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决策的理论依据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7909319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438.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决策的理论依据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公共决策的理论依据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公共决策的理论依据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公共决策的理论依据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公共决策的理论依据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共决策的理论依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决策的理论依据(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市场、政府与财政,第1章,第2章,第一篇 公共决策的理论依据,财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与法制化,市场、政府与财政,第1章,目录页,第一章 市场、政府与财政 【知识点提示】市场失灵及其表现;财政及其特征;财政职能 【重难点提示】市场失灵与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界定;财政的本质 和公共财政的特征;公共财政的职能, 第一节 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 第二节 公共财政基本问题, 第三节 公共财政职能,第一节 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一 市场机制与效率和公平准则 二 市场失灵及其表现 三 政府干预及经济活动范围,第一节 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一 市场机制与效率和公平准则,一般均衡的几何分析工具 艾奇沃斯盒状图艾奇

2、沃斯盒状图Edgeworth-Box Diagram 艾奇沃斯盒状图用于表示两种经济活动的交互作用Interaction,最初仅用于消费领域,后被用于生产领域,成为一般均衡理论的重要工具。 艾奇沃斯盒状图的基本假定: 社会上只存在两个消费者A,B和两种产品X,Y; 社会上只存在两个生产者生产X和Y 和两种生产要素L,K; 资源(生产要素)的总量和产品与要素的价格既定; 人们所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一)经济效率及其实现条件 交换效率条件 交换效率:对于一定量的产出物品 X 和 Y ,当在和 B 之间的分配达到以下状态在不使另一方处境变糟的情况下使A或 B 处境变好的 X 和 Y 的

3、再分配是不存在的,则此时的交换是有效率的。实现条件为A, B 两人(任一消费者)消费任何两种相同产品的边际替代率 MRSxy都相等。即 MRSAxy MRSBxy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生产效率条件 生产效率:重新在使用者中间配置生产要素导致提高一种物品的产出同时,不减少其他物品的产出是不可能的。实现条件为用于生产两种(任意)产品 X,Y 所使用的任何两种相同的生产要素如 L , K 的边际技术替代率 MRTSLK 都相等。即 MRTSXLK MRTSYLK (MRTS: marginal rate of technical substitution)

4、,总体效率条件 满足生产效率条件有效率地使用劳动和资本,并且经济沿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点运行。此曲线上的每一点都有一个边际转换率,决定了此点处X边际转换为Y的比率,或MRTxy(YX)生产。 满足交换效率条件则意味着生产中产出的X和Y以这样的方式在消费者A和B之间分配即它们有共同的边际替代率MRSxy。MRSxy表明了消费者在效率不变的情况下愿意用X边际替代Y的比率,或MRSxy( YX)消费。 总体效率条件要求这两者相等: MRTxyMRSxy 资源配置的效率达到最大,使消费者的满足程度达到最大。 可用下图表示:,(二) 公平准则,B,A/(A+B)=基尼系数,(二) 公平准则,A,部分国家的

5、收入分配状况和基尼系数 (家庭收入占社会总收入的),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98/1999),中国基尼系数目前在05左右(中国社科院2011年社会蓝皮书,(三)社会福利函数和最优社会福利的决定 既然公平和效率都是社会福利增进所不可或缺的,两者之间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此消彼涨的替代关系,那么必须将这两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才能最终决定社会福利状况。 经济学用效用可能性边界和社会福利函数来分析,并将两者结合来说明最优社会福利的决定。 效用可能性边界是效用可能性曲线的外包络线,它代表在现有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各种有效率的产品结构能使消费者达到的最大效用组合。 为了在效用可能性边界上的各点中作出

6、选择,经济学引入社会福利函数。通常将全社会的福利水平表示为所有社会成员效用水平的函数。 将社会福利曲线和效用可能性边界结合起来,即可确定最优社会福利点。该点即是在既定资源、技术和个人偏好的条件下,能够实现社会福利最大的生产、交换、分配的唯一组合点。这一点确定后,即可返回去,根据包括这一点的特殊效用可能性曲线,找到与其对应的最优产品组合,根据这一产品组合,进而决定产品的最有交换状况,最终实现经济效率与公平分配的最佳组合。,(四)市场机制起作用的有效环境 在没有政府的经济运行中,市场体系要有效地发挥作用,必须要有特定的环境,主要包括: 1.所有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2.所有行业的成本是递增的. 3.

7、排他性原则. 4.不存在公共产品. 5.完全的信息. 6.完全的流动性.,二 市场失灵及其表现 (一)资源配置领域的市场失灵 公共产品问题 外部效应问题 竞争失效和规模收益递增问题 市场不完全。不完全市场存在的主要领域: 保险市场 资本市场 互补性市场 信息不完全 偏好不合理优值品、劣值品问题 (二)经济稳定领域的市场失灵 1.失业问题 2.通货膨胀问题 (三)收入分配领域的市场失灵 “帕累托最优收入再分配” 个人间的相互依存的效用函数是一种外部性形式,案例:市场失灵“公地悲剧”,案例名称:矿难事故频发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析论生活中的“公地悲剧” 案例来源:根据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3月 28

