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奇人》教案(新人教版八下)1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7933176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9.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俗世奇人》教案(新人教版八下)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俗世奇人》教案(新人教版八下)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俗世奇人》教案(新人教版八下)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俗世奇人》教案(新人教版八下)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俗世奇人》教案(新人教版八下)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俗世奇人》教案(新人教版八下)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俗世奇人》教案(新人教版八下)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俗世奇人教案(新人教版八下)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2)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3)体会文中富有地方色彩、生动活泼的语言2过程与方法模仿说书人的语气、语调复述故事情节,熟悉课文内容根据文种情景进行诵读,品味文章语言表演课本剧,提高学生的兴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联系文化背景和现实生活,增进对中国传统手艺的认识和手艺人的了解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泥人张之奇;品味文章语言2难点结合朗读,品味文章语言3方法:品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泥人张一、导入新课:1、导语设计:同学们,纵观中华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树碑立传,其实,生活于

2、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现在请同学回忆一下,在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这样的奇人高手?他们奇在何处?生:有明代的王叔远,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形象地再现了苏轼泛舟赤壁的故事,奇绝!还有那位技艺十分高超的口技表演者,把半夜失火的场面表演得逼真动人,淋漓尽致,妙绝。今天,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奇人,他就是冯骥才笔下的泥人张。(板书课题)2、简介并欣赏“泥人张”作品:师:泥人张有什么绝活?我们先来欣赏珍藏在国家博物馆的泥人张彩塑作品。(屏幕展示泥塑作品)师:请用恰当的词语来说说你欣赏了作品的感受。生:形神毕肖,栩栩如生师: 师:对,这些作品真是让人过目难忘,拍案叫绝!泥人张他姓泥吗?

3、为什么叫“泥人张”?哪位同学能说说?生:师:一个人的名字成为一种行业的代名词,足可见他技艺的高超!师:作者为什么称这样的艺人为“俗世奇人”呢?他们是平凡尘世中的人,生活在市井民间,都是“俗世”中人;然而他们又不是普通人,是身有绝活的人,所以我们称他们为“俗世奇人”。二、整体感知:师:好,下面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1、教师出示课文生字词:(大屏幕展示)阔绰chu 怵ch谁 抠ku 戳chu撂lio 高 大名鼎鼎dng 估g衣 气最冲(chng) 谁有钱谁横(hng)指名读,订正,强调重点。2、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大屏幕展示)学生自读课文。师:概括

4、出来请随时举手。“泥人张”智斗(较量、斗争、交锋)“海张五”。 理顺情节:海张五挑衅泥人张泥人张捏泥像还击海张五出口讽刺泥人张贱卖海张五。首先是面对“海张五”的侮辱,“泥人张”漠不作声,他会怎么样呢?于是,故事有了悬念。而泥人张的回报也十分奇特只见他从鞋底抠出一块泥巴,飞快的捏出“满脸狂气”的海张五,但海张五并不服,道一句“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 对此,泥人张居然毫无反应,但事后的“回报”更令人叫绝次日,街市小杂货摊上摆出了一二百个“海张五”泥像,还旁批“贱卖”。 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不得不佩服“泥人张”的智慧。泥人张一言不发而妙招制胜。(这是一场人格的较量,也是智慧的较量。)师:

5、作者只选一件小事来写,情节异常简单;但这一件事又极富戏剧性,一波三折。可谓曲折有致。三、把握形象:(大屏幕展示)师: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泥人张和海张五分别是什么样的人?你从文中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并加以简单分析。请同学们边读书边思考、圈画。学生先读书,然后回答,师适时评价。海张五:狂妄、嚣张、骄横、飞扬跋扈的暴发户。板书从外貌、别人对他的称呼(又恨又怕)、语言、神态等看出。泥人张:他技艺高超,沉稳、干练,面对他人羞辱镇定自若,喜怒不形于色。他胸有成竹,后发制人。面对无端侮辱,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予以还击。这是一位个性内敛、应对从容的奇人。板书师:找出文中描写泥人张技艺高超的句子读一读。生:文章第

6、1段就说他手艺无与伦比。第6、8、9段。师:你从哪里读出了他的沉稳、干练?生: 师小结:泥人张艺高胆大,沉稳从容,不愧为奇人!他和狂妄、骄横的海张五形成鲜明的对比。板书师:泥人张为什么敢和连官儿也怵三分的海张五斗?用文中的话回答。生:“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师:揣摩这句话,你认为作者对待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学生回答。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主张“自食其力”求生存的人生态度,钦佩、赞赏之情溢与言表。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才能有自己的尊严。师: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你赞同这种观点吗?学生回答,师予以肯定、评价。师: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做事除了靠自己的本

7、领外,还要与别人合作、沟通,共同发展,具备团队精神;关注时代的潮流,懂得法律知识,共创和谐社会。四、品味语言:师:泥人张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得益于冯骥才先生高超的语言技巧,让我们共同品味欣赏那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请同学们边读书边圈点批注,从文中找出给你印象最深刻的语句,并说说它好在哪里?(与大家共享。)(大屏幕展示)点拨:赏析句子的方法一般从:修辞手法、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式,表达的感情、地方色彩等入手。思路:先整体把握,再局部品味。学生先自找,然后交流。师:哪位同学把自己找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并说说它好在哪里? 学生回答。师指导品味、有感情的朗读。1)、天津卫是做买卖的地界儿,谁有钱谁横

8、,官儿也怵三分。2)、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个句子在句式上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什么?) 析:本句句式简洁,使用短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泥人张”的技艺超群,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3)、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张真捏绝了!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 (侧面烘托) 师:(大屏幕展示)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下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的手还灵巧。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

