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香片》解读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母亲形象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868414 上传时间:2017-09-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茉莉香片》解读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母亲形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茉莉香片》解读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母亲形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茉莉香片》解读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母亲形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茉莉香片》解读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母亲形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茉莉香片》解读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母亲形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茉莉香片》解读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母亲形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茉莉香片》解读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母亲形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茉莉香片解读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母亲形象作者: Q_鱼吧 提交日期:2006-3-8 23:21:00.论童年母爱缺失性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王亚平/咸宁学院学报. . 125K 2006-4-22 - 百度快照 希望大家多给点意见从茉莉香片解读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母亲形象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母亲的形象与意义是有别于其他女性的,母亲终其一生以无比的慈爱与坚忍的毅力来抚育子女,她的牺牲奉献成就了她的功德,文学中这种苦难伟大的母亲背负着沉重深远的象征意义走过了百年的历史。于是在中国文学史上,赞颂母爱的文章比比皆是,感人肺腑,震撼人心。但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上海文坛走红的奇女子张爱玲的笔下,特

2、别是她前期的作品中,这种我们已经习惯的价值理想已经不复存在,家不再是温情脉脉,血缘亲情也被还原为普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本质充满了自私,虚伪和冷漠,就连人类最圣洁伟大的母爱也变的狭隘而畸形了。张爱玲的小说茉莉香片,说的是一则珍珠港事变前的香港传奇,书中写了一个叫做聂传庆的男孩,在华南大学念书,同班有个叫言丹朱的美丽女孩,是华大国文系教授言子夜的女儿。这个言教授是一个非常有学识,有责任感的一个学子,而聂传庆偶然得知言子夜曾与他母亲婚前有过一段短暂罗漫史,并且言家也曾到他母亲家去求过亲,却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够在一起。他自己的父亲聂介臣,则是“汗衫外面罩着一件油渍斑斑的雪青软缎小背心,和他后

3、母蓬着头,一身黑,面对面躺在烟铺上。”,对他漠不关心,让他从心底根本都看不起。因为有着这样一层隐晦的因素,他每次上言教授的课就情不自禁的联想到他可能跟他过世的母亲发生过的一切,在精神上将言子夜看成是父亲,因而产生了一种“畸形的恋慕”。他渴望美丽女孩的父亲是他的父亲,但他又渴望爱这个美丽的女孩,同时他又痛恨,觉得是这个女孩抢走他的父亲,并且不能不痛恨当年母亲:“为什么要嫁到这个家庭里来,为什么不勇敢一点跟他一起走?”最后在父亲的斥责,后母的唠叨,以及因为成绩不好而被“精神上”的父亲言子夜狠狠地训斥之后,将所有的怨忿不满都结毒在言子夜的女儿丹珠身上,无理地要她负起这“破坏家庭”的责任,对她进行毒打

4、。文中聂传庆的母亲冯碧落在他四岁时便死了,他的父亲再娶了一个芙蓉仙子,两人成日躺在床上吞云吐雾,同言子夜的潇洒和才华相比较更是显得猥琐不堪,让聂传庆从心里看不起他的父亲,也厌烦他的继母,他越是仰慕就越是怨恨自己为何出生在那样一个充满鸦片味道的颓废家庭之中,而不是言子夜的孩子。在这样一种情感的驱动下,引发了聂传庆对于他亲生母亲的一种怨恨,为什么是怨恨呢?因为他既然不能够选择命运,他只能够选择怨恨,怨恨母亲嫁给了她不爱的父亲,怨恨上天为什么不让他成为言子夜的孩子,并不断的为母亲的那一段“平淡得可怜的”甚至可以说淡至若无的罗曼史编织着绮梦,幻想着种种如果和可能,妄想着母亲嫁给言子夜,那他就是言子夜的

5、孩子,甚至有些不甘的喊到:“凭什么我要受这个罪?你嫁到聂家来,至少是清醒的牺牲。我生在聂家,可是一点选择的权利也没有!”一直以来他都没有得到过父亲和继母的疼爱,他们甚至没有把他当过人,但是在他的内心仍是渴望爱的,因而他相信:“如果他是子夜与碧落的孩子,他比起现在的丹朱,一定较为深沉,有思想。同时,一个有爱情的家庭里面的孩子,不论生活如何的不安定,仍旧是富于自信心与同情- 积极,进取,勇敢。丹朱的优点他想必都有,丹朱没有的他也有。”张爱玲用了一个很美丽的比喻来形容聂传庆的母亲,说她的一生就像是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

