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细柳营 教案4(语文版八年级下)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7926219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74.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2 细柳营 教案4(语文版八年级下)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6.2 细柳营 教案4(语文版八年级下)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6.2 细柳营 教案4(语文版八年级下)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6.2 细柳营 教案4(语文版八年级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2 细柳营 教案4(语文版八年级下)(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1课 细柳营课堂实录参考资料上课铃响,教师微笑着走进教室,师生问好。师:昨天,我们学习了周亚夫军细柳第一课时,疏通了文意,了解了内容。还留了一个作业: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现在大家来汇报一下,让我们也来分享你收获的快乐!生:通过昨天的学习,我知道了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他用毕生的精力写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周亚夫军细柳,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师:他扎实地记住了文学常识,很好,请坐。生:我知道了在古文里,一个字有的时候有好几个意思,而且词性也不一样。如:“周亚夫军细柳”的“军”是动词,是驻军的意思;“至霸上及棘门军”的“军”就是名词,军营。“已而之细柳军”

2、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介胄之士不拜”中的“之”是助词“的”;“称善者久之”中的“之”是语气助词,不译。师:你是慧眼识珍品呀,你的收获涉及了古代汉语中一个重要知识点词类活动。不过初中阶段知道这些就够了,到了高中我们再重点研究。生:我知道了在古文中有些词的用法是现代文中没有的,象“使人称谢”中的“谢”是“告知”的意思。“不闻天子之诏”中的“闻”是“听从”的意思。师:这叫“古今异义”,需要记住。生:学习了这课,我知道了表示时间很短、不久的词有好几种,如“已而之细柳军”中的“已而”;“居无何”都表示“不久”,以前我们还学过“俄顷”、“未几”、“俄尔”都有这种意思。师:你能温故而知新,学以致用

3、,善于总结归纳,这个习惯非常好。其实语文是一门靠积累而提高的学科,只要你循序渐进的积累,你的语文素养就会提高。(还有许多学生举手,急于汇报。)教师微笑着说:我理解大家的心情,收获知识的感觉是充实的,与别人分享的感受是快乐的,由于时间有限,我们不再一一汇报了,大家可以把你的收获整理到语文积累本上。我有两件事,需要拜托两个小组来完成:1.为大家讲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2.回顾、再现上节课的板书。看哪两个小组愿意把自己的完美合作展示给大家?(讲故事和板书同时进行。)生:讲故事略。组员评价:他讲得很生动形象,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当时的场面一样。但是有一处我不同意,“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中的“改容”,我认为是

4、改变了原来的神态,原来可能很严肃、不满,认为霸上棘门军玩忽职守,现在满意了。他刚才翻译成“改变了容貌”我认为不对。师:你分析得很对。组员评价:我认为讲故事应该用现代汉语完全翻译出来,刚才军门都尉的话,他用的是原文而没有翻译出来。应该翻译为:在军营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讲故事的学生站起来反驳:我不是不会翻译才用原文的,我之所以那么翻译是不想破坏将军的原话。大家仔细看书,军门都尉在传达将军的话时是一字不差地重复,因为文章用的是直接引语,一个小尉官能把周亚夫的命令牢牢记在心里,可见周亚夫治军严明,军令如山,深受士兵爱戴。(大家鼓掌)师:我很佩服你的洞察力,能看出字面底下的意思来。(教

5、师板书“治军严明”,同时点评另一小组合作完成的上节课板书,帮助学生唤起记忆。)师:大家仔细看课文题目周亚夫军细柳,这是用要素法起的题,人物加事件加地点,事件、地点为人物服务,在细柳这个特殊的地点驻军而发生的事,能突出周亚夫什么样的形象呢?请大家再次走进课文,揣测作者创作思路,希望能象刚才那名同学一样,看出字面底下的意思来。把你的意见在小组内交流探讨,求同存异,然后咱们再集中讨论。(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气氛热烈)小组汇报:我们组认为周亚夫还有忠于职守的品质,就连“天子劳军”这一刻都不懈怠,他的士兵们是“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他自己则是“持兵揖”,可见他以时时备战的紧张状态来完成防守大业

