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成人高考医学综合知识点六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805608 上传时间:2017-10-0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6.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成人高考医学综合知识点六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7年成人高考医学综合知识点六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7年成人高考医学综合知识点六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7年成人高考医学综合知识点六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成人高考医学综合知识点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成人高考医学综合知识点六(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http:/2017 年成人高考医学综合知识点六一、阈电位 阈电位是指能够导致膜对 Na+通透性突然激增,诱发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的数值。 二、局部反应 阈下刺激虽不能引起动作电位,但可以引起少量的 Na+内流,使细胞膜产让一个较小的除极电位变化,只是这种除极电位只局限于受刺激部位,且其幅度达不到阈电位水平,不能引发动作电位。这种阈下刺激引起的产生于局部、较小的除极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局部反应时的电位值称为局部电位。 局部兴奋有以下几个綦本特性: (一) 不是“全或无”的,而是随着阈下刺激的增大而增大。 (二) 不能在膜上作远距离的传播,局部兴奋的这种电紧张性扩布还是有重要

2、生理意义的。(三) 局部兴奋是可以互相叠加的,包括时间性总和及空间性总和。 三、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可兴奋细胞的细胞膜任何一处发生兴奋所产生的动作电位沿膜向邻近传布的机制为:发生动作电位的细胞膜部位膜内带正电,膜外带负电,而邻近的安静部位膜内带负电,膜外带正电,二者之问的电位差呵导致电流出现,于是膜外的正电荷由静息部位向兴奋部位移动,膜内的负电荷由兴奋部位向静息部位移动,形成局部电流。这样兴奋部位出现入膜电流,发生复极化;而静息部位出现出膜电流,发生去极化,当达到阈电位时,静息部位即可爆发动作电位。于是兴奋由原先兴奋部位传导到邻近静息部位,从而使整个细胞膜都依次发生兴奋。 有髓神经纤维由于

3、髓鞘有绝缘性,兴奋的传布只能在两个朗飞氏结之问形成局部电流,这样动作电位传导表现为跨越髓鞘,在相邻的朗飞氏结相继出现,称兴奋的跳跃式传导。有髓神经纤维由于兴奋是跳跃式传导,加上其轴突粗,电阻小,因此其传导速度要比无髓神经纤维快得多。一、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一) 神经一一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的过程 当运动神经兴奋时,神经冲动以电传导方式传导到轴突的末梢,使轴突末梢膜(前膜)电压依从性 Ca2+道开放、膜对 Ca2+的通透性增加,Ca2+由细胞外进入细胞内,胞内的Ca2+浓度增高,促进大量囊泡向轴突膜内侧面靠近,囊泡膜与突触前膜内侧面发生融合,然后破裂,囊泡中的乙酰胆碱释放出来。乙酰胆碱以扩散

4、方式通过突触问隙,与终板膜(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 N 受体相结合,使原来处于关闭状态的通道蛋白发生构象变化,使通道开放,Na+ 、K+、Ca2+离子通过细胞膜(主要是 Na+内流和少量 K+外流),其结果是膜内电位 http:/绝对值减小,出现终极电位。终极电位与邻近肌膜产生局部电流,使肌膜去极化达阈电位后肌膜上的电压门控 Na+通道大量开放,肌膜上出现动作电位,完成兴奋的传递。 (二) 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的特点 1单向性传递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而不能反向。 21 对 1 传递正常情况下,一次神经冲动所释放的 ACh 以及它所引起的终板电位的大小,大约超过引起肌细胞膜动作电位所需

5、阈值的 34 倍,因此神经 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通常是 1 对 1 的,亦即运动纤维每有一次神经冲动到达末梢,都能“可靠地”使肌细胞兴奋一次,诱发一次收缩。接头传递能保持 1 对 1 的关系,还要靠每一次神经冲动所释放的ACh 能够在它引起一次肌肉兴奋后被胆碱酯酶降解而迅速被清除,否则它将持续作用于终板而使终板膜持续除极,并影响下次到来的神经冲动的效应。 3时间延搁比起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这一过程花费的时问较长,大约1 0ms。因为需要递质的释放、递质与受体结合等。 4易受药物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美洲箭毒和 a-银环蛇毒可与 ACh 竞争受体,有肌松剂的作用。有机磷农药和新斯的明选择性抑

6、制胆碱酯酶,引起种种中毒症状(表现为胆碱能功能亢进,肌肉挛缩,造成呼吸肌挛缩)。 二、骨骼肌的兴奋一收缩耦联 骨骼肌细胞膜的电兴奋过程和骨骼肌纤维的机械性收缩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中介性过程,这一过程称为兴奋一收缩耦联。它包括三个主要步聚: (1)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 (2)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 (3)肌浆网 (即纵管系统)中的 Ca2+释放入胞浆以及 Ca2+由胞浆向肌浆网的再聚积。其中的关键耦联因子是 Ca2+。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管是由口腔至肛门粗细不等的弯曲管道,长约 9m,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又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 和

7、大肠等部分。临床上通常把从口腔到十二指肠的一段,称为上消化道,空肠到肛门的一段,称为下消化道。消化腺是分泌消化液的腺体,包括大、小两种。大消化腺有大唾液腺、肝和胰;小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壁内,如食管腺、胃腺和肠腺。2 一、口腔3 (一) 口腔的分部 http:/4 口腔是消化管的起始部,前壁为唇借口裂与外界相通,后经咽峡与咽相连。两侧壁为颊;底为软组织和舌;顶为腭(前 2/3 为硬腭,后 1/3 软腭)。5 (二) 腭扁桃体的位置6 腭为固有口腔的顶壁,可分为前 2/3 的硬腭和后 1/3 的软腭。软腭的后缘游离,其中部有垂向下方的突起称腭垂或悬雍垂。腭垂的两侧各有一对弓状的黏膜皱襞。前方的称腭舌

