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区古城公园环境规划设计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824458 上传时间:2017-09-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埔区古城公园环境规划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黄埔区古城公园环境规划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黄埔区古城公园环境规划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黄埔区古城公园环境规划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黄埔区古城公园环境规划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埔区古城公园环境规划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城公园规划设计说明目录一、概述二、景区资源背景三、规划设计原则与主题构思四、景区结构及景观分区、五、植物造景与园路组织六、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七、工程投资框算一、概述:上海古城公园根据其地理位置和拆迁范围具体划分为 A、B 两块,A 块位于人民路、福佑路与安仁街之间,面积约为 3.8 公顷;B 块位于人民路南侧,河南南路东西两侧,面积约为 3.4 公顷。即为原老城厢遗址,其邻近为众多文化景区如:城隍庙、豫园等。二、景区资源背景:(一)历史沿革战国时期,上海地区为吴越分疆处,吴越文化均对上海发生影响。楚灭吴和越后,上海地区是楚公子春申君黄歇的封地。秦始皇统一中国,上海属会稽郡。唐天宝十年(公元 7

2、51 年)正式设华亭县,县治即现在的松江,这是上海地区设县之始。元至元二十八年(公元 1291 年)分华亭东境立上海县,今老城厢就是县治所在地,并成为上海的政治、经济、文 化中心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 1553 年),中国沿海倭患严重,仅当年上半年倭寇就三次袭扰上海县城。因此,在三个月内就将城墙筑起。从此,将城墙内外的地区统称为“城厢”。上海县城墙周围 4.5 公里,高 8 米,初建有 6 个城门,即东大门、小东门、老北门、老西门、大南门、小南门,城外是护城河并有水门三座,至辛亥革命后,由于旧城墙严重妨碍了城市经济和交通 的发展,故决定将其拆除,填平城壕,修筑道路。该工程从 1912 年 7 月

3、至 1914年全部完成,也就形成了现在的环状圆形路。上海老城墙拆除后修建了人民路和中华路,人民路淮海东路交叉处是老城厢的小北门。在拆城过程中,有一小段被保留下来,这就是如今我们所能见到的旧城墙以及建在箭台上的大境阁-大境关帝庙。古城墙、大境阁在明清时被列为沪城八景之一:江皋景点。如今随着上海的大规模的改造建设,老城厢的容貌已逐渐隐没,所以被保留的这一段老城也就成了后人窥视前史的一处珍贵处所,被政府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一座游览胜境。(二)丰富的文化遗韵和历史建筑老城厢是文物古迹的“富矿” 。从老城厢到十六铺沿江,是上海城的发祥地,从元、明、清到民国初年,一直是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文物

4、古迹众多,名园、名人住宅、会馆公所集中。除了名闻遐迩的豫园、老城隍庙、老城墙大境阁、小桃园清真寺、四明公所、三山会馆等古迹和革命遗址外,还有徐光启故居“九间楼” 、精美的深宅大院“ 书隐楼”等一批市民还知之甚少的文物古迹。已列入全国、市、区文物保护单位的就有 21 处,保护建筑 5 处。据黄浦区文物保护部门最近一次普查,分散淹没在旧墙老屋之后、尚待开发的古迹遗存还有数十处,文物古迹的“矿藏”相当丰富。这些丰富的文物古迹不仅是上海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瑰宝,也是丰富老城厢旅游内涵的宝贵资源。(1):豫园位于古城公园西南角与老城隍庙毗邻,是著名的江南古典园林,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豫园始建于明代

5、嘉靖、万历年间, 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曾任四川布政使的潘允端,为了让曾任刑部尚书的父亲潘恩安享晚年, 尽心经营 20 年,建成了豫园。“豫”,有“平安”、 “安泰” 之意,取名 “豫园”,有“豫悦老亲” 的意思。豫园内约有 48 处风景点, 按主体建筑可分为若干风景区域:三穗堂、万花楼、点春堂、 会景楼、玉玲珑、内园等景区。“城市山林”赞誉豫园虽在城内,却有山林之趣,历代文人墨客也为此处留下传世墨宝,园内题词匾额也取意于这些佳句:“此处有祟山峻岭” 匾额,自王羲之兰亭序,取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诗“珠帘暮卷西山雨” 。园内宋时花石纲遗物同具透、绉、漏、瘦为最大特点的“ 玉玲珑” 与苏州瑞云峰、杭

