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 诗词五首之山居秋暝 课件 语文版八下 (5)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8219298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347.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5 诗词五首之山居秋暝 课件 语文版八下 (5)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7.5 诗词五首之山居秋暝 课件 语文版八下 (5)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7.5 诗词五首之山居秋暝 课件 语文版八下 (5)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7.5 诗词五首之山居秋暝 课件 语文版八下 (5)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7.5 诗词五首之山居秋暝 课件 语文版八下 (5)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7.5 诗词五首之山居秋暝 课件 语文版八下 (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5 诗词五首之山居秋暝 课件 语文版八下 (5)(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近 体 诗,八 首(之一),学 习 目 标,山 居 秋 暝,学 海 导 航,李达均课件系列,学习目标,1.感受、品味诗歌意境, 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 力。 2.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山居秋暝,返 回,学 海 导 航P5-1,近体诗知识,1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 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 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 平仄、对仗、用韵 等都有严格的规 定,主要有律 诗和绝句。,诗歌鉴赏指要,返 回,学 海 导 航P5-2,近体诗知识,2律诗 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 七律)。 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 排律或长律)。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

2、,八句律诗 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 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 (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 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 与“平起”两式(参课本P60“近体诗的两种常见定 式”)。,诗歌鉴赏指要,返 回,学 海 导 航P5-3,近体诗知识,3绝句 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 主,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 言绝句。韵律与律诗相 同,只是不一定 对仗。,诗歌鉴赏指要,返 回,学 海 导 航P5-4,近体诗知识,诗歌鉴赏指要,1.基本要求 鉴赏诗的

3、内容、形象、 语言和表达技巧。,返 回,学 海 导 航 P5-5,近体诗知识,诗歌鉴赏指要,2. 基本要领 朗读吟诵,整体感受。,披词入情,激发感情。,展开想象,探究意境。,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感受韵律,品味语言。,返 回,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小传,背诵指导,再创意象,问题探究,鉴赏练习,名

4、家赏析,返 回,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 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 称 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 中有 画,画 中有诗。” 著 有王右丞集。,诗人小传,背诵指导,1.把握节奏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背诵指导,2.理清文意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

5、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时间 、地点、天气,静景:月、松、泉、石,动景:浣女归、渔舟下,诗人愿望,展开想象 再创意象P3-1,这首诗描绘了哪几幅山村晚景图?请依示例,展开想 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后几幅图画。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示例: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展开想象 再创意象P3-2,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

6、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展开想象 再创意象P3-3,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画面总合 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深入

7、探究 欣赏品味,问题: 1.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 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 笔说是“空山”呢?,2. 颈联按通常的说法应是“浣女归竹 喧,渔舟下莲动”,这里诗人为什 么先说“竹喧”“莲动”而后说“归浣 女”“下渔舟”?,深入探究 欣赏品味,问题1: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砦)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字是诗眼,“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诗人愿意在此归隐。,深入探究 欣赏品味,问题2: 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又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

8、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情画意。(当然,还有平仄押韵方面的考虑),欣赏练习,1.对课文中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目中“山居”二字点明居住环境,“暝” 是傍晚的意思。 B首句中 “空山” 写出山中树林繁茂,掩 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此处有如世外桃 源。 C“竹喧”“莲动”两句是说浣女摇动竹枝, 竹枝发出沙沙声;晚风吹来,莲叶摇曳 多姿。 D“随意”“王孙”两句是说春草任其凋枯, 如此秋景,“王孙”亦可自留。,C,欣赏练习,2.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9、】 A这首诗描绘山中秋日傍晚的自然风景,表 现出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B首联扣题,第一句点“山居”,第二句点“秋 暝”,创设出明净爽洁的环境。 C中间两联摄取月、松、泉、石、竹、莲及 浣女、渔舟八种景物,组合成宁静淳美而清 新活泼的画面,诗中有画,寄寓诗人的高洁 情趣。 D尾联化用典故,楚辞有“王孙兮归来, 山中不可久留”句,诗人反用其意,以王孙 自比,流露出隐遁消沉情绪。,D,名家赏析P5-1,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

10、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砦)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名家赏析P5-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暇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

11、。”(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名家赏析P5-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宫场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

12、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名家赏析P5-4,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看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他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名家赏析P5-5,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傅如一山居秋暝鉴赏(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第1版P154),谢谢合作!,韶关市田家炳中学 李达均 2001年10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