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解题方法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866046 上传时间:2017-09-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实词解题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文言实词解题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文言实词解题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文言实词解题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文言实词解题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实词解题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实词解题方法(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把握及其解题方法例析附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一)、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这表意的功能毕竟没有完全丧失,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如练习中“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形旁为“辶”,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它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义不符。又如 1998 年高考第 16 题“冀得一归觐”中“觐”, “觐”字较生僻,但从这个字的构成大体可以“猜”出与“ 见”有关,再根据语境分析,C

2、项“拜见”就是很容易找到的答案了。再看看 1999 年高考题文言文中有一句“启听淮北取籴”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 “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 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另:1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2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畴”的含义也可根据“田”字旁也能帮助推出“田地”之意。3 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馈”的意义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军队吃的东西,即“军饷”。) (二)、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

3、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其中有些是修辞上所说的排比、对偶,对这类句子,就可利用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帮助判断。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如 2001 年卷第11 题的 D 项(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亡”与 “北”对应败逃者。又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奔”与“箭”相对,可判断它是名词,意义是“奔马”。又如“奉不可失,敌不可纵。”“失”与“纵”相对,“奉”与“敌”相对,敌是敌人,为名词,那么“奉”也是名词,据此可推断“奉”为“机会”之意。 另:1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

4、“族灭”的意思。) 2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用”和“以”位置相同,“以”的意思不就是“用”吗) 3 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地”与“固”相对,“地”是名词,“固”也应是名词,解为“险固的地方”) 4 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赢”也与上句“余”处在相同的位置,也是“ 多” 意思。) (三)、利用语法结构辨别 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对实词所在的词组作结构分析,同样可以帮助我们确认该词的词性、活用及意义。 如 2000 年卷中的第 11 题 B 项(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审”在句中处于谓语的位置, 用引申义“知道”。C 项(取樵炊爨cun,灶樵:打柴) “樵”作动词“取”的

5、宾语,“樵”为名词,理解为动词,明显不当。又如:有势者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明史(“朱丹”、“黝”都处在谓2语的位置并分别带了宾语“门”和 “之”,所以就能感知它们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是“漆成红色”和“涂成黑色”的意思。) 再如:习题“怀信侘傺”中“怀”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所以“信”不可能为“相信”、“确实”之意,应为“忠诚”。 另:1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的位置,便可推断它是动词“会水”即“游泳”的意思。) 2 临表泣零,不知所云。(“表”字因有“临”的限制,就能推断它是动词“上表”之意。) 3 卖官鬻爵(“鬻”因与“卖”

6、处在结构相同的同等位置上,就可由已知的“卖”来推出未知的“鬻”的相同的含义。)4 夙兴夜寐、文过饰非、严惩不贷、不卑不亢、出类拔萃、孜孜不倦等均可按语法位置推断法由已知去推知尚不明确的词义。 (四)、利用成语来推断词义。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掌握了不少成语,可利用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如“收天下之兵”中的“兵”。我们可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义去试解,可推断出解释为“兵器”之意。又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另:1“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可利用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

7、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推知“芳不得薄兮”的“薄”也可作“接近”解。) 2 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五)、利用文章语境推断词义。 语言环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如:2003 年卷中的第 11 题 C 项(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遇”在句中处于谓语的位置,“优待”虽为动词,但从语境来看又译不通,只能是“对待”。又如习题中“所举应法,得其罪辜”,联系上下文看

8、,该句内容与“处罚、制裁”有关,其义可解释为“告发、举报”。再如“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里的“人事”是什么?只有探究一下下文“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的事实和经验教训,即可理解为“人的作为”。 另:1“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 2“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应”和“对”连用,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 词类活用 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及数词等类;虚词可以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及助词等类

9、。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经常用作状语,补语,等等。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3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即原来词性)。例如狼:“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句中的“洞”本是个名词,表示“洞穴”,这里却临时改变了词性,用为动词,作谓语,表示“打洞”。再如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句中“坚”和“锐”本是形容词,这里也临时改变

10、了词性,充当名词,作宾语,分别表示“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这种情况就是词类的活用。现代汉语里也有这种活用现象,如“铁了心”、“密切关系”、“巩固国防”等,但却远不及古代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那样普遍。 总的说来,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所以也附在这里加以介绍。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

11、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的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 例如: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陈涉世家)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满井游记)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 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例如: 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厖攻铚、酂、苦、跖、樵,皆下之。(陈涉世家) 秦师道东。(肴 二、名词用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的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不但 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现象也极为

12、常见,很值得我们注意。 (一)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普通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例如: 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宋定伯捉鬼)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 2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例如: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 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 3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例如: 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 4表示行为的身分或对待的方式。例如: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史记屈原列传) 君为我呼入

13、,吾得兄事之。(史记鸿) (二)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主要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需注意以下几点: 1古代汉语时间名词用作状语,往往用连词“而”或“以”把它和谓语中心词相连接。这是现代汉语里所没有的。例如: 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国内空,日以削。(史记飞将军李广列传) 2古代汉语里“日”、“月” 、 “岁”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时所表示的意义和它们平时的意义有所不同,已经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例如: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捕蛇) 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 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 (三)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古汉语里,方位

14、名词也可直接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 泰山之阳,坟水西流。(姚鼐登泰山记)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核) 三、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语句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及判断句谓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它就活用为名词。例如: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袆、董允等,此皆良实。(出师表)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四、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一股动词,多数是由于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例如; 山多石

15、,少土。(姚鼐登泰山记) 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 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五、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如: 吾射不亦精乎?(欧阳修卖油翁)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列论战) 5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六、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学习的时候必须注意这一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以后,它 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

16、完全相同。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 的动作行为。 一般说来,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例如: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孟子)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满井游记)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 例如: 晋侯饮赵盾酒。(左传)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贾谊过秦论) 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与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这就需要认真具体分析具体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来分辨。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