6、州冠云峰, 并称江南三大名石。豫园内楼、 台、亭、阁、树、石、池、山,景致丰富,错落有致。婉蜒园中的龙墙,巧妙地使全园合中有分, 连中有隔。龙墙上的龙有的似穿云,有的如戏珠, 有的在假寐,各具特色。此外, 遍布全园的砖雕泥塑也是美不胜收,为古园添色增辉。 (2):商船会馆建于 1715 年,建得如此规模,与上海开埠前海运业已十分发达紧密相关。据载,当时上海来往于日本、东南亚的沙船有 3500 多艘,会馆门前黄浦江上帆樯林立,百货山积,人马喧闹。这座上海最早、规模最大的会馆内砖雕门楼,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双合式大殿,一排三个石门框通道,可见当年的气派。踏上扶梯,门楼高约五六米,花岗石门券,方砖贴

7、面,门头非常考究,双叠式出檐椽,砖雕斗拱、砖雕梁枋、砖雕挂落,雕出莲、荷、梅、菊、如意等图案,门匾也用方砖浮雕。大殿前是两层楼戏台,梁枋上露出一角鎏金的双龙戏珠浮雕,顶部的八角形漆画藻井已被封掉,在上海当年 248 座会馆中绝无仅有。站在戏台楼上望去,大殿屋脊高耸巍峨。进入约有 300 平方米的大殿,高近十米的殿顶,雕花和鎏金彩绘的柱、梁、桁可见当年之金碧辉煌。商船会馆于 1987 年 11 月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3):福佑路清真寺在是清朝时由在城隍庙一带经营珠宝玉器皮货的回族商人集资建造的,外面是两层楼房,里侧是中国古典宫廷式礼拜堂,而内部装饰是阿拉伯风格,可谓中外合璧,在全市清真寺中独

8、此一家。这座 130 年前建造的清真寺已列为黄浦区文物保护单位,各地信徒来往频繁。上海名人潘恩的部分旧宅-世春堂。“先有世春堂,后有豫园”。潘家大宅历史上曾称海上甲第之首。世春堂在 1640 年后变为上海最早的天主教堂,改名敬一堂,是完全中式建筑的天主教堂,世春堂“涂金染彩,丹垩雕刻,极工作之巧”。梓园与徐光启故居同在小南门乔家路上,相距仅百多米。沿街是一幢中西式塔式洋楼,百叶长窗,两层西式骑门楼上是罗马柱浮雕,中间为吴昌硕题额“梓园”,屋顶铺的是日式菱形瓦。梓园原是清朝康熙年间构筑的宜园,几经移主,后归清末民初上海著名书画家、慈善家、实业家、上海总商会主席王一亭所有,因园中有棵百年梓树,改名

9、为梓园。(4):旧城遗迹:小北门老城墙老城厢,从它以行业和富家大宅命名的街巷,从陋巷中的老宅,感受到它昔日的繁华和七百年历史的厚重,能品出真正老城厢的味道。三、规划设计原则与主题构思(一)规划设计原则1、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古城公园是首先作为一个开放场所是人们进行交往、观赏、娱乐、休憩等活动的重要城市公共空间,其规划设计的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方便更舒适地进行多样性活动,因此,城市公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对人的活动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研究,创造出不同性质、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公共空间,以适应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城市居民的多样化需要。、2、与城市周边环境和整个城市空间的结构和发展趋势

10、相协调的原则公园作为城市空间的“调节器” ,是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明确本身的区位和性质,恰如其份的表达和实现其功能。3、倡导继承与创新的文化原则城市空间环境作为人类文化在物质空间结构上的投影,其设计既要尊重传统、延续历史、继承文脉,又必须站在“今天“ 的历史地位,反映历史长河中 今天”的特征,有创新有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和文脉的继承。4、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从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出发,应用园林设计的手法,通过融合、嵌入、微缩、美化和象征等手段,在点、线、面不同层次的空间领域中,引入自然、再现自然,并与景观特点相适应,使人们在有限的空间中领略的自然的清新、自由和愉悦。 5、重视公众

11、参与的社会原则在公园环境中应引导公众积极投入各种形式的参与中,做到“人尽其兴”“ 物尽其用”,发挥主客体直接交换的互动作用。(二)主题构思 运用凝重又浪漫的手笔刻画“上海滩” 特有的韵味和积淀。从曲院半开过渡到开放的后现代主义景观的空间形式,使公园成为老上海古城文化的载体。通过从豫园到上海外滩至浦东经贸大楼这一深刻的变迁来编排历史与未来的时空对话,表现都市与自然、现代与传统的转换与过渡。通过“木文化”与“ 石文化”撞击点的恢弘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生活的结合。江南自然山水园林在都市城隍庙氛围中的完美契入!四、景区结构及景观分区 、设计将上海古城花园两大块分为十二大景区共计十八处主要景点。A 块

