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中c等级知识说明(上海会考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68302327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545.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纲中c等级知识说明(上海会考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大纲中c等级知识说明(上海会考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大纲中c等级知识说明(上海会考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大纲中c等级知识说明(上海会考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大纲中c等级知识说明(上海会考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纲中c等级知识说明(上海会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纲中c等级知识说明(上海会考(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纲中C等级知识说明,一、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原因:平民与贵族长达100多年的斗争,是平民逐渐战胜贵族的结果。 经历: BC594年梭伦改革 BC508年克里斯梯尼改革是民主政治建立过程中的两个里程碑; BC443429年伯里克利时期是雅典全盛时期。也称为“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进步性:集体领导、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均为先进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 局限性:妇女、奴隶、外邦人没有民主权利。,(2010年上海) 苏格拉底案 公元前399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者中随机

2、选出501人,组成陪审团,负责审判苏格拉底。在规定的时间内,苏格拉底为自己作了辩护。陪审团经过两轮投票,以多数票判其死刑。1000多年后,一位学者写道:“这是雅典和它所象征的自由的黑色污点。在如此自由的一个社会里,怎么可能发生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呢?雅典怎么会这么不忠于自己呢?” 问题:(8分) (1)苏格拉底案发生于雅典的什么时代?(1分) (2)在下列的候选名单中,谁有资格入选陪审团?(1分)10岁雅典男童 雅典贵妇 40岁雅典男性公民 奴隶 来自波斯的商人 (3)通过苏格拉底案,你如何评价雅典的民主制度?(6分),答案: (1)答案1: 古典时代(或接近的意思)。(1分) 古典时代 雅典全胜

3、时期 (2)答案1:或40岁的雅典男性公民(1分) (3)答案1:从材料中提炼出雅典民主制的本质特征。(6分) 苏格拉底最终被判处死刑表明,民主政治可能产生多数人的暴政。 苏格拉底一案的审判过程显示,程序公正并不必然表示结果公正。 答案2:未结合材料,但能指出雅典民主制的本质特征。(5分) 雅典民主制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 答案3:能合理运用材料,从两方面作出判断。(3分) 好的地方在于,进行了抽签、自愿报名、辨论、两轮投票;不好的地方在于,只有雅典成年男子公民能够参与。 雅典民主制度是积极合理的,因为其程序严格规范;同样也存在弊端,因为并非所有人都有权参与。,(2012上海) 36题 梭伦的大盾

4、(12 分),古希腊思想家亚里斯多德在 雅典政制一 书中对梭伦改革做了如下描述: 当梭伦完成上面所书述的宪法时,平民时常来找他,并且为着他的法律而使他感到烦恼。批评这些,问问那些;他既不愿变更法律条文,又不愿居留而受谤,所以旅行埃及,以经商和游览该地为目的。声明十年之内,将不回来,国为也认为他没有义务留下来解释法律,大家应该遵从他所写的法律条款。而这时他的境遇也很不顺适, 因为平民期持他制订法律,重新分配一切财产,而贵族则希望他或恢复以前的制度或只是略加变更;但梭伦双方都不讨好。尽管他如果随意护一方,就有成为僭主的可能。他却宁原遭受双方仇视,而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 对于上述情形,不

5、但大家的看法都一致,而且梭伦自己在诗中也这样说:“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 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 问题: (1)为仰梭伦认为自己可以离开城邦十年不回? ( 3 分) (2)梭伦为何不向平民和贵族任何一方解释法律?(3 分) (3)很据材村你认为推动雅典民主政治的因素有哪些?(6分),36(1) 水平1:从材料中提取重要的信息,并进行合理解释。 因为梭伦认为他留下的法律制度是根本的保障,他个人的去留无关紧要。 因为梭伦认为法律至上,个别政治人物的作为改变不了法律制度。 水平2: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就事论事。 、 梭伦认为他没有义务留下来解释法律 梭伦对自己制定的法律高度自信 梭伦不愿

6、意变更法律 其他答案:没有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梭伦离开是为了经商和游览,36(2) 水平1:能根据材料做出合理解释 因为平民和贵族都有各自的利益,梭伦要保持已制定法律的公正、严肃性。 水平2:仅罗列了材料中的相关信息 梭伦认为大家应该遵从他所写的法律条款 梭伦不愿意偏袒任何一方而成为僭主 其他答案:不合理的解释 36(3) 水平l:能根据材料做出全面的提炼总结 贵族与平民利益之间的博弈;良好法制的建立;杰出政治人物的作用。 公民守法精神;良好法制的建立;杰出政治人物的作用。 水平2:能对材料做出部分的提炼总结 其他答案。,二、启蒙运动: “批判君主专制”;宣扬自由平等”,概况:启蒙运动是继文

7、艺复兴之后欧洲新一轮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时间: 这场运动最初兴起于 17 世纪的英国,18 世纪后发展到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其中以法国的启蒙运动声势最大,影响最深远。 代表人物: 英国思想家有霍布斯、洛克等,法国思想家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和狄德罗等 。,发生的原因: 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也为人们的思考和判断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主要观点:一批先进的思想家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高举理性大旗,批判封建专制和中世纪宗教神学,主张建立合乎理性的社会和国家。,批判君主专制 : 在君主专制体制下,国王把自己看成是国家的化身和象征,他的一切权力来自上帝,