9、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帐。1)、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析:第一个“找”写出海张五的嚣张气焰、无赖的丑态。第二个“找”源于海张五的找乐子,泥人张就找到他找乐时的丑态并捏进泥人。一个“找”看出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智,还看出海张五自取其辱的可笑。如换成“捏”“揉”等词,则只有泥人张一方的行为,不够形象生动他把你人玩桌子上啪的一戳析:“戳”字,可引导学生从泥人张此刻心情去思考,即可明确:这“戳”字表明泥人张内心的愤怒、鄙夷与不屑。1、浓郁的“天津”风味:嘛

10、样、砍过去、撂高的、牛 。 2、用词凝练:找、戳等词语。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品味赏析,让我们感受到冯骥才先生写人叙事的技艺真是高超绝伦,还有那津味十足、本色朴素的语言更是余音绕梁。学完本文,大家一定会受益匪浅,下面请大家八仙过海,各显身手。五、拓展延伸:(屏幕展示)中央电视台“想挑战吗”专栏节目正在招聘有奇特本领的人,请为泥人张写一份推荐词。要求语言形象生动,能够抓住人物的特征。师:肯定、鼓励。六、布置作业: (屏幕展示)1我们的家乡有那样的奇人吗?收集的给大家讲讲2预习好嘴杨巴,思考:杨巴的嘴到底好在何处? 你怎样看待杨巴的这张“好嘴”?你从文中学到了什么?七板书设计泥人张直接介绍你人长的名气

11、通过“贱卖海张五”的故事刻画泥人张的技艺和精神介绍泥人张的活动为下文做铺垫偶遇海张五上演一出智斗好戏呢人张用自己的高超技艺和聪明智慧狠狠的回击了海张五的无聊羞辱第二课时好嘴杨巴1温故而知新1.标题中“好嘴”的“好”字,是文章的文眼,文中叙述、描写皆为“好”字而设,故教学活动围绕“好”字展开。2.本文内容浅显,学生阅读往往自感一望而知,故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对“好”字深层意义的挖掘上。3.由慢条斯理,发展到骤然紧张,最后是轻松诙谐本文情节跌宕起伏,再加上“津”味十足的语言,学生非常喜欢,所以是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的好材料。4.根据教学实际,可以和泥人张并行处理,也可单篇突破。因是略读课文,所以以学生

12、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主。5.也可把本文作为语言材料,用编演课本剧、说书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兴趣盎然地学习。一、导入新课引出“好”:(板书:好嘴)凭你的理解,什么样的“嘴”才称得上是“好嘴”?最好能举个例子。(教师鼓励学生谈出不同的理解,比如滔滔不绝的、左右逢源的、咄咄逼人的、拍马逢迎的、妙语连珠的、一语中的的)但是,在冯骥才的一则故事里,主人公杨巴只说了一句话,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好嘴”呢?(板书:杨巴)(说明:“一句话”与“好嘴”课始教师就有意制造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利用张力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二、整体感知讲述“好”: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杨巴、杨七、李鸿章。请选择一个人物的角度,揣摩他的心理活动,

13、尽量保持文章原有的语言风格,用第一人称创造性地复述故事。1.学生自读课文,分头准备;2.组内互讲,取长补短;3.班内复述,鼓励模仿用天津话讲述;4.师生共同点评。(说明:这种转换人称的创造性复述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语言“转化”中促进学生对故事情节和对人物心理的把握。)三、重点研读探究“好”:说杨巴是“好嘴”,其实作者就让他说了一句话。研究这个“好”字,既可以从说话的难度看,从这句话本身看,也可以从说话的效果看,还可以从他人的角度看。请选择一个角度,分组深入探究:杨巴的嘴到底“好”在何处?全班讨论:1.从说话的难度看。一是李中堂勃然大怒:“打落”“乱飞”“泼了一地”,众官

14、员都“吓懵了”,情势紧急,千钧一发,这需要“敢说”。二是左右为难:说是芝麻,这等于“骂中堂大人”;不说是芝麻,“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自己要吃大亏,甚至会掉脑袋。这需要“巧说”。三是时间紧迫:必须赶在中堂说话之前说,需要“快说”。2.从这句话本身看。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不知道”,前文明明说“猜到”,这儿却说“不知道”;二是“不爱吃”,前文明明说中堂大人“不知道”,这儿却说“不爱吃”。这样说,有两大妙处:一是明确告诉李中堂这是“压碎的芝麻粒”,不是脏东西;二是给李中堂留足了面子。既没说是芝麻,也没说不是芝麻,一个“不知道”“不爱吃”,使紧张的情势顿时化解。3.从说话的效果看。它不但使所有

15、人转危为安,而且使李中堂对杨巴“心生欢喜”“赏银百两”,从而使杨巴“威名大振”。4.从他人的角度看。故事开端,并不写杨巴,而是从夸赞杨七的高超技艺开始;在第五段用“但是”一转,就让人明白了写杨七是为了衬托杨巴。杨巴说话之前,众官员“吓懵了”,“一个比一个糊涂”,而杨巴“立时猜到”,“一转两转三转,主意就来了”;杨巴说话之后,李中堂觉得他“机敏过人”,“心生欢喜”,在场所有人“摸不着头脑”,而杨巴“心里头却一清二楚全明白”。教师小结:危难之间显身手。话不在多,而在敏捷、巧妙、适时。作者有意把杨巴放在千钧一发的风头浪尖上去表现,的确收到了以简驭繁、以少胜多的效果。(说明:这是文章的重点,力求使学生认识到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地看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