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建设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8300917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312.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建设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农村建设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农村建设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农村建设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农村建设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建设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建设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徐旭初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一、新农村建设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二、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 三、社员资格 四、合作社的股份结构 五、合作社的控制活动 六、合作社的运营活动 七、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启示,一、新农村建设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 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我国的现代化,不可能以农业这个第一产业完全转变为边缘产业为代价; 我国的城市化,也不可能建立在农村不断衰落的基础之上。 农村发展,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全局。,新农村建设是国家行动,也是地方创新行动。 各地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着力点等都应该因地

2、制宜。 我们这里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着力点是什么呢?,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一个值得推荐的切入点、着力点,特别是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能够直接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管理民主,还有助于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分散的农民面对自然条件、市场经济、公共管制往往束手无策。组织起来的农民有可能有效地应对这三大约束。 分散的农民的弱点:科技、营销、合作、民主。农民有可能通过合作组织克服这些弱点,学会这些本领。,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之路: (1)永佃; (2)转移; (3)组织; (4)统筹。,自从1844年12月24日“罗虚戴尔公平先锋社”(Rochdale Society of Equita

3、ble Pioneers)诞生以来,合作社作为一种理念,一种思潮,更作为一种运动已经席卷全球。,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凡是受市场经济支配的农业,都存在农民合作组织(农业合作社),而且这种组织已经成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迄今为止,在欧美、日本各国的农用物品和农产品市场上,农民合作社与其他非合作社企业制度相比,其市场份额也一直占据着相对优势。,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专业合作社)正在并必将成为我国新的农村经营体制的主流形式之一。,二、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农业合作社产生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1)产品特性因素 (2)生产集群因素 (3)合作成员因素

4、(4)制度环境因素,(1)产品特性因素 农业合作社通常率先兴起于农产品商品率较高、农业剩余较多、市场风险较大、单个农户博弈弱势较明显的情况下,兴起于具有较明显季节或时间约束、易损性较强、交易频度较高的农产品领域内,兴起于规模经济较显著、专业化程度较高、资产专用性较高、资本或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中,兴起于政府管制较少的农产品品种上。,(2)生产集群因素 只有在产业集中基础上的合作组织才有可能获取规模经济收益。 生产集群因素不仅取决于集群中个体成员的数量,还取决于个体成员的“规模”(即专业农户乃至专业大农户的情况)。,(3)合作成员因素 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首先需要具有企业家精神和才能的人,即合作社企

5、业家。 组织成员(特别是那些关键成员)的资源拥有状况直接约束着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这些资源主要包括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 许多合作社的成员是分层的。,(4)制度环境因素 立法、政府、相关利益主体、文化等等。,产品特性因素使农业合作社具有了原初的必要性; 生产集群因素使农业合作社具有了实际的可能性; 组织成员因素和制度环境因素则从内、外两方面共同决定了农业合作社的创建水平、组织制度、运营机制、发展路径等。,三、社员资格,相对于独资企业、合伙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社是与众不同的企业。 合作社是一种使用者(user)拥有和控制,并根据使用进行分配的企业形式。 合作社的独特性在

6、于: (1)由使用者-所有者(联合)拥有; (2)由使用者-控制者(民主)控制; (3)利益(净收入)按照使用(而不是按所有权)分配给使用者-惠顾者。,(1)市场进入,即从合作社买入或卖给合作社的机会; (2)价格改进,这不仅包括支付或获得的、或在市场竞争中有更好的价格,当然还包括由此而导致的经营成本效益的改进; (3)特殊服务,如方便的农业技术服务、专门的社员培训等; (4)收益返还,即对合作社在营销交易中赚取的净收益的获取,通常包括惠顾返还和股息获得; (5)市场力量的提高; (6)附加值获得; (7)其它,如加入共同体的归属感等;等等。,(一)社员的利益:,(1)所有权活动; (2)控制

7、活动。,(二)社员的责任:,(三)社员的角色,在与合作社的关系中,社员实际上具有不同关系,扮演不同角色。一般认为,社员可以扮演四种角色:使用者、惠顾者、所有者和控制者。而每种角色均代表着一个特殊的商业关系或特性。,社员的选择性视角,合作社社员的资格意味着什么呢? 在一个“纯粹的”、“理想的” 农业合作社中,所有的社员都是使用者,都是使用者、惠顾者、所有者和控制者四种角色合一的个人或主体。 然而,大多数合作社都有不是惠顾者,和(或)所有者,和(或)控制者的使用者,但他们都是社员,换言之,合作社社员资格并不必然地只属于使用者、惠顾者、所有者和控制者四种角色合一的使用者。,事实上,世界上如此众多的形

8、形色色的合作社,严格符合“纯粹的”、“理想的”合作社的实在少之又少。 在社员的四个角色中,使用者无疑是最重要的。正是合作社社员的使用者性质,才使得合作社具有独特的组织特性。 其次是惠顾者。它几乎是最重要的,因为获得利益是一群社员(农户或其他主体)建立或参加一个联合拥有的企业的唯一合理的理由。 再次是控制者。为使这个企业能增进这群社员的利益,他们必须对它具有合理的、良好的控制,也就是说,控制者被认为比所有者相对重要,至少社员应该拥有大多数的投票权。 最后,为了能对这个联合拥有的企业的控制,社员必须对它拥有所有权,不过他们并不一定需要完全的所有权。,合作社社员的资格就意味着他能够扮演顾客、惠顾者、

