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的种类、影响和理论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8251020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517.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创新的种类、影响和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金融创新的种类、影响和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金融创新的种类、影响和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金融创新的种类、影响和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金融创新的种类、影响和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融创新的种类、影响和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创新的种类、影响和理论(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6章 金融创新的种类、影响和理论,所谓创新,是指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运用新的生产要素、采取新的生产方式等。 金融创新就是改变现有的金融体制和增添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取现有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所无法取得的潜在的利润。它是一个为盈利动机推动,缓慢进行且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发展中国家致力于金融深化、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界也经历了一次革新浪潮,即所谓的“金融创新”。 创新过程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至70年代各项创新活动日益活跃,到80年代已形成全球性大趋势。 创新内容:突破了金融界多年来传统的经营局面,在金融工具、金融方式、金融技术、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等方面都进行了明显的变革

2、。,6.1 金融创新的背景,金融创新是个历史范畴,其背景主要有两部分: 一是国际背景,主要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资本流动。 欧洲货币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70年代世界“石油危机”以及“石油美元”的回流。 80年代国际债务危机的爆发和影响。 二是国内背景。主要是管制与反管制、防范金融风险,二者交织一起,难以严格区分。,6.2 金融创新的动因,第一,国际金融业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激烈的竞争。 首先,发展动力来自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跨国公司全球性扩张,客观上要求金融业也实现国际化和现代化,从而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满足跨国生产和销售对金融服务的要求; 其次,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资本不断集中,促进了银行资本也

3、趋向集中和垄断,一些国际性大银行面对竞争,主观上也需要进一步扩展业务范围,获取超额利润。,第二,经济环境中的风险性增大,尤其是通货膨胀率和市场利率变化莫测。 利率反映了人们对通胀的主观预期和当期投资的未来收益,当通胀率上升时,利率自然会随之升高。短期利率上升造成对长期证券和不动产投资收益率下降,剧烈的利率波动会导致一些巨额投资的溢价或资本损失,增大了投资的不稳定性。 为避免通胀率和利率变动对投资收益和债务负担的影响,降低经济波动带来的风险,金融机构就创造出一些新的债权债务工具,如可变利率存单和可变利率贷款;还开发出远期交易和期权交易等套期保值方式。,第三,技术进步,尤其是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金

4、融业发展铺平了道路。 20世纪50年代始,计算机被引进银行业,最初应用于工资、账目方面的大量数据成批处理,但自70年代以来,逐渐用于银行内部的各种复杂的资金清算和划拨。一国之内甚至国际间银行业务日益纳入自动化处理系统之下。1973年成立的“全球银行间金融电讯协会”(SWIFT),目前已扩展为一个拥有50多个国家、1000多家银行的巨大国际间电讯联网系统。它将美国36家最大的银行与15个国家的300多家大银行用电脑和现代光电通讯设备连成一体,专门处理美国、加拿大和欧洲跨国银行间的汇兑和结算业务,每天调动的电讯高达6万件以上。 银行零售服务和批发服务的电子化趋势。前者包括代理收付、存取款和转帐服务

5、等,后者包括通过电子计算机建立起巨大的信息库和信息处理系统,为大公司、大企业提供资信报道、行情预测分析以及咨询服务。,第四,金融管理环境的变化。 大危机后,金融管制加强,束缚了银行手脚,造成资金限制和利润损失。 如,美联储“Q项条例”(REGULATION Q),规定商业银行储蓄和定期存款利率最高界限,而这最高界限低于西欧各国美元存款的利率,使得银行储蓄无吸引力。 再如,美政府货币政策中M项条例,规定商行要向联储缴纳很高的无息存款准备金,导致商行设法开发新的负债方式,以逃避严格的准备金要求。 此外,对银行账户种类和功能的限制,对跨地区设置金融分支机构的限制等,都不同程度激发了金融创新的积极性。

