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2011年中考基础百题(七年级诗歌赏析)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806978 上传时间:2017-09-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宝应县2011年中考基础百题(七年级诗歌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宝应县2011年中考基础百题(七年级诗歌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宝应县2011年中考基础百题(七年级诗歌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宝应县2011年中考基础百题(七年级诗歌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宝应县2011年中考基础百题(七年级诗歌赏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宝应县2011年中考基础百题(七年级诗歌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宝应县2011年中考基础百题(七年级诗歌赏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宝应县 2011 年中考基础百题(诗歌赏析)沈学生诗歌赏析方法指导学习目标:1、能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目的及反映的思想感情。2、掌握赏析诗歌的方法。一、了解诗歌赏析的方法(一)鉴赏字词1、动词:要重点注意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 、 “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3、特殊词: (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2、(其一刘禹锡) (2)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3)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二)品鉴思想情感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反映离乱的痛苦 ;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

3、家卫国的决心 ;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 ;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三)赏析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

4、、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4、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 ,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二、介绍解题的方法(一)主观题解题方法: 主观题包括填空、简答、品析等子题型,在概括填空、简答、品味分析表述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从关键词语上

5、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 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议论)着手。分析含义,探究其作用。 从作品、作家相关背景资料着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着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如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应依据各自的类属,提取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 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炼)着手。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二)诗歌赏析题整体解题方法: 体味诗歌遣词

6、,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 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 。所谓“意” ,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 “境” ,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 另外,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业已形成的能力,仔细诵读,品味所给的诗词曲,找出答题的角度,在反复比较、辨析的基础上,推断所求的答案。七年级诗词鉴赏练习1、品读唐朝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7、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 A首联先写“客路” ,后写“行舟” ,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2)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它抒发了作者的 情怀。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取的景物有 。 (3)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8、(4)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 ,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 ,你觉得“失”与“阔” ,哪个字更好,为什么?(5)解释颈联的意思,并说说它所蕴含的哲理。2、读杜牧的赤壁 ,然后答题。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 “东风”指 ;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一位英雄人物 。诗人杜牧和 合称“小李杜” 。(2)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3)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因此有人认为,杜牧作本诗的目的是为曹操叫屈。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何?答: 3、阅

9、读苏轼的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 ,回答 13 题。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1) “黄鸡”的本意是: ,诗中是指: (2)把词上阕的“溪边风光图”用现代汉语描绘出来。(3)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划,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B “潇潇暮雨子规啼” 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C下阕转入抒怀, “门前流水尚能西 ”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

10、 ,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十五夜望月 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 “地白”的意思是 。其意境与李白的诗句 最接近。(2)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3)说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诗的妙处。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

11、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2)辛弃疾尽管“白发生” ,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 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3)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4) “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5)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黄鹤楼 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1)解释下面的词浯。历历:_;乡

12、关:_。(2)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 (3)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答:_。7、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归园田居 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1)选出表述不恰当的一句( )、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 “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B、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

13、锄归 ”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指各种野草。C、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承“荷锄归” ,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 ,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D、 “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 ”二句,抒发感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2)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是什么?(3)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倾向?(4)赏析“带月荷锄归”一句(结合本诗说说陶诗的风格)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 情怀。(2)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第三联的内容。(3)第三四句表现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 的特点。第五六句表现了作者 的心情。 (4) “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5)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 12 题。登岳阳楼 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 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了洞庭湖的什么景象?请你置身诗境,说说自己的感受。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