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67909210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2、.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3、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妙处。(二)、过程与方法:4、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三)、情感、态度、价值观:5、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6.、通过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面临逆境永不放弃的精神,使学生对生命有新的感触和认识。重点、难点: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掌握刻画

2、人物的手法学习方法:设计若干问题,带着问题品读文本。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得以永恒。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解读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在感动中洗礼心灵,升华精神。(二)简介作家及其创作情况欧?亨利(18621910),美国作家,以其众多的作品及作品的巧妙构思和幽默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赞誉,成为美国独树一帜的杰出短篇小说家。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

3、篇小说家。其代表作为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三)整体感知:1、学生速读课文,讲故事,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明确: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2、探讨情节特点,设计以下问题:(1)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明确: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

4、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2)、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明确: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使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体现小说巧妙的构思。(3)、“最后的常春藤叶”在情节中起什么作用?启发:“最后的常春藤叶”和琼珊的关系;为什么琼珊会把自己的命运系于一片脆弱的叶子;最后的常春藤叶与贝尔曼的关系;最后的常春藤叶如何推动情节发展明确:“最后的常春藤叶

5、”起到情节线索的作用。第二课时教学重点:研读文本,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学生分角色朗读文中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性格,回答下列问题:1、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明确: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用手中的笔将老贝尔曼顶着风雨画长春藤叶的过程描写出来(注:200字左右,开篇如下)。已是深夜十二点了,老贝尔曼的屋里依然亮着灯,想着苏艾的话,看看窗外越来越猛的风雨,他再也2、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在全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

6、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明确:本文的主人公应是贝尔曼先生3、作品集中写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试分析他是个怎样的人?(1)老贝尔曼是住在楼底下层的一个画家,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是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曲下来。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都没有动手。除了偶尔涂抹一些商业画以外,几年来都没有什么创作。他替“艺术区”一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老是唠唠叨叨地

7、谈他的杰作。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2)什么话!”他嚷道,“难道世界上竟有这种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想死?我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听到过这种怪事。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你怎么能让她脑袋里有这种傻念头呢?唉,可怜的琼珊小姐。”明确: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有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3)“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去

8、世了。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痛苦的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后来,他们找到了一个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的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剩有绿色和黄色的颜料。(4)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明确: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明确: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人格得到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由

9、此,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4、品味“欧?亨利式的语言”(1)“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2)“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3)“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明确: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

10、、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泪”。(五)文本引申: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有人说:老贝尔曼用牺牲自己来救活他人,不值得。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明确:珍爱生命的人是值得褒奖的,而那些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在关爱着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人,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人性光芒的最伟大的赞美诗。老贝尔曼舍己为人的精神令人可敬,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人类的历史发展的长河,融入到丰富多彩的世界之中,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才能永恒。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贝尔曼这样的人

11、和事很多,谈谈你所知道的。事例展示:XX年“中国骄傲”获奖人物为营救落水游客母子而牺牲的公安边防战士李小化,在死后他依然保持着救人时托举的姿势。在洪水到来之前亲自挨家挨户撤离村民不幸被泥石流夺去生命的好乡长牛江涛。为营救被风暴潮围困的出租车司机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威海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中队的两名战士。这些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为国家、为集体、为他人而无私付出的人,他们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他们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虽死犹生。2、布置作业:在听完苏艾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为什么始终没有凋零的解释后,琼珊的心理是复杂的,自己能绝处逢生是以牺牲老贝尔曼为代价,生命是如此地来之

12、不易,那么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当她再面临绝境时,她会以一种什么态度来面对呢?发挥想象写一段心理描写。倡导: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坚定信念,不怕困难,永不言弃过故人庄教学设计之一教材分析:过故人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人,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象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

13、作业4中带点词语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4、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教学准备:瑞博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有成就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孟浩然就是其中的一个。以前,学过几首孟浩然的诗,谁来背一下?2、学生背诵春晓、宿建德江。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浩然的另一首诗过故人庄二、学文1、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1)出示自学要求一,请学生朗读,明确要求。师随机点击“资料”,老师搜集了一些资料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这首古诗。2、学生自学,师巡视。3、交流(回到老师的界面)(1)

14、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2)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的事。)(3)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4)你从哪里体会到的?4、交流:点击“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一句(1)指名读诗句,理解字词故人老朋友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样?(开心、高兴)(3)指导读好这句诗句。5、交流:点击“话”“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1)指名读。(2)把你的体会说说。(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事。)(3)随机理解“桑麻”(4)看着插图,发挥你的想象,完成“说一说”“想象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5)学生自己完成。(6)交流(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还好,有可能是个大丰收。)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7)齐读“话”句6、交流:点击“别”“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1)指名读(2)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