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阅读提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8155656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朝花夕拾阅读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朝花夕拾阅读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朝花夕拾阅读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朝花夕拾阅读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朝花夕拾阅读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朝花夕拾阅读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朝花夕拾阅读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朝花夕拾阅读提示狗猫鼠1在鲁迅的朝花夕拾中,写“宠物”的文章是哪一篇文章?答:狗猫鼠2作者仇猫的原因有哪些?答:猫的性情和别的猛兽不同,凡捕食雀鼠,总是尽情玩弄,直到玩厌了,才吃下去;与狮虎同族,却一副媚态;他们配合时到处嗷叫,闹得别人心烦。3狗猫鼠中作者小时候床头贴的两张花纸是?答:八戒招赘、老鼠成亲4隐鼠的结局是怎样的?答:隐鼠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踩死了。5狗猫鼠一文是针对谁的攻击引发的?用意何在?答:狗猫鼠中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的“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嚎叫”、时而“一幅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

2、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阿长与山海经原文赏析阿长与山海经围绕长妈妈选取了5个方面的事例,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使长妈妈的形象表现得非常突出。开头的第1、2段,作者以深厚的感情和简练的语言介绍了长妈妈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旨在说明她是一个没有社会地位甚至连真实姓名也不为人们所知的平凡劳动妇女。接着第35段,从“我不大佩服”的感情角度,写了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和夏天在床间摆成一个“大”字的睡态,刻画了她质朴而唠叨、略带粗野的性格。第612段,着重从“我”的“不耐烦”去写长妈妈懂得很多规矩,比如人死为“老掉了”,不能进死了人和生了孩子的屋子等。文章述说这些“琐碎之至”的规

3、矩,意在说明长妈妈有着跟千百万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普通劳动者一样的特点:质朴的品质和迷信的无知。第1318段:随着感情的变化,作者又从“我”对长妈妈产生的“空前的敬意”来写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从而展示了她愚昧的一面。第1929段:笔锋一转,写了“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是长妈妈用自己微薄的收入给“我”买回了“我”渴慕己久的带画的山海经,展示了她的“伟大的神力“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从而突出了她对“我”的关心和热情、仁慈、乐于助人的品质。而长妈妈的形象也就在这“剥笋”式(欲扬先抑)的描写里,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中得以完整而清晰地展现:她虽受封建迷信的

4、毒害,但却又质朴、善良、慈爱。作者在充分展现了长妈妈的品格风貌之后,在文章结尾又以深厚的感情杆发了自己对她的怀念之情。1、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答: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给我讲“长毛”的故事;为我买绘图的山海经2、 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映?表现我什么心情?答:“我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惊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别人做不到的事,这样一个不识字的普通人居然做到了,也由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3、结合全文,概括长妈妈的形象特点。答: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

5、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问题。她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二十四孝图主题思想: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严厉地批判了封建复古主义的倒行逆施。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和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1. 我收到长辈赠送的二十四孝图是一种怎样的反应?2. 读完后又是一种怎样的感觉.3. 列举7个有关二十四孝图的成语故事.4. 鲁迅先生对二十四孝图所列举的孝子们的做法持什么态度? 5. 他认为应该怎样孝顺父母才是正常的?6.

6、 作者虚拟自己仿效陆绩怀橘 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恐惧,害怕他父母把他杀了,煮成肉汤给他奶奶吃。2更害怕了。害怕他父母把他杀了,煮成肉汤给他奶奶吃。3陆绩怀橘,哭竹生笋,卧冰求鲤,割肉喂母,杀子喂母,典子为母,卖身葬父4鄙视的态度5根据生产力的实际情况,简单的赡养照顾6揭示道德家们的虚伪(包括现代人),他们故意捏造那种现实中不存在的道德高标,以突显自己的价值五猖会主题思想: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从而批判了封建家长制对儿童的迫害,深刻的批判了封建的教育制度的腐朽和反动。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使文章具有的强烈的感染力。在语言方面,生动、贴切、精到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和丰

7、富的内蕴。幽默讽刺而又形象。手法写作:(1)文章前面极力写自己急切盼望看五猖会的心理,后来却索然无味,对盛会并没留下什么印象,通过前后心境的对比表现人物心理。(2)大量铺垫,突出主题。(3)典型性的语言刻画人物。1.选文题目的作用是什么?2. 五猖会中写到鲁迅最后背诵了鉴略,可以去看会,可是为什么他还觉得没有意思呢?3. 从全文看,作者心情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4. “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句中的“谨肃”“蹊跷”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工人的脸色忽然变“谨肃”了?这说明了什么?5. “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太阳也生得更高了”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其作用是什么?6. “