8、弓,后方的称腭咽弓。两弓间的三角形凹陷称腭扁桃体窝,窝内容纳腭扁桃体。7 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咽峡。咽峡是口腔和咽之间的狭窄部是口腔与咽的分界。8 (三) 牙的形态构造和牙式9 1牙的形成构造牙分 3 部分,露于口腔的部分为牙冠,嵌于牙槽骨内的为牙根,两者问稍细的部分为牙颈。牙魁由牙质、釉质和粘合质(牙骨质 )构成。牙质构成牙的主体,釉质包在牙冠部的牙质表面,粘合质包在牙根和牙颈的牙质表面。牙内部的腔隙为牙髓腔,腔内容纳牙髓。牙髓由神经、血管、淋巴管及结缔组织组成,牙髓通过根尖孔与牙槽相通。牙髓炎时町致剧烈疼痛。10 牙式人的一生有两套牙,即幼儿期的乳牙和乳习脱落后萌生

9、的恒牙。乳牙 20 个,上、下颌的左、右侧各 5 个。恒牙 32 个,上、下颌的左、右侧各 8 个。现将乳牙和恒牙的名称、排列和符号表示出来。(四)颏舌肌的起止和作用舌肌为骨骼肌,分舌内肌和舌外肌两部分。舌内肌起、止均在舌内,收缩时可改变舌的形态。舌外肌起于舌周围各骨,止于舌内,收缩时可改变舌的位置。舌外肌主要有颏舌肌,是一对强有力的肌,起自下颌骨体后面的颏棘,肌纤维呈扇形向后上方止于舌正中线两侧。两侧同时收缩使舌前伸,一侧收缩舌尖伸向对侧。如一侧颏舌肌瘫痪,伸舌时舌尖偏向瘫痪侧。(五)口腔腺的位置和腺管的开口部位口腔腺,又称唾液腺,是开口于口腔的各腺体的总称,口腔腺除有唇腺、颊腺等小唾液腺外

10、,还有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三对大唾液腺。1腮腺是最大的一对唾液腺,位于外耳道的前下方,下颌支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窝内。腮腺管开口于平对上颌第二磨牙的颊粘膜上。2下颌下腺位于下颌体的内侧,腺管开口于舌下阜。3舌下腺位于口腔底,舌下襞深面。有一条主导管开口于舌下阜,尚有数条小管开口于舌下襞。二、咽 http:/咽是上宽下窄、前后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道,位于第 1 6 颈椎前方,上方附于颅底,向下于第 6 颈椎体下缘平面续于食管。咽前壁不完整,有开口,分别经鼻后孔、咽峡、喉口与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按照咽前方的毗邻,以腭帆游离缘和会厌上缘平面为界,可将咽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咽腔是消化管和呼吸道

11、的共同通道。三、食管(一)食管的形态、位置食管为输送食物的肌性管道,全长约 25cm,上端于第 6 颈椎体下缘平面续于咽,沿脊柱前面下降,经胸廓上口入胸腔穿过膈的食管裂孔,至第 11 胸椎的左侧,续于胃的贲门,依其行程食管可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 3 部。(二)食管的狭窄处及其临床意义食管全长有三处狭窄,第一处狭窄位于食管起始处,距切牙约 15cm;第二处狭窄位于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距切牙约 25cm;第三处狭窄在食管穿膈处,距切牙约 40cm。这些狭窄处是异物停留和肿瘤的好发部位。四、胃(一)胃的形态和分部胃是消化管中最膨大的部分,具有受纳食物、分泌胃液和进行初步消化的功能。1胃的形态有两

12、个口、两个壁、两个缘和四部。两口:入口为贲门;出口为幽门。两壁:胃前壁朝前上方;胃后壁朝后下方。两缘:上缘称胃小弯;下缘称胃大弯。2胃的分部胃可分为四部: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幽门部是胃接近幽门的部分,其中紧接幽门的管状部分称幽门管,靠近胃体的部分稍大称幽门窦。(二)胃的位置胃的位置常因体型、体位和充盈程序不同而有较大变化,在中等度充盈时,胃的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五、小肠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上起自幽门,下续接盲肠,长约 57m。自上而下依次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一)十二指肠小肠起始部分,虽“C”字形包绕胰头,可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

13、和升部四部分。上部左侧与幽门相连接的一段肠管,粘膜面光滑,无环状襞,称十二指肠球,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降部后内侧壁上有十二指肠大乳头,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升部和空肠相续处弯曲称十二指肠空肠曲,此曲被十二指肠悬肌固定于腹后壁,十二指肠悬肌是临床 http:/上确定空肠起端的标志。(二)空肠与回肠空肠起自十二指肠空肠曲,回肠下接盲肠,全部被腹膜包裹,借小肠系膜固定于腹后壁。空、回肠在腹腔形成许多蟠曲,称小肠袢。空肠和回肠无明显界线,上 2/5 为空肠,位于腹腔左上部,管腔较大,壁较厚,血运丰富,在活体上呈现浅红色,下 3/5 为回肠,位于腹腔右下部,管径较小,壁较薄,颜色较淡。空肠黏膜环状皱襞高而密,有孤立淋巴小结。回肠黏膜皱襞低而稀疏,除有孤立淋巴小结外,还有集合淋巴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