6、的。小组汇报:我们组同意上组意见,我们还认为周亚夫有忠厚耿直的性格,皇帝来劳军,他都不拜,而以军礼见,可见他不溜须拍马,不阿谀奉承。(教师板书:忠厚耿直)小组汇报:我们不同意上一小组的意见,我们觉得周亚夫有些虚伪,哪会那么巧,偏偏在皇帝劳军时匈奴偷袭呢!是装给皇帝看的。(学生纷纷举手要发言。) 生:不对,谁敢肯定敌人不会偷袭呢?他们驻军的地点就是在前线,书上写得很明白“以备胡”,象霸上棘门军那样涣散,敌人果真偷袭了,他们能担起保卫天子的重任吗?生:周亚夫不是在装,从军门都尉和壁门士吏的语言中可知,他们的训练有素不是一日的功夫,装也装不出来。生:周亚夫要装为何不像刘礼、徐厉那样“下骑送迎”,而要

7、“持兵揖”,你要知道,林冲因带刀入“白虎堂”而被治罪发配沧州,更何况在天子面前“持兵”呢,有可能要冒着杀头之罪呢!师:大家讨论得很好,旁征博引,很有说服力,由你们的分析我可以得出:周亚夫的确在时时备战状态,以防万一,从这儿正可见周亚夫的忠于职守,军纪严明的特点;宁肯冒着被皇帝误解,甚至杀头的危险而尽忠尽职,更可见他的忠厚耿直的性格,真不愧为“真将军也!”其实,我们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真将军”,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我们的社会才会长治久安,我们的国家才会繁荣富强,愿大家都成为这样的“真将军”。到此,我们已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了,通过“周亚夫军细柳”这一事件来塑造周亚夫的“真将军”形象,那么为什么还

8、要写刘礼、徐厉二位将军呢?生:写刘礼、徐厉是为了与周亚夫形成对比,衬托周亚夫形象的伟大。(教师板书:对比衬托)师:原来这是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那么根据我们写作经验来看,写人得让人物去说话、做事,可是周亚夫在全文中只出场一次,一个动作“持兵揖”,一句话“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对他手下的将士却用大量笔墨,是不是详略不得当,喧宾夺主?生:我们从他手下将士的语言、动作中就可看出周亚夫的形象,所以就不用再更多地描写本人了。生:所有对手下将士的描写都是在为周亚夫服务,这是侧面描写,再加上正面描写,就形成了正侧面描写结合,详略很得当。(学生给予掌声,教师板书:正侧面描写结合) 师:真是一语中的,这是一

9、种写作技巧,该用简笔处惜墨如金,该用繁笔处泼墨如水,周亚夫虽未出场,就让我们感受到了“真将军”风范,使文章极具说服力。师:谁看过史记或节选?司马迁是不是常用这种方法写人物?生:我看过陈涉世家,就不是用这种方法,正面描写很多,如文章写陈涉语言的名句就有:“雁雀安知鸿皓之志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还有许多写动作的,如“陈胜命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生:我看过廉颇蔺相如列传,在“退避三舍”这一故事中,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但正面描写比侧面描写多。师:可见文无定法,既可以正面描写为主、也可以侧面描写为主、或正侧面结合、或直接描写、或间接描写、或通过环境、场面烘托刻画,只要人物形象逼真、生动

10、,完成主题的要求就是好文章。司马迁非常善于选取典型事例,刻画生动的人物形象,记录史实。象这种写史的体列就叫做纪传体。(板书)史记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先河,是传纪文学的典范,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再次走进课文,齐读周亚夫军细柳,感悟伟大的史记的风采!在琅琅的读书声中下课铃响了,教师宣布下课,师生互道“再见”。板书:教学反思这节课紧紧围绕着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进行教学,教师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并且有效地兼顾了各个层面的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学习效果的检验。学生把课堂当成展示自我价值的平台,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很好地训

11、练了口语表达能力。小组讨论训练了学生合作学习能力。质疑、探究、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且使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在成功的体验中进取。在分析周亚夫形象时,教师适时点拨,进行人生观教育,完成了“文以载道”的德育任务。对课外阅读量的检验,可以督促学生自主拓展知识面,课内与课外结合,自觉提高语文素养。在分析周亚夫形象时,学生对其正面形象进行质疑,这是我在备课时万万没有想到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逆反心理极强,有时候敢于对传统反叛,从这节课就可见一斑。虽然该问题在课堂上也顺利处理了,但课后想来,这也是新课程对老师的一个挑战。学生在课上是自主的、开放的、交流是多边的,教材仅仅是师生、生生对话的文本,学生有可能生发许多疑问,有的甚至会把老师“挂”在讲台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还要备学生,只有在课前全方位准备,才能做到在课上游刃有余。这也是兵家所谓的不打无准备之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第 3 页 共 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