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国现代诗三首》教学参考资料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812008 上传时间:2017-10-0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中国现代诗三首》教学参考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中国现代诗三首》教学参考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中国现代诗三首》教学参考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中国现代诗三首》教学参考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中国现代诗三首》教学参考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中国现代诗三首》教学参考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中国现代诗三首》教学参考资料(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 中国现代诗三首课文鉴赏说明再别康桥一、诵读提示这首诗像一首忧伤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 ,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跌宕起伏和轻柔舒缓的旋律感。此外, “轻轻” “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节旋律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二到第六节舒缓而悠扬,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起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又有情感的升华,令人回味无穷。二、整体感知1写作背景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1920 年徐志摩远渡重洋,

2、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说:“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了你的性灵。 ”(我所知道的康桥 )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候在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另一种说法是,

3、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 1928 年 11 月 6 日,地点是中国海。7 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的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2结构分析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 ,实写

4、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出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第二节,写了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美艳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第三节,写了康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地方,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招摇”二字,生动地写出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而“甘心”两字,也写出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第四节,

5、写榆树下的清潭及由此引发的联想。这所谓“榆阴下的一潭”即指拜伦潭,相传拜伦曾在康河游玩。那榆树浓阴覆盖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可以让人想像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多么醇厚的诗意!在这里,诗人融情入景,诗人的留恋之情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第五节,诗人迷恋的感情达到了高潮。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想像自己撑着一杆长篙,向远方草色深处漫溯,去寻他“彩虹似的梦” 。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了。第六节,诗人的思路急转,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不禁别情缕缕,离绪重重,消失了的梦竟无法追回,他已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地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

6、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就连青草丛中的夏虫似乎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往日欢愉的康桥,今晚也无语,一切的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而归于寂然。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将诗人静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第七节,跟开头呼应。 “云彩”本来就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强调说“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温柔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 “轻轻” “悄悄”中表现了出来。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给人以审美享受,原

7、因在于它以美妙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感情,即对失去的美好事物,人们总是充满怀念。三、鉴赏要点1构思别致,不落俗套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衣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 “悄悄” “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其次,诗人选择了独具特色的意象。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 “金柳” “柔波”“青荇” “青草” “星辉”等自然物,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脱俗的清新感。2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

8、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水底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清潭,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 “荡漾” “招摇” “揉碎”“漫溯” “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流动的感觉。死水一、诵读提示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之一。从形式看,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非常整齐;从韵律看,各节大体押 abcb 型的二四韵脚,每行诗又以四音节为主。由于内在节奏的高度和谐一致,加上严格的双行押韵、每节一韵的音响效果,使全诗的节奏十分鲜明。诵读时,注意体会诗中呈现的音韵和谐美。二、整体感知对死水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缘起有不同的说法。一

9、般认为,1922 年闻一多赴美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所受到的歧视,写过多首爱国主义诗篇。1926 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 ”正是这种为现实所打击了的爱和期望,成为本诗流露的思想感情的深层根基。死水全诗五节。诗人围绕“死水”的呆滞、肮脏和霉烂,创造出一系列丑恶的意象,将对社会现实的痛恨之情隐藏在反讽的诗句背后。第一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它已经风吹不动,腐烂呆滞到极点,没有一点儿活力和生气,已经无可救药了。不如让它彻底烂掉,使丑恶更加昭彰。诗

10、人以深沉的失望和愤懑的心情,把黑暗的旧中国比做“一沟死水” 。第二节,承接第一节诗的三、四句,把这些丑恶事物加以生发。诗人主要从色彩、光泽上静态地描写死水的肮脏和污浊。这四句类似“反语” ,用“翡翠” “桃花” “罗绮” “云霞”这些华美的事物来描摹死水,揭示死水华美外表下丑恶的霉变。第三节,从动态上描写死水的腐烂变质。霉烂的死水“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那些腐臭的产物“小珠”们如鱼得水,发出洋洋自得的“笑声” ,与那些借机孳生的“花蚊”臭味相投,共享这“一沟绿酒” 。死水的外在表象和内在的本质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传达出诗人“尖锐讽刺”的本意。第四节,以动衬静,写出死水的死寂。诗人以“青蛙”的

11、歌声,有力地突出死水的毫无生机。然而,青蛙的鼓噪又怎称得上是歌声,那不过是受死水恩赐者的无耻吹捧罢了。第五节,诗人在前四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忍不住内心的激愤,用肯定而坚决的口气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诗人看透这沟死水毫无希望,它终究逃脱不了覆灭的命运。三、鉴赏要点1寄寓和象征死水是诗人处于思想迷茫时期的心灵袒露,他精选了艳丽的意象,奇妙的比喻,描摹了一沟绝望的死水。对死水的寄寓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比较一致的看法,全诗是一种隐喻。它以一沟死水象征那个黏滞得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丧失生命力的社会现实。 “死水”再加上“绝望” ,是诗人对现实的坚决否定,表现了诗人鲜明的

