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通史复习知识结构表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874612 上传时间:2017-10-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通史复习知识结构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历史通史复习知识结构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历史通史复习知识结构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历史通史复习知识结构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历史通史复习知识结构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通史复习知识结构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通史复习知识结构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历史通史复习知识结构表公元前三世纪以前的世界时间、分期 夏、商、西周(前 21 世纪至前 8 世纪) 春秋战国(前 8 至前 3 世纪)经济1、农业:原始农业发展,经历了火耕、耜耕,青铜农具三个发展阶段。2、手工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商代出现斜纹提花织物;商周青铜冶铸繁荣,司母戊鼎最为著名;商朝发明原始瓷器。3、商业: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1、农业: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的含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手工业:春秋晚期出现钢剑,战国铁农具推广;丝织品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3、商业:打破官府控制,涌现大商人(春秋末范蠡被尊为商人

2、祖师);商业发展促进城市繁荣,各主要诸侯国都城成为繁华商业城市。政治1、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2、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特点。1、春秋时期各国变法(鲁国“初税亩”、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公开承认土地私有。2、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各诸侯国变法运动持续数百年,秦国商鞅变法最为深刻,封建制度得以确立。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和变法,改变了三代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制开始形成。中国历史文化文艺:原始歌舞为后世戏曲起源;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有帛画和壁画;商代甲骨文表明汉字已具有完整的体系。1、思想:百家争鸣;孔、孟、荀与儒家思想的形成。2、文艺:诗经;离骚;战国绘画从萌芽走

3、向成熟。古代希腊(前 9 世纪-前 4 世纪中期) 古代 罗马法的起源(前 6-前 3 世 纪)经济雅典城邦工商业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为其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政治1、希腊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前 9-8 世纪出现雅典奴隶制城邦国家雏形)对希腊文明的影响。2、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梭伦改革奠基;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前 5 世纪中期伯利克利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3、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世界历史文化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1、罗马法的起源。前 6 世纪末共和国初期,只有习惯法;前五世纪中期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前 3

4、世纪中期以后,出现“万民法”。2、罗马法的作用:维系和稳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选修改革、人物1、改革:前 6 世纪初古希腊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奴隶制民主制度的基础;前 4 世纪中期,秦国商鞅变法。2、人物: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仁、礼的政治主张,性相近的人性论, “中庸”的哲学主张;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整理编撰了“六经”。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政治著作理想国和他的教育实践对欧洲和世界影响深远;古希腊学者者亚里斯多德在物理、生物学、哲学、伦理学、特别是逻辑学方面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其办学实践培养了人才,对整理和保存希腊文化贡献巨

5、大。时间 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十三世纪的世界(上)2分期 秦汉(前 3 世纪至公元 3 世纪) 魏晋南北朝(3 世纪至前 6 世纪晚期)经济1、手工业:青铜器轻巧华丽;东汉水排使冶铁长期领先世界,瓷器生产技术成熟;丝路开通,丝绸外销激增。2、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长安商业区和住宅区严格分开,设令、长管理);主要商业城市(汉代长安、洛阳、临淄、宛、成都等大城市,发展为著名商业中心)。 手工业:发明灌钢法,钢量、质大为提高。政治1、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2、汉承秦制。西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使中央集权得到初步巩固。无中

6、国历史文化1、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西汉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汉武帝使儒学成为正统的措施。2、文艺:秦统一文字,篆、隶通行,东汉始创楷书;绘画门类丰富,帛画与战国传承明显;汉赋。3、科学:造纸术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文艺:书法进入自觉发展阶段,楷书完善、草书成熟,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士大夫画家活跃,顾恺之(女史箴图)等有力推动绘画发展。古代罗马法的发展(前 3 世纪-公元 6 世纪)世界历史政治1、古代罗马法的发展。公元三世纪初,罗马帝国境内自由民之间公民和非公民区别开始消失,公民法和万民法之间的区别失去意义;6 世纪时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

