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理论教案(讲课)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857228 上传时间:2017-09-14 格式:DOC 页数:67 大小: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游戏理论教案(讲课)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幼儿游戏理论教案(讲课)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幼儿游戏理论教案(讲课)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幼儿游戏理论教案(讲课)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幼儿游戏理论教案(讲课)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游戏理论教案(讲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游戏理论教案(讲课)(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一编 社会文化视野下的儿童游戏第一章 游戏的历史和社会文化涵义 教学目标与要求:理解什么是“游戏期”现象、儿童游戏的文化适应功能了解玩具的起源及功能了解游戏的发生、儿童游戏及其价值观的演变,在此基础上理解中国古代的儿童游戏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游戏期”的形成难点:儿童游戏价值观的演变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新课教学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结合讨论教学课时:6 课时教学过程:前言一、游戏研究的多维视野1.游戏的社会文化视野(1)游戏的社会文化涵义(2)游戏的起源与演变(3)游戏的社会文化性格(4) “游戏期”的文化成因(5)游戏的文化传承功能2.游戏的儿童发展视野(1)游戏的个体发生和发展(

2、2)儿童游戏的特点和分类(3)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4)儿童游戏的发展价值3.游戏的教育学视野(1)幼儿园游戏的性质和特点(2)游戏和课程、教学的关系(3)教师在游戏中的地位(4)游戏环境的创设(5)游戏材料的选择和利用二、学前教育领域中游戏的“困境”和出路1.游戏困境:理论上、口头上重视游戏,实践上、行动上轻视和忽视游戏。2.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原因(1)态度障碍(2)功能障碍(3)结构障碍|(4)游戏的教育性研究的匮乏2第一节 游戏的起源与演变一、游戏的历史起源(一) 游戏的前提1.人类通过工作所获取的生存资料能够满足机体的生存需要2.人类愿意享受闲暇生活3.劳动丰富着游戏活动的内容(二)娱神和

3、自娱被现代人看做是“游戏”的活动在古代是娱神的,以后,这种以“娱神”为目的的活动才逐渐转变为一种以人们“自娱”为目的的娱乐性游戏活动。(三)游戏的发生1.游戏与劳动的关系(1)高等动物本能说(2)劳动说2.游戏与艺术、体育的关系(1)模仿说(2)巫术说(3)游戏说(四)游戏规则的产生游戏规则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规则,是在人们的共同生活中由于人们共同生活的需要而出现的。二、游戏的演变和文化特点(一) 游戏的文化特点1.身体技能型游戏的文化特点 狩猎采集型文化 体力2.运气型游戏的文化特点相信有某种外部的神秘力量或超自然的力量的存在并能够影响和控制自己的命运 运气3.策略型游戏的文化特点智慧(二)

4、我国古代游戏的文化特点1.力量型、运动技能型的对抗性团体游戏相对较少,个人技能技巧型游戏较多。2.博弈类游戏、智力游戏、文字游戏高度发达和盛行。3.具有独特的筵宴游戏。(三)我国儿童游戏的发展与变化1.古代儿童的游戏2.现代儿童的游戏(1)改革开放前北京地区儿童游戏的特点(2)改革开放后北京地区儿童游戏的特点第二节 “游戏期”现象与意义一、 “游戏期”现象与自然适应功能(一) “游戏期”现象的发现德国 格鲁斯3(二) 游戏的自然适应功能1.游戏和动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2.游戏与动物的社会化二、儿童游戏的文化适应功能(一)游戏与儿童对物质文化的适应1.工具的掌握2.工具的创造与发明3.游戏适应的特

5、点与意义(二)亲子游戏与儿童对社会文化的适应1.基本的社会性交往结构的形成2.信任、依恋、合作倾向的形成3.文化延续的功能(三)伙伴游戏与儿童对社会文化的适应1.伙伴文化的形成2.社会角色塑造与规则传递三、儿童游戏的文化差异(一)竞争与合作的文化差异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2.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二)性别差异的文化特征第三节 玩具的起源和特征一、玩具的起源(一) 来源于生产工具的玩具(二) 来源于祭祀物品的玩具(三) 来源于民间习俗的玩具(四) 来源于民间传说的玩具二、现代玩具的基本特性(一) 模拟对象的广泛性(二) 科学技术特性(三) 消费品特性(四) 想象和幻想制造者的特性(五) 教育