9、所有者和控制者中的某一种或某几种角色,从而能够通过与合作组织的相应的交易活动,获得相应的利益。,农业合作社的组织基础是社员。 在实践中,关于社员的资格问题,关键在于:(1)社员是否需要认购股份?(2)非农业生产主体是否可以成为社员?(3)应在多大程度上接受社员的异质性? 相应地,这几点就表现在股东社员与非股东社员、生产者社员与投资者社员、大股东与小股东几方面关系上。,六、合作社的股份结构,合作社的股份来源: (1)直接投资; (2)惠顾返还保留; (3)资本保留; (4)未分配股份; (5)优先股及其他非成员股份来源。,(1)直接投资,包括普通股、成员资格或是其他形式的特别股份的现金购买。 (

10、2)惠顾返还保留,是指分配给社员的净收益的一部分被合作社保留。它实际上是那些惠顾者社员的新投资。 (3)资本保留,是在合作社中基于各个社员惠顾额的惠顾投资。营销合作社主要用这种方法来积累股份资本,也就是说,他们社员的投资通常是从合作社产品销售收入中扣留的。 (4)未分配股份,也称公共积累,是指那些没有分配给任何成员净收入保留,也是一种股份积累的方法。这些股份可能来源于非经营性收益(利息、租金等),或者来源于未分配或再返还的经营性收益(来自非成员或成员的)。 (5)优先股,是由公司、合作社及非合作社企业发行的股票,有着固定或者浮动的股息率,而且这些股息必须在普通股和其它股份偿付之前进行支付。,政

11、府对合作社的资助问题 (1)政府为什么资助合作社? (2)政府扶持资金在合作社资本结构中属于什么性质? (3)政府扶持资金所创造的收益又属于谁? (4)当合作社清算时如何处置政府扶持资金? 合作社的债务问题,六、合作社的控制活动,控制活动就是社员对合作社重要事项进行治理。 那些最重要的企业活动是指董事会的选举,章程条款和规章制度的批准,兼并、购置或出售等重大资产处置的批准。,社员对合作社及其管理者进行治理的主要方式: (1)投票(vote) (2)异议(voice) (3)退出(exit),在大多数合作社,投票表决是在一人一票(即一社员一票)制或民主基础上进行的。社员责任之一就是通过在重要事务

12、上投票以管理或控制合作社。 在合作社选举中有两个关键因素:投票规则和代表遴选。 社员开会,尤其是年度会议,是一个重要的控制活动。,合作社的经营核心就是对下游业务活动及其基础设施的社员控制。因此,对下游活动(资产)的所有权是合作社的基本特征之一。 显然,在当今的农业合作社中,谁对终端产品市场有知识、有远见,对下游活动(资产)具有相对的控制力,那么,谁就拥有合作社企业的控制权(特别是权变决策权)。,七、合作社的运营活动,(1)合作社的规模? (2)合作社对社员采购、销售和服务? (3)合作社之间的竞争? (4)合作社与专业协会的运营的异同?,(4)合作社运营的关键是什么? 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

13、品牌化营销,八、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启示,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发展,终端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农业科学技术进步迅速,农产品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不可逆转,所有这些,都迫使农业合作社必须进行组织创新和结构调整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因此,在新的组织环境下,农业合作社的制度安排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最有生命力的企业制度,是那些最能吸引关键性生产要素所有者的企业制度。 在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农民以及各类涉农主体的利益和能力的异质性和耦合性,深刻影响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安排,直接决定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安排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可以认为,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以浙

14、江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格局必然是倾斜的,换言之,产权安排必定是偏于股份化的,治理结构必定是偏于大户、企业或相关组织主导型的。而且可以想见,在较长一段时间里,这种制度状态难以发生根本性改变。,合作社社员的资格就意味着他能够扮演使用者、惠顾者、所有者和控制者中的某一种或某几种角色,从而能够通过与合作社相应的交易活动,获得相应的利益。 在一定意义上,农业合作社的制度安排取决于,具有不同的利益偏好和不同的要素能力的农户(社员)们倾向于(或能够)扮演使用者、惠顾者、所有者和控制者中的某一种或某几种角色。,要围绕优势产业的壮大加快培育发展,加快提高优势产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基地农

15、户的组织化程度。 要鼓励有能力的各类主体积极牵头兴办,形成多元主体竞相参与的格局。特别是要针对当地优势产业发展壮大中的最薄弱环节,积极引导相应的主体牵头兴办合作社。 要对农民专业协会进行改造改建,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要抓好规范工作,健全合作社的运作机制和服务内容。,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程必然不是唯一的路径,其所体现的制度导向必定不都是普适的,也不全是恰当的,更不总是合理的,但它或多或少昭示出一个方向性可能。无论如何,它希望合作社制度必须是面向市场的、社员主导的、有竞争力的。这也许是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实践的最根本的启示。,当我们将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视为中国农业与农村

16、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就应该注意在对国际通行的合作社原则的尊重与对国内现实的农民合作实践的认同之间的基本平衡,前者更多地着眼于坚持合作社的基本制度特性,后者则主要求得合作社制度对本土历史现实的适应和创新。,在目前我国农业合作社尚处于发展初期的情况下,我们往往特别关注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存续性,而不期待合作社的社会价值和教育功能的发扬。但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社会价值或利益的重要。,合作社一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部分之一。对于农民而言,农业合作社除了具有某些其它组织无法赋予的利益进入市场、价格改进、降低交易费用、特殊服务、降低风险等等也许更为重要的,它是一所学校,是一所在非工业、非城市环境下促进农民(尤其是社员)现代性的学校,农民将从中学会合作,学会民主,学会营销,学会科技,进而走向市场,走向现代化,走向公民社会。,谢谢大家! 徐旭初: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139571791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