7、形成。2、罗马法的内容:公民法和万民法习惯法和成文法核心内容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选修改革、人物改革:公元 5 世纪后期,中国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杰出政治家冯太后及其子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19 世纪中晚期至 20 世纪早期的世界时间、分期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加深(18611894)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旧民主革命的高潮(18951912)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19121919)3经济1、经济: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社会生活:留美幼童揭开“断发易服”序幕。轮船、铁路,四通八达的电报网形成,近代报刊产生。1、经济:列强

8、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2、社会生活:维新派倡导、临时政府颁布法令推进“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欢迎;辛亥革命前近代铁路网格局奠定,汽车传入上海,航空业开始;19世纪末 20 世纪初,电话传入、电影业起步,报刊唤起民众方面启蒙作用重大。 1、经济: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2、社会生活:改阳历,采用先生、同志等称呼,城市婚丧仪式简约文明,但农村传统风俗依旧;公路修筑技术传入。政治1、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2、洋务运动。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1、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9、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列强与北洋军阀公开勾结,近代中国两大社会主要矛盾合流,集中体现为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孙中山维护共和民主的斗争连遭挫败,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陷入困境。3、随着民族工业短暂而迅速的发展,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思想觉悟和斗争水平不断提高,这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阅读即可)中国历史文化 无1、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

10、发展进程中的作用。2、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20 世纪上半期的世界(191920 世纪 50 年代初)时间、分期 大革命(19191927) 土地革命(19271937) 抗战(19371945) 解放战争(19451949)4经济1、经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加紧侵略,民族资本主义萎缩。2、社会生活:汽车在各大城市成为权贵、富商代步工具,京津航线开通、民航业拉开序幕;20 年代中国电影业迅速发展。1、经济: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较快发展。2、社会生活:电影成熟,渔光曲获国际声誉;义勇军进行曲传唱;红色中华、中央日报针锋相对。1、经济

11、: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2、社会生活: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创刊。1、经济: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陷入绝境。2、社会生活:国民政府政治腐败、民生凋敝,重工业薄弱,公路、铁路、民航业发展缓慢。3、40 年代国统区左翼电影发达。政治1、五四运动、中共“一大”和“二大”。2、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国共合作、北伐战争。1、南昌起义。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3、红军长征、遵义会议。1、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侵华日军发动的细菌战和毒气战的罪行。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抗日斗争。3、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历史地位。1、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3、新民主主义

12、革命胜利的意义。中国历史文化1、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2、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工农武装割据的论著和思想主张。新民主主义的论著和思想主张(表明毛泽东思想已形成完整理论体系,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论著及思想主张。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20 世纪 20 年代的世界 大危机和二战(19291945) 战后初期的世界(194550 年代初)经济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2、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作用。1、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3、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2、“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以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政治无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特点;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2、1936 年苏联新宪法,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的建成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雅尔塔体制、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 “北约”和华约;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世界历史文化1、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2、20 世纪西方文学和苏联文学;现代主义美术的代表性作品。3、卓别林是“无声片”时代最负盛名的艺术

14、家;苏联电影迅速发展;1927、1935 有声、彩色电影分别5问世。选修改革、人物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圣雄甘地。20 世纪下半期的世界(20 世纪 50 年代21 世纪初)现代史上的中国(194921 世纪初)时间、分期过渡时期(19491956) 探索、曲折( 19561976) 新时期(197621 世纪初)经济1、经济: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2、社会生活:实行粮食、食用油等统购统销;人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取缔丑恶现象,颁布婚姻法,社会风气根本改变。相继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公路交通发展迅速。人民日报等成为,光明日报等并存。1、经济:“大跃进”和

15、人民公社化运动。2、新中国电影业出现新特点,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题材的作品纷纷涌现;1958 年中国电视业诞生。1、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2、社会生活:衣食住行变化翻天覆地:吃讲营养、穿讲时尚,住讲舒适;铁路、公路密集,民航世界大国;2000 年固话、移动电话世界第二;报刊业恢复生机;电影走向辉煌的新时代,电视普及;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接入互联网之后,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势头方兴未艾。中国历史政治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16、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2、建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和平共处五项原1、文革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1、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2、“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及其国际国内意义。6则。文化1、思想:建国后,毛泽东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理论。毛泽东在各时期的军事、政治、文化、外交、党建、统战等方面均有创见。其思想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2、科技:“两弹一星”(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1、思想: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