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体例要求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825586 上传时间:2017-09-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术论文体例要求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术论文体例要求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术论文体例要求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术论文体例要求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术论文体例要求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术论文体例要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术论文体例要求(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学术论文体例要求1 全文字体格式要求:(1) 正文中,中文字体为宋体,英文为 Times New Roman;(2) 段落要求:单倍行距,首行空两格;(3) 作者姓名为五号宋体,居于首行顶格;(4) 文章题目为三号、?体、加粗,居中;(5) 一级标题(如引言)为四号、?体、加粗;(6) 二级标题(如 1.1)为小四、?体、加粗;(7) 三级标题(如 1.1.1)及正文均为五号(8) “参考文献”四个字为小四黑体,参考文献均为小五字号;注:?表示中文字体为宋体,英文为 Times New Roman。2 请提供论文的中英文篇名3 摘要格式(1) 英文摘要在前,中文摘要在后;(2) 关键词的英文

2、为“Key words”,而不是 keywords Keywords Key Words;(3) 英文摘要中的短语,除了专有名词以外均小写;(4) 字体、字号、行间距要保持和范文一致。4 正文内容格式(1) 全文标题符号统一(具体标题符号格式参考范文):0引言(文章如果没有引言,亦可)1XXX1.1 XXX1.1.1 XXX1.2 XXX2XXX2(2) 一篇文章内专有名词/人名称谓统一,如 Nida/奈达不可掺杂使用;(3) 文章中的引用部分,中文格式为:(人名+空格+ 出版年份+中文冒号+ 页数),如(王德春 1999:107);英文格式为: (人名+ 空格+出版年份+英文冒号 +空格+页

3、数),如(Nida 2002: 125-126);(4) 表格、图表格式全书统一,如表 1、图 1,表 1)、图 1);(5) 举例格式全文统一,如例 1、例(1); (6) 文章全部采用脚注,篇内排序(即换页后不重新编号,而是续上页编号)。脚注格式参见参考文献格式,或者作者自行选择,但必须全文统一。5 标点符号(1) 注意中英文标点的区别。中文格式的标点符号在电子文档中应为全角符号,如 ,。;:“”() 等,英文标点符号为半角符号,如 ,.;:“”() ;(2) 中文用书名号,英文书名斜体;(3) 中文的省略号是,英文的是。6 参考文献格式(1) 参考文献前不必标上序号,(2) 参考文献中不

4、出现M、J、A 等标识符号;(3) 排列顺序为中文在前,英文在后。(4) 中文参考文献按作者姓名首字母拼音 a-z 排序,英文按第一作者姓名首字母 a-z 排序。同一作者的不同著作按时间顺序排列;(5) 注意参考文献中英文人名的顺序,第一作者为“姓+名”,第二作者开始为“名+姓”;(6) 英文参考文献中,文章名正体,书名期刊名斜体,都无需加引号。(7) 参考文献如果是书籍,顺序是人名.+书名.+城市:+出版社,+ 年份. (8) 如果是期刊杂志,顺序是人名.+文章名.+杂志名,+年份(第几期):+页数.。(9) 注意参考文献中的标点符号,包括逗号、句号、冒号、括号、页数之间的范围号如(12-1

5、3),都要保持与范文格式一致,所有标点都为英文半角格式,所有标点之后都要空英文字符的一格。3陈晨“面子”在中西文化中的对比Abstract: Face exists in all human communications. But in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s, people hold different ideas on the concept of “face”. The present paper makes a contrastive and tentative study of “face” under Chinese culture of rites

6、 and that in the individual-oriented western culture, so as to achie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different connotations of “face” in different cultures. With this aim as the main thread, this paper consists of fours parts. Part One introduces the general definition of face, two components of which s

7、hare a relationship of interaction. On the basis of a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western scholars research of “face” theory and analysis of the origin of western culture Part Two elaborates that western face is oriented by individualism. Part Three is devoted to discussion of face in the setting of Ch

8、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specially the culture of rites. Part Four analyzes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between “face” in different cultures. Key words: face; culture of rites; individualism; similarities; dissimilarities摘要:世界上的人类交往中没有不需要面子的交际,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面子”的理解不尽相同。本文试着从对比中西文化渊源入手,论述了中西文化氛围

9、里对“面子”内涵理解的差异。本文共包含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解释了面子的一般定义,介绍了组成面子的两个方面及其在交际过程中的互动关系。第二部分回顾了西方学者关于“面子”理论的研究及成果,在分析西方文化渊源的基础上,阐述了西方的面子是以个人主义为价值取向的。第三部分讨论了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礼”文化制约下的“面子”的内涵,阐述了“面子”所承载的社会属性。第四部分着重从“面子”的概念和获得面子的途径这两个方面对比分析了“面子”在中西文化中的异同。关键词:面子;礼文化;个人主义;异同0. 引言长久以来, “面子”一直被作为个人素质的代名词,或者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荣誉,尊严,价值和本性等抽象实体。它最

