化: 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尊重喇嘛教,在蒙藏地区特封四大活佛对外:反抗外来侵略、维护主权:收复雅克萨;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评价: 康熙帝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开创了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基本上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与发展2.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与耕作技术的发展: 春秋战国:铁农具,牛耕,垄作法汉:耦犁(西汉) ,代田法(西汉)4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隋唐:曲辕犁(“天下第一犁” )水利设施的完善: 战国:都江堰秦:灵渠汉:漕渠、白渠、龙

11、首渠曹魏:翻车隋唐:筒车,开凿大运河(利于灌溉)宋元: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用于灌溉)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土地制度的演变夏、商、西周:实行“井田制” (土地国有制度)春秋战国:小农经济形成(自给自足,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然经济)秦: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北魏:均田制隋唐:隋、唐前期沿用均田制,政府限制土地买卖宋元: 宋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标志:“苏湖熟,天下足” 、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空间转移:从黄河中下游转移至长江中下游时间: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影响:文化重心南移,南方人才密布明清: 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棉花、烟草等经济作物增加(以卖为主) ;粮食大量流

12、入市场,农产品商品化古代中国的手工业金属冶炼、制瓷和纺织商周: 冶炼:青铜铸造繁荣(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 ,西周晚期已有铁器制瓷:原始瓷器纺织: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汉: 冶炼:高炉炼铁、炒钢(两汉) ,水力鼓风冶铁(东汉)制瓷:成熟的青瓷(东汉)纺织:长安织室;丝织技术相当成熟南北朝: 冶炼:灌钢法制瓷:成熟的白瓷(北朝)隋唐: 制瓷:南青北白,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纺织:轻盈精湛,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元: 制瓷:宋朝时瓷窑遍布中国,出现五大名窑纺织: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 官营手工业:制瓷:种类丰富,明宣德年间的青花瓷、彩瓷、珐琅彩,江西景

13、德镇(瓷都)纺织:官府设在苏杭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缎是清朝丝织品代表;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和南京成为丝织业中心 官营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商周:“工商食官” ,官营手工业发达春秋战国: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隋唐:民营工业恢复5宋元: 两宋后,民间手工业继续艰难发展,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日常用具及用品主要出自民营;元朝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明清:民营手工业:地位: 明中叶后,一些部门的民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超过官营)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关系)状态: 长期处于萌芽状态,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影响: 冲击、瓦解自然经济;出现早期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缓慢发展的原因:政治

14、上君主专制,实行“重农抑商” 、 “闭关锁国” ;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资本、市场和自由劳动力先天不足;文化上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歧视商人的文化心理古代中国的商业商业的发展商周:政府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地位提高,出现商品市场和大商人西汉: 陆、海丝绸之路开通,中国丝绸远销亚、欧;推行盐铁专卖(官办)和抑商政策;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隋唐: 条件:政治统一;农业、手工业发展;大运河开通;陆海丝绸之路便利表现:政府官员严格管理市场(时间、地点的限制)开通元宝、柜坊、飞钱对外贸易:广州成为重要港口,政府设市

15、舶使管理宋元: 两宋: 商业环境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市、坊界限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城郊和乡村“草市”普遍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对外贸易:中国同东南亚、南亚等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元: 交通发达,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对外贸易:泉州是重要的外贸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 表现: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商帮”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徽商,晋商) ;出现票号;白银逐渐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城市的繁荣西汉:长安九“市”隋唐:长安市(商业区) 、坊(住宅区)分开;扬州、成都(唐后期“扬一益二” )“重农抑商”和“

16、海禁”政策明清: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实行专卖制度,垄断重要商品的经营,加征商税)影响:积极:保护小农经济,巩固专制统治,维护国家统一消极: 阻碍手工工场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凝固、强化了农耕自然经济形态“海禁”与“闭关锁国”: 清朝只开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并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影响:有利于反西方侵略,有一定的自卫作用;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而日益落后3.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6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孔子(春秋): 儒家创始人政治: 以“仁”为核心,主张以德治民;崇尚礼治, “克己复礼(周礼) ”;提出中庸思想,过犹不及教育: 目的是使学生“成人” 、 “君子” ;主张“有教无类” (教育对象) ;主张因材施教(教育方法)认识: 思想核心:“仁”政治思想:以德治民“礼”是“仁”的规范;“有教无类”是“仁”在教育上的身体力行地位和影响: 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孔子学说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孟子(战国): 儒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