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语文苏教版第九课古诗四首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68325419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3.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册语文苏教版第九课古诗四首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上册语文苏教版第九课古诗四首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上册语文苏教版第九课古诗四首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上册语文苏教版第九课古诗四首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上册语文苏教版第九课古诗四首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册语文苏教版第九课古诗四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册语文苏教版第九课古诗四首(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四首,杜甫,他是谁?,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杜甫,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人称“诗圣”。,代表作:三吏 三别,三吏 :新安吏 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春望,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

2、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溅( ) 抵( ) 搔( ) 浑( ) 胜( ) 簪( ),jin,溅落,d,值得,so,用指甲挠,zn,shng,能够承受,大哥哥,大姐姐,我戴上眼镜仔看你读书啊,别读错了字呀!,一种

3、束发的首饰,读准下面的字,并理解它的含义,简直,hn,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首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国都已被叛军攻破,祖国山河依然存在。春天的京城,满眼是繁密的杂草树木。,感伤时事,看到鲜花反而落泪;久别家人,听到鸟鸣反而心惊。,战火接连三个月没有停息,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头上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住了。,(忧国忧民 ),(触景生情),(思念家人 ),(叹息衰老 ),国破,草木深,和平年代 热闹繁华 人来人往,安史之乱 残破荒凉 杂草丛生,长安城,一个“破”字写出了使人触目惊心之景; 一个“深”字写出满目凄然之景。

4、,此联历来有两种解释:(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流泪,闻鸟儿惊心;(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你赞成哪种解释,为什么?,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太平盛世, 赏花玩鸟是件赏心悦目的事, 但是在战乱时, 花鸟反而令人触景伤情。,另一种解释则认为句中的主语是“花”,是“鸟”。花因“感时”在溅泪,鸟为“恨别”而惊心。这看似不合理,其实是用了移情法。 花朵含露,是感伤时局在落泪,鸟儿跳跃,是因为生死别离而心绪不宁。这样写,比直抒自己内心如何如何,意味更浓郁,效果更强烈。,第一种理解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触景生情 第二种理解是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移情于物

5、 以上两种理解皆可,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一封薄薄的家书 万两黄金 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家书是为报平安,亲人的平安,亲人的健康比万两黄金还要宝贵。“家书抵万金”,也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问题探讨,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课堂练习,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

6、,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念家悲愁的语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泊秦淮 杜牧,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太和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中书舍人等职。以济世之才自负,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其诗多讽谕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有樊川文集。,作者简介,泊秦淮写作背景,六朝故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城中的秦淮河一带,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晚唐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听到酒店歌女在唱陈后主时流行的歌曲,不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此诗,以抒发心中对世风

7、和时局的忧愤。,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泊秦淮 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烟雾和月光笼罩着秦淮河寒冷的水面,以及水边的沙滩。 夜晚船在秦淮河上停泊,与岸上的酒店靠的很近。,歌女不知道南朝亡国的怨恨, 隔着河还在唱玉树后庭花。,解词,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后主在位时,大建宫室,生活奢侈,制作玉树后庭花之类描写宫女美色的歌曲,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以此曲为亡国之音。,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写景夜景,交代时间、地点“近酒家”引

8、出下文“商女”的出场。,朦胧 冷寂,赏析,泊秦淮这首诗表面上是斥责歌女,其实是在借题发挥。你认为作者的真实用意是什么?,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指责的是座中点歌的人,讽刺只顾贪图个人享乐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 诗人针砭时弊,抒发心中的不满。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赏析,最后两句作者是斥责歌女吗?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从字面上看是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指责的是座中点歌的人,讽刺只顾贪图个人享乐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 作者借古讽今,抨击了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1

9、、诗人通过写景和叙事渲染出一种凄凉暗淡气氛的诗句是:,课堂练习,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2 、于情景交融中表现晚唐时代气氛,借对历史的思考,表现对现实深刻忧虑的两句诗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诗人简介,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他一生以诗文作武器,反复呼

10、吁国家统一,表达强烈的爱国感情。他积极主张抗金,却遭 到当权的投降派谗毁,终于被排挤罢官。尽管如此,陆游收复中原的信念却始终不渝。陆游现存诗作约九千三百首,数量之多居中国古代诗人之冠。他的诗篇反映当时的政治得失,社会风格,民间疾苦等。,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公元1192年(宋光宗绍熙三年),时年诗人68岁,他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于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

11、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直地躺在偏僻的山村,不为自己的处境哀愁,还想着为国家守卫边防。,深夜睡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声,梦中又来到铁骑飞跃冰河的战场。,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点明处境及心态, 直抒报国情怀!),(虚实结合的写法。 表达报国情怀!),陆游因风雨大作而想到卫国战争,他在诗中是如何将两者联系起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两句,将风雨与战争联系起来,一场突然而起的暴风雨触动了他的情思,窗外呼啸的风声,雨声,在他听来就好象当年战场上铁骑奔突之声,若不是诗人曾经驰骋沙场,若不是诗人怀有强烈的爱国热忱,决不可能写出如此具有感染力的诗。,问题探讨

12、:全诗抒发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表达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过 零 丁 洋 文天祥,文天祥,(12361283),南宋政治家、 文学家。爱国诗人。 南宋末年,全力抗敌,兵败 被俘,始终不屈于元人的威逼 利诱,最后从容就义。 他后期的诗作主要记述了抗击 元兵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坚贞的民族气节,慷慨悲壮,感人至深。 代表作正气歌、过零丁洋,背景资料,1278年底,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押经零丁洋时,敌人一再逼他写信,招降在海上坚持抗元斗争的宋军将领。文天祥断然拒绝。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心潮起伏汹涌,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明志。1283年文天祥在元大都(今北京市)从容就义。“

1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了后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lio lu,hung,星,萍,丁,青,经,韵脚:双数诗行末尾押韵的字,押“ing”韵,辛苦遭逢起一经,艰苦的生活经历从读书做官开始,干戈寥落四周星。,以微薄的兵力与元军苦战了四年,山河破碎风飘絮,,大宋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干戈寥落四周星。,辛苦遭逢起一经,,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个人,国家,

14、国家,个人,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都历经艰辛危苦。,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惶恐滩头说惶恐,,惶恐滩,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表示自己当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去年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下句感慨眼前,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漂浮在零丁洋,深感孤苦零丁。,而今在零丁洋里悲叹孤苦零丁,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 一是地名; 二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尾 联 :,慷慨表明了诗人为国

15、献身的自豪,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自古以来人活在世上谁能不死?留得这颗赤诚的心光照史册。,文天祥,1、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21岁时因科举而走入仕途;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 2、第二联: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历经艰辛危苦。 3、第三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最后一联: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自己走上仕途, 国家危急,勤王抗元,国家分裂,命运艰辛,(对仗)形势险恶, 境况危苦,直抒胸臆, 以死明志,铺垫,主旨,根据诗的结构分析感知诗的主题,小结:,这首诗将叙事与抒情结合起来,将个人的经历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最后两句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1、过零丁洋中以比喻的手法暗示国家与个人命运的变化的句子是_。 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2、 过零丁洋中表现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