6、还死在屏风上。但是她的这种牺牲,至少她本人是能够清醒的认识到的,并且有条件去逃离的,可是母亲却没有这样做,依然为了家庭的利益,为了媒妁之言,嫁给了她不爱的父亲,就因为这个父亲恨他,但她却不愿意为她自己做出的这个选择负责,面对不爱的父亲,她是选择懦弱的死去,来逃避这个错误的选择。因此聂传庆对于他母亲的死亡也是抱有一种埋怨的意味的,母亲虽然选择用死来逃离令人厌恶的家庭,但是却不顾他感受的将他留下了,成为父亲得不到母亲的爱所迁怒的对象,来背负两代人的怨恨,不然虽说有继母的挑拨,他父亲也不会对他如此刻毒。让他跟着一个恨他的父亲生活了二十年,早已经被制造成了一个精神上的残废,成为屏风上又添上的一只鸟,即

7、便是母亲死了,他也不还是够能飞下屏风去的。即使给了他自由,他也跑不了。米兰昆德拉说:“我们应当明确一点:所有时代的所有小说都关注自我这个谜。”从表面上来看,张爱玲长期离群索居,似乎不愿意让外界了解她的生活和感情经历。但是我认为在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中,她所关注的仍然是自我这个中心,在她笔下所描述的那些俗人琐事也无处不透露出她的生活和经历,正如她弟弟张子静所说的:“她的小说人物,可说俯拾即来,和现实人物的距离只有半步之遥。在她生活周边的知情者,一看她的小说就知道她写的是哪一家的哪个人。”这篇茉莉香片所关注的也是她自己的一个成长经历,大家都知道张爱玲于 1920 年出生于没落的官宦世家,祖父是清末著名

8、“清流派”代表张佩纶,曾外祖父是前清大臣李鸿章,然而显赫的家世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的童年。父亲是典型的纨绔子弟,靠着祖上传下的遗产抽大烟、泡赌城、逛戏院、养姨奶奶,很少理会张爱玲。这与聂传庆的父亲可谓是不谋而合,简直就是一个人。而张爱玲的母亲,也是由于家庭的因素嫁给了她的父亲,但是由于同父亲感情不和,所以在她 4 岁时,母亲便和姑姑结伴去法国学习,一走五年。母亲的离开,也就意味着在张爱玲生活中母亲形象的缺席,基本等同于“丧母”,而且更巧的是张爱玲的父亲和后母也是一对隐君子,她曾经这样描述过她的家“”。这些情况都与茉莉香片中的大致相同,因此不少评论者都认为这篇文章是张爱玲的一部自传体小说,确实我们

9、在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张爱玲其实写的就是自己的经历。尽管文中的主人公聂传庆是男性角色,但我想这不过是她想要将真实的自己掩藏起来的一种手段,聂传庆孤僻、敏感的性格跟她自己的性格是非常相似的,另外在我们也可以发现在聂传庆的身上是具有女人气质的,缺乏男人的力度的,鹅蛋脸、淡眉毛、吊梢眼、窄窄的肩膀和细长的脖子,这些女性容貌的形容词都用在了他的身上,作者甚至明确指出,他是“很有几分女性美”。所以我想即便我们不能肯定的说这篇小说就是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也至少可以说她本人就是这个故事的原形人物。我们分析一个作家的写作心态,一般都要回溯到童年时期。早年的身世往往会影响一个人人格心理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她对外部世

10、界的感受和体验。“作家的丰富性体验,特别是童年时代对爱的温暖的体验,成为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们知道从张爱玲四岁起,便由于母亲的离开,使得她的童年缺失了应有的母爱,在父亲又娶继母以后,便开始在继母、父亲的统治下受尽煎熬。一次由于与继母争执,结果被父亲毒打、监禁中,让她在“数星期内已经老了许多年”。因此在她幼小的心灵中,家在不仅没有丝毫的温馨与甜蜜,而是那么的黑暗、寂寞与荒凉,并散发着腐烂的气息,成为了伴随她一辈子伤痛的记忆。孤独和寂寞也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她童年生活的最大情感体验,这驱使着她走向一条内省、敏感、自我封闭的道路。余华说:“童年,就像把整个世界当作一个复印机一样把这个世界复印到你的

11、一张白纸上,以后你做的都是一些局部的修改了,这儿修修,那儿修修,但他的那个基本的结构就是这样了。”童年作为人生的第一站,它常常就为人的一生打下了一个底色,成为构成人类个体发展的宿因,而那种源于个体儿时的悲惨与不幸所构成的童年缺失性体验便成了人们日后企求倾诉与寻找代偿的渊薮。童年生活的不幸,对于常人而言,是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梦魇,而对于作家来说就恰恰是培养起敏感的艺术触觉和深邃的思想内涵的操场,正所谓“愤怒出诗人”,“国家不兴而诗家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美国作家海明威说,“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训练是不快乐的童年”,也许正是由于童年经历的不幸给张爱玲带来了太多的感伤与不快,使得她变得敏感早慧,对于

