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赏析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68589786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463.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古诗词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高考古诗词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高考古诗词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高考古诗词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高考古诗词赏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古诗词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古诗词赏析(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古诗词赏析,经典题例,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营造了一种清远含蓄的意境。溪水的两岸,满目桃林,暮春时节,那桃花的粉色如云似雾,就连清清的溪水也悠悠地飘动着片片的粉红。诗人借一溪一桥,一矶一船,描绘出诗人心中虚无飘渺的桃花溪。 (据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此作为背景的。而张旭描写的桃花溪,无疑也是暗用其意境,尽管它较之陶渊明的桃花源更显得虚无飘渺,可诗人心中的绵绵诗意却满溢纸背。),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意境?,2、“洞在清溪何处边?”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答、这一句用问渔人的话,充分表现了向往世外桃源的

2、急切心情,透露出诗人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激起读者种种美妙的遐想。这种怅惘,这种遐想,全然是属于精神的,是一种超然于物外的美伦美奂,它充满的是一种诗意化的境界。,3、简要赏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答、诗人以虚实相间的笔墨,勾画的是远近交错的景观,虽淡淡几笔,却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其悠悠的诗意,绕梁不绝。(“四句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记”,清人的这一评说,实在是极为中肯的。),秋 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答: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木叶黄落,百花凋零,给 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

3、 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 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 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 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答: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 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 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乡思。,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 答: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

4、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答: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是“在”好,为什么? 答:“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听邻家吹笙(唐)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1)诗题是听邻家吹笙,“听”笙却没有写声音,而写了可视可见的景象,这是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2)“彩霞”、“碧桃千树花”等形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结合全诗作简要

5、赏析。 答:(1)这是一种侧面描写和通感手法,通过视觉形象来写听觉感受,间接描写笙乐的美妙。 (2)笙乐如隔“彩霞”,既说笙曲如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入神,又烘托出笙乐的明丽新鲜。“碧桃千树花”以花为意象描写音乐,繁富绚丽的景象,表现出乐音的明媚、热烈、欢快。,西 楼子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答: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

6、的情感?请简析之。 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 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2分) 答:情感:喜爱 体现情感的字是:怜 (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意象:春潮、 雨、 野渡、 舟自横 意境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 感情 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

7、襟 。,夏 意(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窗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心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 “时一声”的“流莺”与这种心境是否和谐?为什么?,答: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和谐的。园林深处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静谧。,庆全庵桃花(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 (1)首句化用了什么典故?

8、次句中“又”字有什么作用? 答:首句化用桃花源记原意 首先表示年复一年,时间推移;其次具有强化感情的作用。 (2)请简要分析“桃花”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虚)巧妙地结合了起来。作者借写隐居之地桃花开放之景,表达了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作者希望“花飞莫遣随流水,”曲折表现了隐居绝仕之意。,暮春回故山草堂 (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诗的前两句,重在表现什么内容?并简要分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重在表现“春残”(或暮春时节凋零空寂的气氛)。用了渲染手法。诗中用“稀”、“尽

9、”、“飞”三字渲染出春光已逝的情景。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既表现出作者欣喜及感激的心情,又抒发了对“不改 清阴”的幽竹的怜爱和礼赞之情,歌颂了不畏春残的幽竹内美与外美的和谐统一。,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 答:没有违反题意。前面写“不曾愁”,正是为后面的“悔”作铺垫,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 (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 答: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

10、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 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夜发分宁寄杜涧叟 黄庭坚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 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1、首句给全诗定下了什么感情基调?,答:本篇以“阳关一曲水东流”发端,可见是在依依惜别的神情中乘船离开了乡土。故人有心,流水无情,不可解脱的矛盾,一上来就给全诗笼罩上伤感沉重的氛围。,2、怎样理解后两句的“醉”与“愁”?,答:前句的“醉”字,那不是一般的酒醉,而是 “借酒销愁愁更愁” !愁思浸满心田,加上朦胧的酒意,放眼望去,满川风月,一片愁情。诗人并非醉于酒,而是醉

11、于那浓郁的愁情。所以这句语气极平淡的话,其实包含着极深沉的苦味。 这一联,将无情之物说成有情,而把有情的人,偏说成是无情,就形成了更为曲折也更耐人寻思的情景关系,在艺术表现上颇为新奇。,(08高考全国2)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

12、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07高考江西)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2

13、)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案:(1)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问(1)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 (2)有人认为,全诗侧重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你认为

14、是这样吗?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明媚动人,生机盎然。(语意相同即可) (2)不是。全诗侧重表现诗人内心的愁思。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基础和依据。诗歌前两句,诗人选取春天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的绚烂风光;三、四句抒情,转写愁思,东风不能吹愁,春日却能兴恨,前咏美好之景,全成了春恨之铺垫。用美好景色反衬内心的愁恨(乐景写哀),情感表达婉曲深刻。,和练秀才杨柳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1、诗中的“折柳”和“春风”各比喻什么?有何好处? 2、诗中哪些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有何深意? 答: 1、诗中的

15、折柳喻行人,春风喻送行人,生动而 贴切,堪称妙喻。 答:2、诗中有两个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一是丝, 作者以柳丝含蓄地表达出离别之思;二是柳,耐人寻味 地写出了无情折柳似有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依依惜别之 情。”,春日五首(其一) 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1)这一首写春日风光的小诗在取景上有何特色? 答:这首诗取景独特。对春日大地特有的自然美,诗人没有作全面描摹,而是把镜头的焦点对准了庭院一角,摄下了一幅雨过天晴的精巧画面;琉璃瓦,浮光闪闪;芍药花,灿然盛开;蔷薇花,娇卧枝头。情景交融,既写出了春日美好的风光,又突出了诗人的春愁。 (2)三、

16、四句诗在写景上有何特色? 答:第三、四句对自然景物不是一般的客观描摹,而是用拟人手法赋予它们人的情态。芍药、蔷薇经雨后,一个“含春泪”,一个“卧晓枝”,仿佛暗含愁绪(1分),既写出了雨后之花的娇弱之态,又包含了诗人的惜花之情。,竹 陈与义 高枝已约风为友,密叶能留雪作花。 昨夜嫦娥更潇洒,又携疏影过窗纱。 从诗的内容看,作者最喜欢在什么时候赏竹? 答:“月夜” 此时之竹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致? 答:“月移竹影,映上窗帘 ” 这样的景致为什么特别值得赏玩? 答:竹影婆娑,弄姿窗前,景象生动,格外招人喜爱,月色朦胧,更能催生人们的联想和想像。(能从实和虚两面答就算对),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