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Convertor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866706 上传时间:2017-10-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兴八首》..Convertor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秋兴八首》..Convertor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秋兴八首》..Convertor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秋兴八首》..Convertor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秋兴八首》..Convertor》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兴八首》..Convertor(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秋 兴 八 首 教学目标1赏 析品味作品触景感 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苦痛与 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 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 导入明确教学目标诗人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原籍襄阳,迁居巩县 。杜 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 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 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诗显示

2、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 为 “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 经历和诗歌 创作可以分为四期。一、读书和漫游时 期(三十五岁以前)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三、陷 贼和 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 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 肃宗,中途 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 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 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 春望、哀江头、 悲陈陶 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 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

3、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 “三别” 。四、西南飘 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 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 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 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 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 春夜喜雨、 茅屋为秋 风所破歌、 病橘、登楼、 蜀相、 闻 官军收河南河北 、又呈吴郎、 登高、 秋兴、 三绝句、 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 ,“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 歌创作,始 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

4、条主线,由此可 见杜甫的 伟大。他的 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 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 “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 顿挫” ,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 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765 年 4 月,严武死,乃决计东下回 乡,次年暂寓夔州,迎来创作高峰,或追忆似水年华,或感 叹世事如棋,或借古抒怀,或自伤衰老。四、解题秋兴,因秋感兴766 年作秋兴。时安史之乱已结 束,但北方 军阀割据,剑南

5、川西唐朝与吐蕃争斗不休。正值多事之秋,国家 动荡不安, 诗 人作客他乡。写这组诗时,离开安史之乱的爆发(755)已十一年。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 正音 砧2 学生结合注解疏通文意3 请一学生翻译全诗白露使漫山遍野的枫林凋落衰败,巫山巫峡的气象 满目萧瑟阴森。峡中的江水波涛滚滚汹涌连天;塞上风云密布天地一片阴沉。秋菊已开两度回想往日不禁流泪,孤舟靠岸系绳 也系着我游子的故园心。深秋季节处处都在为游子征夫赶制寒衣,傍晚白帝城头传来急促的捶布声。课文分析(以讨论为主)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 萧森“玉露 ”有白色的暗示,白是一种冷色;“ 枫树林”有红色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 , 在悲哀中藏有热烈。 这

6、两种颜色的强 烈对比,就更增 强了“ 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他现在是身在夔州。 “巫山” 上到长江两岸的高山;“ 巫峡 ” 下到深谷之 间长江的流水。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但其中有一种包罗一切的“张力 ”:从高 处到低 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已 经 被萧森的秋意笼罩无余了。先给你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定下了一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然后再具体来表现它是怎样的萧条和肃杀。首 联 开 门见 山, 点明 时节 、地点 ,描 绘 出具有 浓 重感 伤 色彩的秋色、秋气,那 满 目衰飒 的秋景,森森逼人的寒气,使人的悲凉心 绪 油然而生, 给 全文 奠定了悲凉之基

7、 调 。这里以 枫 叶凋零、秋气 萧 森, 寄寓 老大 伤 悲、凄苦落寞的 情 怀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用互文手法,紧承首 联“气萧森”语 意,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阴云匝地。这里老杜明写 对江间波浪、塞上风云的感知,实写老杜对时局的担忧: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 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可谓一石二鸟,巧妙之至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颈联转入了对自己身世的感伤,倾诉 思乡衷曲。借一个 “泪”字托出焦灼无奈的思乡之情;用一个“孤”字传说出漂泊无依的苦况。以“ 丛菊两开”、 “孤舟一系 ”的图景,

8、表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棉衣穿 过一冬,里 边的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了,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写户户捣布声,家家催刀尺,赶制棉衣已成必然。对国事的担忧, 对家人家乡的思念。古时 候每到秋天,家人要 为远 方的游子或戌边的将士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这里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对家人家乡的思念。尾联在一阵秋风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与气氛中,饱含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 承上文之 “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六、 总结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

9、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 贯穿次第展开的各 组景物,形神交 汇,浑然一体。1主旨意境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 怀之作。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 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 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2艺术 技巧情景相生,融汇 无间,情因景生,景因情活。粗略看来,本诗的首 联、 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其 实,全诗自始至终,情和景互为依托、互相生 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全诗,首联写秋色秋气, 颔颈两联托秋起兴,感世 伤己,尾联绾合景色人事,缝合之细密,结构之谨严,无以复加。语

10、言练达,句法奇异,对偶工稳,文气流 荡。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该诗更是如此,如:颔联中的“兼”“ 接” 二字,即极 为练达而传神。尾联在“ 白帝城高” 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 长余韵。最为突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上句之“两开”,既前 应“丛菊 ”,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又下启“ 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盼东归故园,然而心愿始终无法实现 ,每 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一语双关:“ 丛菊两开 ”既谓花开有 时,又 见出时光流走;“ 一系”既伤归乡无期;又见出人迹滞留;“ 他日泪”是果, “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 偶工 稳而文气流 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全诗感世伤己,感情悲凉,透出的是“沉郁”;声韵铿锵低回,似水流冰下,凸显的是“顿 挫” 。七、背诵 全诗,当堂检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