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课后问答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825461 上传时间:2017-09-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课后问答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课后问答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课后问答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课后问答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课后问答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课后问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课后问答(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课后问答班别: 学号: 姓名: 第 1 课文言言两则4、联系生活实际,你能从这两个故事中悟出什么道理?把你的感悟和同学交流一下。答:学弈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两小儿辩日告诉我们:(1)生活中要善于观察,才会有所发现。 (2)说话要有理有据。(3)要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4)即使是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也有不知道的事情,每个人都需要虚心学习。第 3 课桃花心木1、 说说种树人的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答:作者奇怪的是:种树人来给树浇水时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他这样做是在模仿老天下雨,是想让树

2、木自己学会在土壤里找水源,拼命扎根,这样才能长成参天的大树。第 6 课北京的春节课后题1、 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答:北京人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正月十九春节结束。2、 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写作顺序:时间顺序。课文先写北京春节的开始,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

3、春节的准备。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如“必须大扫除一次” , “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紧接着详细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个春节高潮。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3、 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感兴趣的,可以简单写一写。答:说起过春节,最大的乐趣就是快快乐乐吃大餐,随心所欲放鞭炮,大大方方收红包。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这一天开始,家里的零食多了,嘴里可以变着花样享受,一会儿甜,一会儿酸,一会儿辣,只吃得小肚溜圆,撑得难受,也吃得满口麻木,毫不食欲。不过,这时家长也格外宽容,顶多嘱咐两声:少吃点,别伤了胃。腊月二十三是过小年

4、了,这一天开始,大街小巷里的鞭炮就响起来了,我也会拿出自己的零花钱偷偷买来各样的花炮、烟火,背着家长,带着伙伴找个人少的地方炫耀,其乐无穷。好不容易盼来新年了,出门拜年,最不能吝啬自己的“甜言蜜语” ,小嘴儿抹着蜜,直逗得长辈呵呵乐,不住给我掏红包过年的欢畅真是说不完,道不尽。4、 与课文中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答: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可以表达不同的感受。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第 10 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1、默读课文。说

5、说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答: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和被害后的事情。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大钊在法庭上非常安定、沉着和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3、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首尾呼应。这样写的好处是整篇文章显得非常紧凑,同时突出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在心的思想感情。第 12 课 为人民服务1、说说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答: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五方面的意思:一、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二、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三、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

6、改正错的;四、正确对待困难,对待同志,为人民的利益团结互助;五、悼念为人民而死的人,以团结全体人民。3、读下面这段话,说说共有几句?每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答:这段话共有四句话。第一句讲我们要欢迎批评;第二句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第三、四句讲我们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第 14 课卖火柴的小女孩1、说说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都看到了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小女孩由于寒冷,只好

7、划火柴取暖,一共划了五次火柴。第一次,觉得自己仿佛在大火炉前取暖;第二次,仿佛看见了烤鹅向她走来;第三次,仿佛看见了圣诞树;第四次,仿佛看见了疼爱她的奶奶;第五次,仿佛是奶奶抱着她飞向了天堂。从这些幻想中我体会到小女孩是多么可怜,她的命运是多么悲惨。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问题。(1)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答: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小女孩离开了人世,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小女孩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2)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答:前一个“幸福”,其含

8、义: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通过这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压抑心头的满腔悲愤,感受到作者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第 15 课凡卡1、想一想,课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答:本课主要系饿了三方面的内容:一、凡卡在城里当学徒过着非人的生活;二、凡卡写信时回忆起乡下时快活的日子;三、凡卡希望爷爷把他带回乡下去。2、说说凡卡当学徒的生活是怎样的。答:凡卡在城里当学徒,受到了很多非人的待遇,如经常挨打,挨饿,受冻,也不能好好睡觉等,他觉得自己如果不离开这里就会死的,所以迫切要

9、求爷爷带她离开这里。3、你发现本课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答:本文表达上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讲凡卡的悲惨遭遇时,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他在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互相映衬。第二,采用了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文中以引用写信的内容为主,凡卡向爷爷倾诉当学徒所受的虐待欺凌,基调是“苦”;文中插叙回忆的内容,主要讲在乡下生活的快乐,基调是“乐”。诉苦为主,以“乐”相衬,形成内容、情感上的对比,再加上作者对凡卡写信环境、动作、神态的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凡卡内心的“痛”。最后,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暗示了他愿望的破灭,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们对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怒。第

10、 18 课、 跨越百年的美丽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题中的“美丽”表现在课文中的哪些方面?答:课题中的“美丽”表现在两个地方:一是居里夫人有端庄美丽的容貌,但是她投身于科学研究不在乎“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二是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有着献身科学的人生追求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2、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比如,居里夫人“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找出来体会体会。答:“这项伟大自然发现”是指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金属元素镭, “人生意义的发现”是指居里夫人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年轻美貌、金钱名利,而在于

11、为科学作出贡献,为人类作出贡献。居里夫人对人生和价值的认识一方面源于她的品格,另一方面源于她在科学研究中获得的体验和感悟。4阅读下面的“阅读链接” ,结合课文想一想,你体会到了什么,再简单写下来。答:我的体会:通过阅读,我对居里夫人的认识更深刻了,她献身科学的人生追求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使我从心灵深处更加敬重她。第 20 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1、 默读课文,想一想,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什么?答:“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2、 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你还能补充哪些

12、事例?请你具体说一说。答:文中用了三个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一是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二是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三是奥地利的一位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现象中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的关系。补充事例:一是牛顿通过观察苹果从树上落下,发现了万有引力。二是鲁班从带有齿形边树叶身上发明了锯子。3、 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1) 最后把“?”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 (联系全文想一想,这里的“?” “!”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述有什么好处?)答:这里的“?”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的追问, “!”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

13、,发现了真理。好处是: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答:“见微知著”是指: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这句话与课文开头的关系是: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 ,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 。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如“功夫不负有心人”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答:我说明的观点是“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这句话说得真好,大凡虚心向学的人总会有所进步,而骄傲自满的人只会固步自封。明末的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从商洛一直打到北京城,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主动请教下属和老百姓,深得民心,自己在军事谋略方面也大有进步,结果来掉明朝几百年的基业,但由于后来,他的军队在攻陷北京后,开始放松警惕,沉迷酒色,不再虚心研究军事谋略,结果在后来的山海关大战中被清军打得一败涂地,几年辛苦建立的江山毁于一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