6、者的特性三、玩具的文化传承功能(一) 玩具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工具(二) 玩具是幼儿学习的“课本”4第二章 国外游戏理论概述教学目标与要求:理解各种主要的游戏理论的基本观点、特点和历史贡献,在此基础上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早期的传统游戏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以及前苏联的活动游戏理论。难点: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以及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新课教学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结合讨论教学课时:6 课时教学过程:一、早期的传统游戏理论(一) 精力过剩说 “剩余精力”说1.代表人物席勒 斯宾塞2.主要观点游戏是机体的基本生

7、存需要(吃、喝等)满足之后,仍有富余的精力的产物,游戏的动力来自于机体的“剩余精力” 。(1)席勒(2)斯宾塞3.评价(1)消极 对贬低游戏的价值负有责任A.既然游戏是剩余精力的发泄,那么它就是无价值的、不道德的,应当予以禁止。B.只是把游戏当成是“导泄”的手段,认为与其禁止儿童游戏,不如让儿童去游戏,在游戏中发泄剩余精力更为明智。(2)积极A.说明了游戏的物质前提 只有当机体的基本生活需要满足之后,机体才有可能去游戏B.在游戏研究领域起到了“拓荒者”作用(二) 松弛消遣说 “松弛”说1.代表人物拉扎鲁斯 帕特里克2.主要观点游戏是使失去的精力重新恢复起来的一种活动。3.评价 见教材(三) 预

8、演说 “前练习”说、 “生活预备”说1.代表人物格鲁斯2.主要观点游戏具有生物适应的功能,游戏是对与生俱来的、但不完善和成熟的本能行为的练习,它能够帮助小动物适应未来的生活。3.评价(1)积极5A.认为高等动物仅凭天生的“本领”是不能适应生活的,必须经过后天的学习和练习,这一点是符合事实的。B.对于改变人们的儿童观、扭转当时人们认为儿童游戏物价值的传统观念具有积极的意义。(2)消极A.只用“本能”的概念不能说明儿童游戏的本质,过分依赖“本能”的概念,把“本能”作为发展的中心驱力,把动物的游戏与人类幼儿的游戏等量齐观。B.成人已不需要为生活做准备,可成人仍然有游戏的需要并继续游戏。对于这一点不能

9、有很好的解释。(四) 复演论1.代表人物霍尔2.主要观点游戏是个体再现祖先的动作和活动,重演人类种族进化的历史。3.评价(1)积极看到了儿童游戏内容的社会历史性,社会环境不同,儿童游戏的内容不同。(2)消极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也无法解释现代社会儿童游戏的内容。二、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一) 弗洛伊德的游戏观点1.理论基础:人格构成学说本我 快乐原则超我 理想原则自我 现实原则2.主要观点A.能实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B.能控制现实中的创伤性事件3.意义(二) 帕勒和蒙尼格的游戏观点1.帕勒的角色动机说角色的选择完全出于内部动机,即受情绪的驱使。2.蒙尼格的宣泄说(1)观点游戏的价值 能发泄被

10、抑制的侵犯性冲动。(2)评价(三) 艾里克森的游戏观点1.游戏是一种自我的机能游戏能够帮助自我对生物因素(本我)和社会因素(超我)进行协调和整合,从而使人获得理想的发展。2.游戏调节了发展的阶段冲突(1)信任对不信任(出生一岁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如果危机没有得到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惧怕。6(2)自主对羞怯和疑虑(一岁一三岁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自我控制和意志力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我疑虑。(3)主动对内疚(四岁五岁 )如果这个阶段的危机成功得到解决,就会形成方向和目的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卑感

11、。(4)勤奋对自卑(六岁一十一岁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能力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无能。(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十二岁 二十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不确定性。(6)亲密对孤立(二十岁二十四岁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爱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混乱的两性关系。(7)繁殖对停滞(二十五岁一六十五岁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关心的美德。如果危机得不到成功的解决,就会形成自私自利。(8)自我完整对失望(六十五岁 死亡)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成