6、,6.3 金融创新理论,国外金融创新理论主要集中在探讨金融创新的动因上。 1.技术推进理论 计算机、自动提款机、终端机。 信息处理和通讯技术加快了资金调拨速度,缩短交易时间和空间距离,降低了成本,促进了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使24小时连续性的全球金融交易成为现实。 技术创新论代表人物是韩农和麦道威。他们的研究对象仅限于自动提款机,实际上对计算机、电子通讯等技术创新的相关性研究未能取得充分证据,也无法解释许多除技术外的其他因素促成的金融创新。,2.财富增长理论 代表人物:格林包姆和海沃德。在研究美国金融业发展史时发现,科技进步引起财富增长,人们要求规避风险的愿望随之增加,促使创新不断出现,金融资产

7、日益增加。因而财富的增长是金融创新和金融资产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因。,财富增长理论主要从金融需求角度探讨金融创新成因,有其片面性。 (1)单纯从金融资产需求角度分析金融创新成因需一定前提条件,即金融管制的放松。否则,会抑制因需求产生的创新动机。 (2)需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综合考虑,仅有需求而缺乏供给动力的金融创新难以推广和持久。 (3)该理论强调财富效应对金融创新的影响,忽略了替代效应,即利率变动对金融创新的影响,无法解释20世纪70年代后出于为转嫁利率、汇率和通胀风险而出现的各种金融创新。,3.约束诱导理论 该理论主要从供给方面探讨金融创新。认为金融业回避或摆脱内部和外部制约是金融创新的根本原因

8、。金融机构之所以发明种种新的金融工具、交易方式、服务种类和管理方法,其目的在于摆脱或逃避面临的种种内部和外部制约。内部制约指金融机构传统的增长率、流动资产比率、资本率等管理指标。外部制约指金融当局的管制和制约,以及金融市场的一些约束。 当金融形势的变化使这些内、外制约阻碍金融机构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终极目标时,势必迫使他们探索采用新的金融工具、服务品种和管理方法来回避内外制约,增强其实力和竞争力。,约束诱导理论代表人物:西尔伯。他从寻求利润最大化的金融机构入手,认为创新是微观金融组织为寻求最大的利润、减轻内外部对其产生的金融约束而采取的自卫行动。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工具的动力是减轻或摆脱诸多内外部

9、制约。特别是外在环境的变化使金融机构无法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时,即内外制约导致成本大幅上升时,将迫使金融机构通过产品、服务和管理方法的创新来获得新的平衡。,约束诱导理论的局限性: (1)关于金融创新成因的探讨过于一般化,它同样适用于一般企业的创新,不能充分体现金融创新的特征和个性。 (2)过分强调“逆境创新”,使金融创新的内涵过窄,如70年代转嫁风险的创新就无法归纳进去。 (3)过分强调金融企业在金融创新中的作用,对与金融企业相关联的市场创新及宏观经济环境下引发的金融创新避而不谈。事实上,金融创新并非金融业的孤立行为,它是金融领域内诸多要素的全新组合和创造。希尔柏本人也承认它的模型只能解释197

10、01982年间美国金融创新的60%。,4.制度改革理论 认为金融创新是一种与经济制度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制度改革,金融体系任何因制度改革而引起的变动都可以视为金融创新。金融创新的成因可能是降低成本以增加收入,也可能是稳定金融体系及防止收入不均的恶化。 代表人物:诺斯、戴维斯、塞拉、韦斯特。主张从经济发展史的角度研究金融创新,认为金融创新并不是20世纪电子时代的产物,而是与社会制度相关的。 计划经济,高度统一和严格的计划管理使金融创新受到很大限制;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那些为回避官方限制与管理的金融创新也无产生的必要,因而不可能产生全方位的金融创新或范围大大减小。 全方位的金融创新只能在受管制的市

11、场经济中出现,如美、英等国的混合经济制度下就可能有必要进行金融创新。当政府的干预和管理阻碍了金融活动时,出现回避、摆脱管制的金融创新;当这些金融创新对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目标构成威胁时,货币当局又会采取新的干预和管制措施及制度创新,又引发新的金融创新。这种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博弈最终形成了“管制创新再管制再创新”的螺旋式发展过程。,从制度学派观点看,政府行为也是金融创新的成因,金融创新的内涵扩大到包括金融业务创新与制度创新两个方面。 争议:将带有金融管制色彩的规章制度也视为金融创新,难以令人接受。因为金融管制本身就是金融创新的阻力和障碍,作为金融管制象征的规章制度无疑应是金融改革的对象。,5.规避管