12、外部的人和事物积累起了强烈的否定性情绪,因此在张爱玲日后的创作中总是有意无意的带着她那童年的梦魇和企求倾诉的热望,以笔为旗,对那个荒谬而苍凉世界进行揭露,对于人性中的各种丑恶的心理具有一种敏捷的发现和特别殷切的关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就不难理解聂传庆对于家的那种痛恨心理,对于言子夜的“畸形的恋慕”,以及最后对言朱丹所实施的暴行,那都不过是源于作者童年爱的缺失及对于爱的渴望的一种升华。那为何聂传庆对于他的亲生母亲那么深的怨恨之情呢?这我们也可以将目光转移到作者自己同她母亲的感情上来研究。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观念中,母亲就是一个如同大地般坚韧厚实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的形象,她付出终身的爱情,全心全意照

13、顾男人、孩子和家庭。而她的母亲却恰恰不是这样的一个传统女性,她崇尚西洋文化,追求自我,为人孤傲倔强,由于与丈夫的感情不和,在她还只有四岁的时候毅然抛弃家人孩子,远赴国外求学,使得张爱玲在成长的过程当中长期的缺失母爱。再加上张爱玲同父亲、继母生活时受过那么多的苦,应而对于她来说,母亲当年的离开,她也是同聂传庆一样是怀着一种怨恨情绪的,因为她觉得妈妈抛弃了她,因此她对于母亲离开时的情景一直不能够忘记,她说,那时侯她四岁,船要开了,她的母亲躺在床上哭,不肯走,于是佣人就把张爱玲领到母亲的面前,教她说,婶婶你要走了。(因为张爱玲从小就是过继给别的亲戚的,所以她叫婶婶的)就说,婶婶时间到了,你要走了。但

14、是她的妈妈依旧不管不问的在那里大哭,于是张爱玲就呆掉了,不晓得干什么好了,因为佣人没有教别的,说完后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于是妈妈走了,妈妈留在张爱玲记忆当中的,就是妈妈走的那天穿的衣服,一件苹果绿的旗袍,上面缀满了闪光的珠片,这就是张爱玲对妈妈走的一个记忆。也许那时张爱玲还小,或许还不懂得妈妈离开的意义和对于她的影响,但是对于而言仍然是一个伤痛的记忆,否则多年以后她仍然清晰的记得这个场景。然后我们在来看母亲的第二次离开,她又是怎么样的一个态度。那时她已经是国中生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完全可以将聂传庆埋怨他母亲的那些话套用到张爱玲的身上去感受她心底的那份感情,只要将情境对调一下,试想着这就是发生在

15、张家那所终日飘满着鸦片烟雾的老洋房,张爱玲因为一件小事,惹恼了继母,随之遭到了父亲的毒打,然后被监禁在一间房子里,她想起自己的生活和母亲时,聂传庆的那些话不就是她最好的内心的独白吗?她渴望逃出牢笼,回到母亲的身边,她想向母亲倾诉自己所遭受的苦难,期盼母亲用温暖的手轻轻的抚平她身体的伤,慰藉心上所结下的痛,但是母亲却不在身旁,而是抛下她远走他乡了。毕竟在她的幼小的心灵里,还无法理解她母亲离开时的种种原因和无奈之情,她能够想到的只是母亲抛下她无情离开,以及离开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使得在她的成长中她缺失了应有的母爱,父亲娶了继母,与继母的对战,父亲的毒打,这些都给她带来巨大的伤害,童年蒙上了阴影。因

16、此对于生她而又离开她、抛弃她的母亲,她不能不怨恨。后来,母亲终于回来了,她也成功的逃出了父亲的家,永远的告别了这一所黑暗的牢房,雀跃的奔向母亲的怀抱,开始新的生活。但是张爱玲不久就感觉到母亲的心里并不欢迎她,并且“一直在怀疑我是否值得她做出牺牲”,而且较关心和理解她而言,母亲注重的只是如何将她培养成为一个淑女,在发现她在生活和交际方面的愚笨之后,母亲甚至于说出了让她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的话:“我懊悔从前小心看护你的伤寒症,我宁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因此她“常常一个人在公寓的屋顶的阳台上转来转去,仰脸向着当头的烈日,我觉得我是赤裸裸的站在天底下了,被裁判着像一切的惶惑的未成年的人,困于过度的自夸与自鄙”。正是为那些琐碎的难堪,一点一点的毁了张爱玲心中的爱和对于母亲的期盼,感到母亲的家也不复柔和。由于在父亲家中所受到的一系列伤害,使得张爱玲对于母爱有极大的渴望,期盼能够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