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与预防讲座

上传人:jct2****808 文档编号:68119274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PPT 页数:115 大小:7.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与预防讲座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与预防讲座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与预防讲座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与预防讲座_第4页
第4页 / 共115页
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与预防讲座_第5页
第5页 / 共1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与预防讲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与预防讲座(1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与预防,1953年3月5日,斯大林死于脑出血 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在乔治亚洲的温泉因突发脑溢血去世 1965年,丘吉尔因为多次脑血栓,卒中后癫痫去世,一、概述,脑血管疾病(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s,CVD) 在脑血管病变或血流障碍基础上发生的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障碍。 脑卒中(stroke) 急性起病,由于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症状持续时间至少24 小时以上,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 脑缺血症状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最多不超过2

2、4 小时,且无CT或MRI显示的结构性改变。,二、流行病学,图 2014美国人心脑血管疾病负担(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我国城乡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预测中国脑卒中死亡病例增加数(19902030),1%/年增加,无变化,2%/年减少,(摘自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文件),2010年,全球卒中患病人数为3300万,其中1690万为首发卒中 卒中仅次于心脏病,是全球第二位死因,卒中导致的死亡率占全球总死亡率的11.13% 在美国,平均每4分钟就会有一人因卒中死亡。 每100个死亡者中,就有19个是死于卒中。,中国脑卒中的流行现状, 发病率:120180/10万人口 每年新发病例:200万 死亡率:

3、80130/10万人口 每年死亡病例:150万 患病率:400700/10万人口 全国脑卒中患者:600700万,三、脑血管病的特点,脑血管疾病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是目前人类死亡三大主要疾病之一,具有“四高”的特点: 发病率高 死亡率高 致残率高 复发率高,发病缓急,病理性质,四、脑血管疾病的分类,症状持续时间,不同分类方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卒中,缺血性卒中(脑血栓、脑栓塞) 出血性卒中(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脑血管疾病(TIA、脑梗死、脑栓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慢性脑血管疾病(脑动脉硬化症、血管性痴呆),五、脑的血液循环脑的血液供应,椎-基底动脉系统,颈内动脉系统

4、,脑底动脉环,Willis环,(前循环) 供应眼部和大脑半球前 3/5部分的血液,(后循环) 供应小脑、脑干和大脑半球后 2/5部分的血液,由双侧大脑前动脉、双侧颈内动脉、双侧大脑后动脉、前交通动脉和双侧后交通动脉组成,前交通动脉使两侧大脑前动脉互相沟通,后交通动脉使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沟通。该环对颈内动脉与椎-基底动脉系统之间,特别是两侧大脑半球的血液供应有重要的调节和代偿作用。,(Willis环),六、病因及发病机制,血管壁病变,血液流变学和血液成分异常,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异常,高血压性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先天性血管病、血管损伤,高血压、低血压或血压骤变、心脏功能障

5、碍、传导阻滞、风心病、房颤等,其他:颈椎病、颅外栓子,红细胞增多症、高脂血症、高血糖、高蛋白、白血病等血液粘稠度; 血小板减少性疾病、血友病、DIC等凝血机制异常,七、脑血管疾病具有多种危险因素,肥胖,高血脂,缺乏运动,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高龄,高血压,房颤,脑梗死家族史,吸烟,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1、性别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男性CVD发病率略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吸烟、饮酒等有关。,2、年龄 CVD的发病率、患病率和病死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2/3CVD患者年龄在65岁以上。55岁以后,每增加10岁,CVD发病率增加1倍。,3、家族倾向 有相当比例 CVD 患者家族中有多人患病 , 是否属于

6、遗传 , 目前尚未得到证实,但发现家族倾向的问题 ,与该家族中高血压病、糖尿病和心脏病的发病率高呈正相关。父母死于 CVD 的发病率较正常对照组高 4倍。,4、社会经济地位、已有的心绞痛及心肌梗塞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病史、季节气候变化等 虽然这些因素是不可改变的现状 ,但是可以提醒人们加以注意和防范。,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 颈动脉狭窄 血脂异常 高半胱氨酸血症 心脏病 缺乏合理运动 糖尿病 口服避孕药 吸烟 膳食营养素不合理 酗酒 TIA 肥胖 其它疾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一、概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

7、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由颅内动脉病变致脑动脉一过性供血不足引起的短暂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表现为供血区神经功能缺失的症状和体征。 症状一般持续10-15分钟,多在1小时内恢复,最常不超过24小时,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影像学检查(CT、MRI)无责任病灶,但可反复发作。,TIA是脑卒中,尤其是缺血性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我国TIA的年人群患病率为180/10万,男女比3:1,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脑动脉粥样硬化或管腔狭窄 低血压 或血压波动 病变血管血流减少,粥样硬化斑块 (颈或颅内A,尤其A分叉处) 其他微栓子(心内附壁血栓) 动脉闭塞,颅内动脉

8、炎、 无名动脉和锁骨下动脉闭塞,脑血管狭窄或痉挛,血流动力学改变,微栓塞,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 管腔狭窄 脑供血不足 脑A受压或痉挛,其他,TIA,二、病因与发病机制,真红、血小板增多 白血病、异常蛋白血症等淤积, 血液高凝,三、临床表现-临床特点,起病及进展情况:突发,短,表现: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无后遗症,可反复,一般1h恢复, 最长24h,高危人群:old(50-70y),MF,高危因素:HT、DM、AS、HC、CHD,四、临床表现-不同动脉系统TIA表现,颈内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优势半球受累可有失语,对侧单瘫、偏瘫、面瘫,伴麻木,同侧单眼黑蒙或失明, 对侧瘫痪及感觉障碍,眩