12、制理论 认为金融创新主要是由于金融机构为了获取利润而规避政府的管制引发的。各种形式的政府管制与控制,性质上等于隐含的税收,阻碍了金融机构从事已有的盈利性活动和利用管制以外的利润机会。金融机构通过创新来规避政府管制。当金融创新可能危及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时金融当局又会加强管制,新管制又会导致新的创新,两者不断交替,形成相互推动的过程。 代表人物:凯恩。认为作为金融控制的各种形式的经济立法和规章制度,是保持宏观经济均衡和稳定的基本措施。而经济个体规避这些措施的各种活动实际上反映了代表公众利益的国家和以寻求利益最大化为基本原则的经济个体之间的矛盾关系。经济个体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通过有意识地寻求绕

13、开政府管制的方法来对政府的限制作出反应。凯恩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制定规章制度的框架,在该框架中,制定经济规章制度的程序和被管制人规避的过程相互作用,逐渐形成比较成熟和实用的规章制度。,规避创新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约束诱导理论和制度改革理论的折衷,但又有很大区别。 首先,约束诱导理论从内外制约两方面探讨金融管制对金融创新的影响,但未提及金融企业创新对金融管制的反作用力。而规避创新理论全面分析了外部约束与企业规避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其次,规避创新理论与制度改革理论之间主要区别在于对金融管制的定位不同,前者将金融管制看成是金融创新的外部压力,是金融创新的动因;后者将金融管制视为金融规避创新的一个

14、组成部分,在分析规避创新的同时,也强调技术创新的重要性。,6.货币促成理论 认为货币方面的因素促成了金融创新的出现。20世纪70年代,汇率、利率以及通货膨胀的反复无常波动,是金融创新的主要成因。 如可转让支付命令帐户(NOW)、外汇期货、外汇期权、浮动利息票据、浮动利息债券、与物价指数挂钩的公债等对汇率、利率和通胀具有高度敏感性的金融工具的出现,都是为了避免汇率、利率和通胀率等货币因素的冲击。,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他认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通胀加剧,导致了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美元与黄金的联系断裂,世界上所有货币都直接或间接建立在不兑现纸币基础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使政府

15、极有可能实施通胀政策,反过来又加剧了通胀及其在世界范围的传播。通胀和利率的频繁波动引起经济的不稳定,促使金融创新不断出现并形成要求放松金融市场管理的压力。 货币促成论可以解释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出现的多种转嫁汇率、利率和通胀风险的创新工具和业务,但无法解释其他形式的金融创新。,7.交易成本理论 认为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因,表现在(1)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创新的首要动机,交易成本高低决定了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的创新是否具有实际价值。(2)金融创新实质上是对科技进步导致交易成本降低的反应。 交易成本的界定:一种观点认为是买卖金融资产的直接费用,包括各方面转移金融资产所有权的成本、经纪人佣金以

16、及借入和支出的非利率成本;另一种观点认为,投资风险、资产的预期净收益、投资者的收入和财产、货币替代的供给等因素都应加以考虑。,代表人物:希克斯和尼汉斯。希克斯把交易成本、货币需求与金融创新联系在一起考虑:交易成本是作用于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不同的需求产生对不同类型金融工具的要求,交易成本大小使经济主体对需求预期发生变化。交易成本降低的趋势使货币向更高级的形式演变和发展,产生新的交换媒介和金融工具。不断地降低交易成本就会刺激金融创新,改善金融服务。 该理论不足:把金融创新的源泉完全归因于金融微观经济结构的变化引起的交易成本下降。实际上,科技进步并非是交易成本下降的唯一决定因素,竞争也会降低交易成本,促使金融创新工具产生。,西方金融创新理论的主要流派对金融创新动因的解释各不相同,但都指出了金融创新进程中科技进步不可磨灭的特殊贡献及金融管制与金融创新的相互促进作用。 研究主要侧重于金融创新的生成机制,对金融创新的效应及后果很少涉及,因而不够系统。缺乏将宏观、微观层面以及供给、需求因素结合起来的综合研究。除了约束诱导理论外,其他理论都忽视了金融机构的趋利动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