8、日的相关报道编写 案例讨论:有人说,矿难事故不断的主要原因 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或执法不严 厉。但这不是惟一的原因。从公共 经济学角度看,有何原因?,三 政府干预及经济活动范围 (一)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 提供公共产品或劳务。即由政府部门负责提供那些社会边际效益大于社会边际成本、 不能通过市场有效供给的公共产品或服务。 矫正外部效应。即由政府部门采取措施来排除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以及私 人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效益之间的非一致性,矫正外部效应。 消除垄断,维护有效竞争。即由政府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法令,实施禁止垄断、维持 市场有效竞争的措施,以保证竞争性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效率。政府可以采取许多

9、政策施加干预:政府可以通过规定价格或收益率来规制垄断;政府在垄断部门建 立公共企业,并从福利或效率角度而不是从盈利角度出发规定价格。 培育市场,健全市场体系。 生产和提供信息。即由公共部门向公众提供作为公共产品的必要信息。 纠正不合理偏好。即针对个人偏好不合理问题,由公共部门采取适当的经济政策及 措施进行社会性规制,鼓励或促进优值品的生产和消费,限制或禁止劣值品的生产和 消费。 调节收入分配不公。即由政府部门运用多种政策手段对收入分配状况进行调节,解 决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不公问题。 消除失业、通货膨胀,维护经济稳定发展。即由政府担当起维持充分就业,经济稳 定发展的责任,干预宏观经济的运行。

10、,案例:有关外部性及其矫正的讨论,案例名称:企业的排污权也能买卖? 析论负外部性矫正方式的创新 案例来源:根据都市快报2004年7月14日 的相关报道改编 案例讨论: 实行排污权交易,如何防止“只要有 钱就可扩大排污”的现象?,(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的作用无处不在 新型政府市场观: 现代混合经济下政府与市场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 有政府介入的市场 政府干预的程度和干预手段 政府干预的程度与政府规模相关 干预手段: 立法和行政手段 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 财政手段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背景和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第一章,第二节 财政基本问题,一 财政与公共财政 二 公共财政

11、的内涵和特征 三 我国理论界关于公共财政理论的探讨,一 财政与公共财政,(一)“财政”一词的来源 (二)财政的起源和发展 (三)财政的概念和特征 (四)公共财政与财政,一 财政与公共财政 要了解公共财政的内涵和特征,必须先了解财政的起源、发展和内涵,因为公共财政的概念是在财政概念的基础上拓展而来的。 (一)“财政”一词的来源 政府文献中的最初启用:1898年(清朝光绪24年),在戊戌变法“明定国是”诏书中有“改革财政,实行国家预算”的条文。来自日本,日本来自:Public Finance 民国政府成立时,主管国家收支的机构命名为财政部。 美国政府相应机构:Department of Treas

12、ury (二)财政的起源和发展 财政的起源与国家的产生 “国家”和“政府”,一 财政与公共财政,(三)财政的概念和特征 内涵: 国家(或政府)是财政分配活动的主体。 财政分配的对象或客体是一部分社会产品和服务,即一部分国民收入。 财政分配的依据是国家所拥有的政治权力。 财政分配的直接目的是满足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财政分配的形式既有价值形式,也有实物和力役形式。 概念: 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目标。 特征: 阶级性与公共性 与国家或政府的密切关系 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 凭借政治权利 收支对

13、称性(平衡性) 收支矛盾主线,一 财政与公共财政,(四)公共财政与财政 “学术用语”“文件用语”“公共用语” 1983年,张愚山直译的阿图埃克斯坦的公共财政学 1998年12月15日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李岚清提出:构建中国的公共财政基本框架。 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根据公共财政框架体制已经初步建立的判断,提出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战略目标。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07年“十七大”,“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融入了公共财政理念,渗透着公共财政的精神。 中国已经步入全面和全力建设公共财政的时代。 公共财政

14、,是指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它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或模式。 市场经济条件公共财政 计划经济条件国家财政 生产性财政 或建设性财政 自然经济条件家计财政,二 公共财政的内涵和特征 (一)公共财政的内涵 公共财政,作为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作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和模式,其本身具有特定的内涵,区别于其他财政类型。其基本观点是: 财政起因于市场失灵。 财政活动的对象是为市场经济中的家庭和企业提供公共服务。 财政活动的目的是满足公共需要:社会公众对于公共服务的需要。 财政决策是公共选择的过程。 (二)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它是

15、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 它是为市场提供一视同仁服务的财政。 它是非盈利性的财政 它是法治化的财政,三 我国理论界关于公共财政理论的探讨,(一)研究的两个阶段 (二)中国的公共财政理论框架,第一章,一 资源配置职能 二 收入分配职能 三 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职能,第三节 公共财政职能,研究财政职能的思路和意义 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重新认识财政概念的基本立足点 政府、企业、家庭(个人)和对外四个部门的相互关系,一 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政府为满足社会需要 (social wants)而提供特定的物品和服务, 并为这些支出融资而征税。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

16、能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 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财政支出、政府税收 当前财政配置的重点,二 收入分配职能 收入分配:要素投入与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的公平: 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分配与再分配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的机制和手段: 转移支付 累进的所得税,三 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职能 经济稳定 “发展”和“增长” “有增长而无发展”或“没有发展的增长” 财政的稳定与发展机制和手段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某些起“自动”稳定作用的制度性安排 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安排 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案例:有关政府职能的讨论,案例名称:110警察该不该为居民代买早点? 析论政府职能的错位 案例来源:今日早报2003年9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