8、我”一口气把书背了下来,且“梦似的就背完了”,这里的“梦”有哪些含义?7. 文末两段写大家高兴,而“我”却觉得“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这里用了怎样的手法?反映了什么?8.文章题目是“五猖会”,作者却用了一半的篇幅谈迎神赛会,为什么?9. 课文最后说:“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作者真的“诧异”吗?12. 作者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似乎没多大意思”,为什么?13. 思考并讨论作者情感发展变化的脉络。14找找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赛会,分别用小标题概括出来。15. 童年看的赛会给我留下怎样的印象?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这部分对全文有何作用?1行文线索2因为文中的“我”本

9、来是兴致勃勃要去看五猖会的,却被父亲强迫背诵,从而失去了兴致.表现的是封建社会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不顾少年儿童心理的弊端,从五猖会的最后一句可进行详细分析.3高兴地“笑着”“跳着”“催”“忐忑”“担着心”地强记梦幻“铁钳”的帮助热闹却“没有什么大意思”。4恭敬严肃;奇怪;因为父亲就站在“我”背后;说明了父亲的严厉,家人、工人都怕他5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内心的焦急6在无奈的困境中,“我”自然地出现幻想“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它暗示了父亲下令强迫背书如梦魇一般让我讨厌7对比;含蓄地反映了父亲的严厉对“我”心灵上的伤害。8五猖会,对一个孩子来说,意味着渴望与欢乐,对他来讲如同重

10、大的节日。作者用近一半的篇幅来谈迎神赛会,在于渲染赛会的盛大、热闹,突出赛会对孩子的吸引力。为下面插入父亲让“我”背书造成童心与现实的冲突作铺垫。9其实作者平时与父亲的相处中应该了解父亲的性格,他虽然爱“我”,但完全不了解儿童的心理,只顾按自己的想法要求孩子,甚至抑制孩子爱玩爱动的天性。所以,父亲在临行时让我背书我不应感到诧异,只是作者对父亲这种做法一直难以接受罢了。12这里把大家的兴奋与“我”的不高兴和以前的向往与现在的没意思相对比,说明背书一事让“我”感到压抑,心里不痛快。13盼望(失望)羡慕(书上描绘的)神往(参与)欣喜若狂忐忑、索然无味14童年看赛会、明代的赛会、亲见的赛会、东关五猖会

11、。15简单。“于是,完了”表现了赛会的简单使充满期望的孩子失望的心情。为下文写自己想看赛会蓄势、作铺垫 无常一、阅读导学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二、根据文章内容填空。1.鲁迅提到的无常有黑白两种,白

12、无常又叫 ,黑无常又叫 ,人们不喜欢的是 ,原因是 。2.在无常中鬼卒拿着钢叉,叉环振得琅琅地响,鬼王拿的是 3.无常的帽子上通常写着“ ”或者“ ”四个字。4.鲁迅在无常一文中,通过对_的描述,指出“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以讽刺当时社会上的“正人君子”之流。5.在无常中,鲁迅提到了 和 ,它们都是绍兴的地方戏。三、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面问题。6.看客对于扮演鬼王的人“不是很敬畏,也不大留心”的原因是什么? 7.“无常”是个什么样的形象?人们喜欢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8.无常中写无常的用意是什么?答案:二、1. 活无常、死无常、死无常、因为他“黑脸、黑衣,谁也不爱看。在“阴死间”里也有的,胸口靠

13、着墙壁,阴森森地站着;那才真真是“碰壁”。”2.一块小小的虎头牌3.“一见有喜”,或者“你也来了”4.无常 5.“大戏”和“目连戏”三、6据传说,鬼王是只用一只脚走路的;但他究竟是乡下人,虽然脸上已经画上些鱼鳞或者别的什么鳞,却仍然只得用了两只脚走路。7.他同情冤魂,惩办恶人,既有同情心又主持公道,爽直公正 很有人情味。人们喜欢他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8. 是说明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所谓的“正人君子”根本不是公正的代表。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打着“公平”“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之流辛辣的嘲讽. 父

14、亲的病主题思想:作者用讽刺的笔调写了庸医误人,以两个“名医”的药引一个比一个独特,表现了某些中医的故作高深,通过他们的相继借故辞去,体现出父亲的病一步步恶化,通过家庭的变故表达了对名医们庸医误人、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深切的痛恨,在感叹中让人体会人生的伤悲。1.父亲的病中鲁迅描写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怎样的实质?2.父亲的病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3.名医陈莲河所用的药方文中提到了哪些药引?4.父亲临终时,衍太太让年幼的鲁迅不停的大声喊父亲!此事为什么让鲁迅后悔不已?1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2作者回忆儿时为父亲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是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3原配蟋蟀一对,平地木十株、败鼓皮丸。4让父亲临终时也没能享受安宁,批评了封建主义的孝道。琐记主题思想:作品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