12、批判精神。2反讽手法的运用诗人借鉴西方文学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为了揭露、批判“死水”的丑恶和肮脏,诗人选用“翡翠” “桃花” “罗绮”“云霞” “珍珠”等华丽词语描写一沟死水,以丽辞表现丑恶。美与丑交织,形成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恶写得越美,越容易引起反感,诗人将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感情隐藏在华美的意象和艳丽的辞藻之后,从而加强了否定现实的力度和深度。赞美一、诵读提示诗人袁可嘉说:“赞歌人人能唱,但会唱带血的赞歌者却不多。 ”他称穆旦的赞美是一首“伴随着深沉的痛苦的” “带血的赞歌” 。这首诗意境宏阔,意象丰富,自始至终澎湃着火热的激情。

13、诵读时应该注意两点:一是体会蕴藏在诗行中的痛苦、深沉而又激越的强烈感情,揣摩作者悲怆的真切感受;二是体会每节诗的末尾一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反复吟唱的深厚意味,这是诗人发自肺腑的带血的呼喊,朗读时需要准确把握内在的感情节奏。二、整体感知抗日战争爆发后,诗人穆旦随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从长沙步行至千里之外的边城昆明。一路上他的心灵和肉体受到了双重考验,这段艰苦之旅在诗人眼前展现的是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惨痛现实,使他清楚地了解到中华民族苦难的生存现状。这种见闻和经历引起诗人对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 赞美便是一曲对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的赞歌。全诗共四节。第一节,诗人仿佛站在历史的高度,鸟瞰满目

14、疮痍的中华大地,用密集的意象群来充分展现眼中所见。这大地是辽阔而美丽的,有走不尽的起伏山峦,有数不尽的密密村庄,有美丽的河流和草原,有动听的鸡鸣和狗吠,在这片呼啸着干燥的风的荒凉土地上,在低压的暗云下,滚滚的东流水唱着单调的歌。在这样宏大的背景下,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一幅苦难深重的民族的生活图景:说不尽的灾难、忧伤的眼睛、耻辱里生活的佝偻的人民诗歌因为有了这样的描写,使它有了扎根的坚实土壤,获得了深广的现实内容。诗人是和这土地一起受难呻吟着过来的,对土地充满爱,使他坚信一个伟大的事实:“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第二节和第三节,诗人重点写了“他”一个农夫。这个农夫是千百万中国人民的缩影,他凝聚着民族生

15、存力的全部内容。他勤劳善良,惯于隐忍,安于苦难,他千百年来耕耘着祖先的土地,承担着现实的忧患。然而在日寇铁蹄的践踏下,他毕竟起来了,他放下了“古代的锄头” ,走进了抗战的行列。这是一个觉醒了的民族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从此他们除了忍受饥寒、疲劳外,还要面对流血和死亡。 “而他走去了从不回头诅咒。 ”这是多么伟大的人民啊,所以,诗人要用心灵“拥抱每一个人” ,尽管这拥抱并不能给他们真正的幸福和安慰。但是毕竟“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最后一节,诗人以两种相互交叉的感情,写出了他复杂的内心感受, “悠久的年代的风”,年复一年吹过“倾圮的屋檐” ,给人带来了“无尽的呻吟和寒冷” ;吹过“枯槁的树顶”“荒芜的

16、沼泽” ,与“虫鸣”及“乌鸦的声音”相应和。这一节诗表达的仍旧是诗人“无言的痛苦” ,他为这灾难深重的民族而痛苦,为民族难以摆脱的现实遭际而痛苦,然而毕竟“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在诗人的痛苦背后,我们感受到的是一颗不屈的心灵。三、鉴赏要点1宏大的包容性本诗并不想以小见大,而是力图对所见所闻所感作整体的铺陈,所以诗人不吝惜笔墨,而是铺排开去,以求充分表达自己复杂深刻的感情。如诗中第一节对辽阔山河的状写,运用了山峦、河流、草原、村庄、森林等密集的意象,力图如实地写出中国人民苦难的生存境况。全诗一直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为主旋律,使悲痛没有沦为伤感,而是显得悲中有壮,沉痛中有一种内在的力量。2民族生存力的赞歌全诗尽管情调低沉悲怆,但贯穿始终的是一种深厚的爱。作者从“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的身上,看到了时代的闪光,民族的转机。诗人把希望寄托在保家卫国、义无返顾的农夫身上。当战争打破了乡村的安宁,农夫便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征战之路。他是单个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