10、初诞生于古代中国,时至今日,已传播到世界各国,深刻地渗透到他们的文化中去了。Ron Scollon 和 Suzzane Wong Scollon 在他们的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一书中也提到“世界上的人类交往中没有不需要面子的交际” 。这句话强调了“面子”理论研究的重要性。1. 面子的定义人们在社会中主要有两种身份:一是个体的真实身份,二是个体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但除此之外,人们还有一种身份,即人们在特定的交际事件中所扮演的人际身份,也就是面子。 关于面子的研究其实就是关于人际身份的研究,而在此基础上则诞生了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对于“面子”的解释:“面子是交际事件中

11、的参加者所相互给予的、相互协同的公4共意象。 ” (Scollon 2000: 35)这个定义说明,面子关系是由两个方面组成的,一是初始的无标记推测,另一个是交往时的不间断的协同。一旦交流开始,参与双方便开始假定他们可能会建立的关系。随着交流的深入推进,他们会不断调整他们的初始假定(这个过程我们便称之为“协同” ) ,直到他们达到各自的交流目的。这整个过程都在“面子”的引导下进行,有时我们干脆称其为“面子工夫” 。然而,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进行推测或考虑如何协同时,往往具有不同的取向。西方文化中的深层的真实身份的推测是以个人主义为取向的,而在中国,个人是以集体主义或他人为主要取向的,强烈的群体主义

12、构成了他们对面子进行推测的文化基础。因此,对面子内涵的理解因文化而异,仅有一个笼统的定义是远远不够的。2. 西方的面子理论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美国著名社会学家 Erving Goffman 提出了一套著名的面子理论。他受到中国面子概念的影响,给“面子”定义为“在交往中根据他人的臆测为自己有效争取的积极的社会价值,是人们用已证实的社会价值来进行的自我描述。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面子”精确地概括为每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们的解析。从这个意义上看,Goffman对面子的理解似乎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我们可以作各种具体而不同的解释。但同时,它也有助于我们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自我的概念。由此我们可以认

13、为, “面子”此物其实更依赖于我们对其他交际参与者的理解,而非我们自己本身。Goffman 也明确指出,无论面子对于一个人来说有多么重要,它都仅仅是社会赋予个人的。基于 Goffman 的研究,1987 年,Brown 和 Levinson 扩展了面子的定义,将面子分为正面面子(positive face)和负面面子( negative face) 。正面面子指的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许。这种愿望一旦获得满足,正面的面子就得以保留。所谓负面面子是指希望有自主的自由,不因迁就别人或受到干预、妨碍而使自己感到丢面子。Brown 和 Levinson 认为 ,任何社会群体无论是对群体内部的控制,还

14、是对外部竞争群体的关系,尤其是后者,都应该既要控制其内在的侵略性,又要保持侵略性的潜质。因此,面子是一个矛盾的概念,在任何交际中都会造成一种似是而非的情景。西方社会对“面子”的理解受到印象机制(impression management)影响,反映了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特点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在西方世界里,每个人都出生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这种意识形态的社会中。典型的代表就是这样一句家喻户晓的格言:“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总统” ,或者是在通俗文学中涌现的诸多成功发迹的故事。在基督教圣经旧约里,上帝为以色列国王设立君主制度,定下礼仪法典,一旦以色列用君主代替上帝,用礼仪法典代替上帝的话,就会招致上帝的责

15、备,甚至被上帝摈弃,所以没有人在世上可以成为上帝,可以凌驾于别人头上,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从历史上看,这种文化源于公元前的古希腊文化,古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她的“民主精神” ,一般都认为民主是由希腊人开始的,这样的说法有充分的理由。对希腊人来说,城邦的居民身份即自由的缩影。因此可以说西方文化具有一种比较自由的传统。当西方国家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时,甚至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刚刚冲破封建主义的桎梏而诞生时,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批代言人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们就力倡“人性” 、力主“人权” 、高扬“人欲”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断确立,资产阶级不断发展和壮大,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这种

16、人文思想逐步在西方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它强调个人的尊严和神圣,强调个人的权利和价值,形成了一种以“个人自由”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因为在主体上,西方是平等取向的,所以人际关系基于平行,人人追求自我实现、个人奋斗;人们5高度重视个人权力、个人隐私;人们强调各开其口,各行其是,各展其才,各实其志。 3. 中国文化中的“面子”中国人与其日常生活中所称的“面子”或者“脸面”仿佛特别有渊源。中国人所谓的面子涉及到各方各面,有着广泛的含义,但其根本皆围绕着“名誉” ,诸如“丢脸” 、“给面子”等短语在国人的日常对话中非常常见,而这些短语在英语单词“face”出现之前就早早流行于世了。面子与礼仪密不可分。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 “礼”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礼记云:“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故“礼”是维系一切关系的根本纽带,它规定了每个人在社会的位置角色,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 ,还有兄兄、弟弟、农农、士士、工工、商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