8、不受任何制约。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曾宣称“联即国家”。但是,启蒙思想家从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理论人手,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提出天赋人权和自然权利学说,认为人人都有追求生存、自由和幸福的自然权利,专制统治则侵犯了每一个人都应当享有的这些权利。,在构建理想的社会制度问题上,启蒙思想家们的观点不尽相同。 伏尔泰主张建立英国式的“开明君主制”,认为“仁慈的国王是上天给予大地的最好的礼物”,通过国王的改革就可以过渡到君主立宪制; 孟德斯鸠主张建立一个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相互牵制的政府。 卢梭则推崇实行直接民主制的共和国,主张全体公民参与立法。,宣扬自由和平等: 针对封建专制下人们受奴役的状况,启蒙思想家从

9、“天赋人权”理论出发,宣扬人生来就是自由平等的,自由是源于自己独立意志的一种行为,包括经济活动的自由和思想、言论与出版自由,但要“受法律支配”。 启蒙思想家们也积极倡导平等,认为没有平等,自由便不能存在,两者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平等意味着独立和不受奴役,是一种天然的权利,在社会状态下,人们在法律规定上都是平等的,现实社会中的不平等来源于私有财产和国家权力。,意义: 17 一 18 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从各个方面向封建势力发起猛烈冲击,传播进步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即将到来的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根据,进行了舆论动员,也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系统的政治构想。,(2

10、012上海)40伏尔泰眼中的中国(25分),旅行者们,尤其是传教士们,都认为到处看到的是专制制度。这些人从表面现象判断一切:看到一些人跪拜,便认为他们是奴隶,而接受人们跪拜的那个人必定是15亿人生命财产的绝对主宰,他一人的旨意便是法律。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 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儿女孝敬父亲是国家的基础。在中国,父权从来没有削弱。一省一县的文官被称为父母官,而帝王则是一

11、国的君父。这种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把这个幅员广大的国家组成一个大家庭。,他们的孔子不创新说,不立新礼;他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吏。我们有时不恰当地【把他的学说】称为“儒教”,其实他并没有宗教,他的宗教就是所有皇帝和大臣的宗教,就是先贤的宗教。孔子只是以道德谆谆告诫人,而不宣扬什么奥义。 世界上曾有过的最幸福、最可敬的时代,就是奉行孔子的律法的时代。 节选自伏尔泰风俗论 问题: (1)伏尔泰对中国文明的描绘主要以什么时代为依据?说明判断的理由。(4分) (2)根据材料,概述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形象。(6分) (3)你如何评价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解读?(15分),(3)本

12、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观点 水平l:能够将伏尔泰作为文化解读的对象提出观点 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解读是对文化他者的一种理想化诠释,是其将自身的理想与信念 投射于他者的结果。 水平2:能够跳出文本,将文本的内容与社会背景联系起来提出观点。 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是基于当时法国现实问题的思考 水平3:就文本本身的内容提出观点 伏尔泰对中国的描绘有夸大和误解的成分 水平4: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 伏尔泰主张建立开明君主制,反对教会权威。,评分项二:史实 水平1:能提取文本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文本解读者所处的背景、立场等史实建 立联系。 水平2:

13、能从本文中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 水平3:能从文本中提取直接的信息 水平4:没有使用文本信息 评分项三:论述 水平l:能够进行由表及里的论述 水平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 水平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 水平4:回避问题 评分项四:组织 水平1:叙述成结构 水平2:叙述连贯通顺 水平3:仅能罗列史实 注:有观点而无史实者,不给分。,三、英国工业革命后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 积极影响: 从农业社会嬗变为工业社会,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生产方式:工厂、机器 社会结构: 产业结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断缩小,第二产业(工业)和第

14、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则不断扩大。 阶级结构: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逐渐形成,并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成为最主要的社会关系。 家庭结构:家庭规模缩小 城乡结构: 人口结构: 4生活方式:城市化掀起。城市化带动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家庭规模日渐缩小,生活内容日益丰富,教育逐步普及,生活质量总体得到提高。 5. 思想观念 6. 教育: ,工业化的负面影响:,污染 城市问题(城市的发展又带来了与农业时代不同的贫困、环境污染、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 资源、市场、资金的竞争 可持续发展 思想道德问题 冲突与战争问题,(2011年)上海:工业年代,材料一

15、: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变化(15001900年) 材料二:英、美、中,印四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的变化(17501900年),材料三:黄君(黄佐卿)于光绪七年(1881年)建丝厂于沪上。丝车仅一百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惟是时女工都无充分训练,工作不良,丝质随劣;且所有出品须运往外国市场,向绸商兜售,输运需时,周转为难。自光绪八年至十三年,营业失败,资本损耗殆尽。光绪十三年后,丝厂事业逐渐发达,丝车自一百部增至九百部。后法国绸商渐知中国除土丝外,亦有机制厂丝可供应用,乃相率电请驻沪洋商就近采办。此项办法始自光绪十九年,迄今三十余年,未尝变更也。 问题:(27分) (1)材料一体现了英

16、国在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什么特点?(2分) (2)你能从材料二中提取到哪些信息?(6分) (3)材料三中的丝厂经历了怎样的变迁?(4分) (4)基于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两次工业革命影响的看法。(15分),答案: 1.能在数据之间建立起两组关联,并描述其特征。(6分) 19世纪30年代前中印产品在世界中所占份额高于英国,到20世纪初已落后于英国 20世纪初英美产品在世界中所占的份额超过中印,美国在20世纪初超越英国 2. (略) 3.从材料中找到两个变化。(4分) 工厂规模逐渐扩大;产品对外销路逐渐畅通。 丝车数量从100部增至900部;从兜售到采办。 4.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材料进行论述。(1315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抽象视角,如工业革命与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四、雅尔塔体制,形成原因:,二战中主要国家之间的实力消长的变化,英法两国实力下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