9、晕、恶心呕吐、平衡失调,跌倒发作(drop attack),短暂性全面遗忘症 (transient global amnesia,TGA),对侧同向性偏盲,吞咽障碍、勾引不清、 共济失调、交叉性瘫痪,五、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可见颅内动狭窄,MRA,DSA,可见动脉狭窄、粥样硬化等,可明确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其他:血常规、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等,TCD,可见片状缺血区,MRA:磁共振血管成像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PET: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 TCD:经颅多普勒,六、诊断要点,主要依靠病史 中老年人,突然出现局灶性脑损害症状或体征,并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者,七、治疗要点 治疗目的 消除病因,

10、减少及预防复发,保护脑功能,控制高血压 降低血脂和血糖 治疗心律失常 改善心功能 纠正血液成分异常 防止颈部过度活动,抗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双嘧达莫、噻氯匹定 抗凝: 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 钙拮抗剂:尼莫地平 中药:川芎、丹参、红花,适应证: 颈动脉 狭窄70% 方法: 动脉血管成形术 (PTA),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药物治疗,手术和介入治疗,病因治疗,脑梗死 (cerebral infarction,CI),概述,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 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 指各种原因引起脑部血液循

11、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 临床最常见类型为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一)脑血栓形成 (cerebral thrombosis,CT),即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atherosclerotic thrombosis cerebral infarction),最常见,约占全部脑梗死的60%,脑梗死,颅内外夹层动脉瘤、脑淀粉样血管瘤,真红、血小板增多、DIC,脑动脉硬化,脑动脉炎,一、病因,二、发病机制,形成血肿 狭窄血管闭塞,坏死物质及脂质流出 形成胆固醇栓子 管腔闭塞,血小板粘附、聚集 管腔闭塞,斑块内血管破裂,斑块脱落内皮损伤,斑块

12、破裂,动脉粥样硬化基础,心衰、心律失常、失水、血压下降、血流缓慢等,均可促进血栓形成,二、发病机制,侧枝循环代偿 获得血供 神经细胞存活并恢复功能,缺血中心区 ischemic core 缺血半暗带 ischemic penumbra,3-4周 脑组织萎缩 胶质瘢痕 中风囊,好发于内皮损伤处或涡流处,前循环80%,后循环20%,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脉及椎-基底动脉,脑组织缺血、水肿、坏死、软化, 中心坏死区逐渐扩大,治疗时间窗,急性脑梗死病灶,侧枝循环无法代偿,再灌注时间窗:发病后3-4h内,最多6h内,神经细胞保护时间窗:发病数小时,甚至数日,神经保护药物,三、临床表现-临床

13、特点,高危人群:age,3H,AS,起病及进展情况:静,慢,表现:前驱症状,局灶定位症状,全脑症状,与梗死部位、受损区侧枝循环等相关,发病10h或 1-2d达峰,肢体麻木、无力、TIA,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和共济失调,头痛、恶心、意识障碍,缓慢进展型,进展型,四、临床表现-临床分型,完全型,根据起病形式和病程分:,早:6h达峰 重:一侧肢体完全瘫痪甚至昏迷 鉴别脑出血,48h内 逐渐进展 阶梯式加重,2周后 逐渐进展 鉴别颅内肿瘤、硬膜下血肿,可逆性缺血性 神经功能缺失,24h 1-3w完全恢复 无后遗症,五、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常规、血糖、血脂、肾功能、凝血功能等,头颅CT: 最常用,2

14、4h后低密度灶 MRI: 2h内即可,可发现脑干 小脑、小灶梗死 血管造影: DSA和MRA,血管病变,评估颅内外血管狭窄、闭塞、痉挛、侧枝循环建立的程度,溶栓监测,影像学检查,TCD,血液检查,正常CT,脑梗死后CT,六、诊断要点,中老年 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静息、睡眠 前驱症状:TIA等,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 数小时或数日达峰 多无意识障碍,高危因素,临床表现,起病,辅助检查,CT:低密度灶 MRI,应与脑栓塞与脑出血等鉴别!,七、治疗要点,卒中病人应收入卒中单元 治疗原则:超早期、个体化和整体化 急性期治疗 恢复期治疗,1.急性期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治疗的关

15、键在于尽快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血流以挽救缺血半暗带组织。目前AIS早期血管开通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静脉溶栓),但由于严格的时间窗限制(35h),能够从此项治疗中获益的患者不到3%,90天病死率和致残率高达21%和68%,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血管内治疗方法: 动脉内溶栓 血管内机械开通(使用支架取栓、血栓抽吸及其他办法) 血管成形术 专家共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1.急性期治疗,抗血小板聚集 未溶栓48h内,溶栓24h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抗凝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 脑保护治疗 胞磷胆碱、尼莫地平、依达拉奉、脑蛋白水解物、亚低温 高压氧舱治疗 中医中药治疗 丹参、川芎嗪、三七、葛根素、银杏叶制剂等,1.急性期治疗,外科或介入治疗 开颅降压术,部分脑组织切除术, 脑室引流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血管成形术,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早期康复治疗 良肢位的摆放 加强呼吸道管理和皮肤的管理 进行肢体被动或主动运动,2. 恢复期治疗,进入恢复期后,病人的患侧肢体由迟缓性瘫痪逐渐进入痉挛性瘫痪。 康复治疗 物理疗法、针灸 言语训练、认知训练、吞咽功能训练 合理使用各种支具 目标 - 出现随意运动 - 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八、预后,急性期病死率约为10%,致残率达50%; 存活者中40%可复发,且复发次数越多,病死率和致残率越高。 影响预后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