12、分七大景区,分别为:悦园南入口区、中心意境区、丹凤朝阳区、古城怀旧区、阳光草坪区、黄浦名人区及悦园北入口区。B 块有桃园景区、老北门景区、福佑园景区、浦江掠影区和新北门景区。B 块以中国自然式造园手法结合表现古城文化的小品体现老上海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历史变迁,A 块则围绕豫园至外滩这一景观轴线发展延伸,表现上海城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的完美结合渗透。B 块:1、桃园景区:在河南南路以西块设一小型营业性茶楼(或酒楼),采用明清时期古典民居式的建筑形式,通过一系列的阁、廊、亭等构成一组典雅别致的建筑小品,沿建筑四周广植桃、杏、梅等,按意取名桃园醉歌。河南南路与福佑路交叉口处设一入口小铺装,青石板嵌

13、草铺装上置一海棠型花坛,一株气宇不凡的五针松仿佛一位童颜鹤发、满目慈祥的老者在邀请大家入园小憩片刻。茶楼西入口前为一小型盆景园,放置各种造型的松、榆桩景,周围绿地内则植以各种露地兰花。清朗的月光下、在清幽的兰香中,在茶楼饮酒品茗之客不觉置身于世外桃源。在该块于人民路与旧仓街的叉口处以一组青砖黛瓦清水砌筑的文化墙作为对景,墙上阳刻记述“老上海文化”的文字,起到一种点睛之用。沿文化墙拾阶而上,可见一白沙铺就的旱水,边上自由放置若干大鹅卵石,上刻“浦江石影”,其后以成林种植的浓厚的黑松林为背景。2、老北门景区:河南路两侧绿地以一环抱式城楼加以连接。按仿原有遗留城墙的形式做一城楼,中间为 4 米高 6

14、 米宽的双车道,边上开两道小门其位置置于人行道上,为人行门。城楼立面上在中间主城门上篆刻“上海县” 老北门的匾额,城楼两侧各置一角楼,角楼上挂若干铜制风铃,微风吹过,悦耳的铃声将人带入一片暇思的境界。3、福佑园景区:该区临近福佑门小商品市场故而以历史遗产钱业公社为原型,拟建一组四合院式仿古建筑群,通过地形的升降、空间的围合与封闭来造就一处典型的江南格局的景观。被构筑成水榭形式的咸宜堂挑空搭建于水面上,自然的块石驳岸边种植一些野趣叠生的鸢尾、蒲尾、迎春等、婀娜多姿的杨柳为这一景观增添了无限魅力、平静的池水、如鸥的浮石、随意搁置的小木船、熠熠的花草、阵阵的荷香,池边置一造型古朴的原木花架,形成的半

15、通透空间使人沉醉,在这里既可以感受历史沧桑变迁又可以忘却尘世的喧嚣与嘈杂,换来心灵空间的纯洁。4、浦江掠影区:水池和边上的绿地在靠近人行道侧被勾勒成城墙型的锯齿状,齿间地刻一些有关颂扬上海的名句佳篇。宽阔的水面在这里演变为涓涓细流,如同上海渊源留长的发展史,池边的假山瀑布犹如上海这位历经沧桑的“老人” 在向人们述说她的荣,她的辱。溪流边设一文化广场,广场内绿地与铺装相互交织,由卵石和花岗岩拼砌成的铺装设计成旋涡状,寓意上海正在以无穷的生命力向全世界发展她的政治、她的经济、她的文化围绕场半周的渐渐隐没的文化墙记述了这位“老人 ”的前半生。由于考虑地下停车库的实地情况,一条流水状的卵石铺装既成了流

16、水的继续,又可以作为老人门锻炼身体的健康布道。5、新北门景区:B 块靠近丽水路侧为新北门景区。与现有的立于丽水路上的大门楼相互应在此块靠近人民路端建一段体量适宜的古城墙,城楼底层考虑其实用价值,将其设计为商业性空间,对外营业。城墙上无序的镂空,打破古城墙的呆板,形成既具有文化内涵又不失生活趣味的建筑体。丽水路上的出入口广场以各色卵石海棠状铺砌,广场上设一琴键状花架,寓意上海人民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弹奏出美妙动人的篇章。地下车库出入口用四季竹、红花继木球、紫荆等加以遮掩屏蔽。考虑其地理位置和景观游览线的布置在该处设一公共厕所。A 块:1、悦园南入口区:A 块西南角是与豫园的交汇处,因而该块成为从纯正的中国古典园林向现代山水园林过渡的重要环节。在这一传统与现代都市生活、历史与未来的轴线的端点上我们起好了头。入口左右两侧为相对称的双亭构筑物,体量上较大以形成一种气势,亭子造型以模仿豫园内古建为原型,正立面以联排窗形式,其功能以零售或咨询为目的。左侧双亭以一半镂空式的连廊与一碑亭相连,碑上刻“上海古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