12、功地解决,就形成智慧的美德。如果危机得不到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失望和毫无意义感。3.游戏中的性别差异建构物的形态差异来自生物因素的影响,游戏内容上的差异则反应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四) 游戏治疗理论儿童游戏治疗(1)什么是游戏治疗?游戏是儿童最自然、自发的行为,在游戏治疗室,玩具好比是儿童的词汇,而游戏好比是儿童的语言。透过游戏,儿童能表达许多他尚未能清楚地用言语来沟通的感觉和经验,在受过专业训练的游戏治疗师陪伴下,儿童能自然而然地玩出他的心境、困惑和日常生活中遭遇的挫折,一旦这些经验被处理后,儿童的适应力会提升,因而更有能力来应对并解决心理的挫折和创伤,所以游戏治疗对于儿童就好比咨询辅导、心

13、理治疗对于成人一样有帮助,有疗效。 (2)哪些儿童需要游戏治疗?在成长过程中,大多数的儿童都会有或多或少的适应问题,有的是在学校(例如:学习障碍、人际关系不良),有的是在家里(例如:亲子冲突,父母婚姻问题所带来的心里困扰),有些则经历了更大的创伤(例如:家庭暴力、性暴力受害者,在意外中失去亲人等)。一般而言,如果经由父母、老师的观察或专业人士的诊断(小儿科医生、儿童心智科、精神科大夫等),发现儿童的确有适应上或学习上的困难,游戏治疗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值得推荐。 (3)游戏治疗适用的年龄层大抵而言,凡是介于幼儿园至小学高年级的儿童皆适合(约 3-12 岁)。(4)游戏治疗的疗程7游戏治疗所需的疗

14、程,根据每一个儿童不同的情况而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对轻微适应不良的儿童大约需 4-6 周;对有心理困扰的儿童则需 8-16 周或更长。不论疗程之长短,儿童皆能从游戏治疗中增进自我概念,学习自主性,自我控制,及更恰当表达情绪、需求的方式。1.分析性游戏治疗2.发泄性游戏治疗3.关系性游戏治疗4.非指导性游戏治疗(1)内容该治疗不把游戏内容看得特别重要,也不用对游戏活动进行解释或其他方式影响儿童,但强调与儿童建立信任和接受的关系,认为儿童在这种信任的关系中获得的经验具有治疗价值。(2)基本原则A.与儿童建立热情、友好的关系B.无条件地接受儿童C.建立允许儿童完全自由表达他们情感的气氛D.对儿童正在

15、表达的情感非常敏感并作出反应;反应的方式、态度能使儿童对他们的行为有深刻的了解E.相信儿童解决他们自己问题的能力,儿童有改变选择的权利F.不以任何方式指导儿童的行动或谈话G.治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要催促儿童,人为地加速治疗过程H.治疗者需建立必要的界限和要遵守的规则,并让儿童意识到他们在治疗关系中的责任。该治疗在治疗者还不了解儿童的问题是什么、他们的情感体验如何时,尤其具有价值。5.行为取向治疗三、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一) 游戏的认知基础同化 顺应 适应(二) 与认知发展相适应的游戏阶段1.实践性游戏2.象征性游戏3.规则性游戏(三) 游戏的发展价值1.对新的刚刚出现的、不完善的心

16、理机能进行练习、巩固,使它得到丰富与发展。2.帮助儿童解决情感冲突,实现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四、前苏联的活动游戏理论(一) 活动游戏理论的基本思想1.游戏是一种社会反映性活动。2.游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3.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4.游戏是一种需要成人指导的活动(二) 维果斯基的游戏理论1.游戏形成了符号的间接作用2.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3.游戏规则是儿童的自我限制8(三) 列昂节夫的游戏观点1.游戏发生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矛盾2.游戏的特点(四) 艾里康宁的游戏观点1.游戏的起源2.游戏的发展阶段五、游戏的激活理论(一) 理论基础内驱力说(二) 激活理论的各种观点1.伯莱因的观点2.埃利斯的观点3.赫特的观点4.费恩的观点六、游戏的元交际理论(一) 游戏的元交际特征(二) 研究元交际特征的意义1.游戏的元交际理论为追种族溯意识演化史提供了依据2.游戏是通向人类文化和表征世界的途径和必需的技能3.游戏的元交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