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铁骑兵 教案 语文版八下 (3)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7900064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6.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3 铁骑兵 教案 语文版八下 (3)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1.3 铁骑兵 教案 语文版八下 (3)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1.3 铁骑兵 教案 语文版八下 (3)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 铁骑兵 教案 语文版八下 (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 铁骑兵 教案 语文版八下 (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铁骑兵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故事情节。 2分析文中的几个悬念及表达效果。 3准确认读文中字词。 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先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让学生讲述历史上以多胜少的战例,然后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文眼,理清文章脉络,最后针对杨朔散文的特征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并学习八路军不畏艰苦、灵活应战的作风。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1文中的悬念及表达效果。 2语化的语言特色。 难点:学生可能会觉得文中所写的几个骑兵打乱敌人作战部署的偶然性较大,在教学时要加以分析。 教学突破 要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应对课后思考与练习一着重探讨。教学准备1了解杨朔散文的风

2、格。 2了解时代背景。 学生准备 1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中外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战例。2预习课文。教学步骤: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1启发思路,导入课文 讲述战例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找出文眼,理清脉络4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领略本文的结构美和语言美5解题,指导完成练习 剖析题意,完成课堂练习一、启发思路。导入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师:大家平时爱看战争影片,听战争故事吗?2师:很好。战争的双方如果人数悬殊,胜负便不言而喻,特别是在过去军事科技不是很发达的时代,双方对阵,人数便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你们认为是这样吗?1纷纷回答:爱看。2因为课前已

3、搜集相关资料,所以对教师的观念并不同意。 生:不是。3师装作不解:哦,历史上发生过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战例吗?4师总结:看来大家课外都搜集了不少资料,这点很好。本文也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战例。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竟打乱了敌人的作战部署,这件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呢?好,下面我们就来进入课文学习。(板书课题)3举手回答,讲述自己了解到的相关战例,涉及内容有古有今,有中有外,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4进入新课学习。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介绍文章背景及作者简介。2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发生、经过和结果。3抽学生复述课文。1听教师讲解,作好相应记录。 -2阅读课文,熟

4、悉故事情节。3讲述课文内容,注意情节的完整性。三、找出文眼。理清脉络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师: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表现,本文的文眼是什么?2组织学生讨论:这句话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并将其板书。(见板书)1思考,举手回答。 生:本文的文眼是“星星脱离轨道,就会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主动打游击”。2讨论回答,在教师指导下明确答案。3理清文章结构。四、分析本文的结构美和语言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杨朔的散文讲究结构,在布局上 往往是峰回路转,跌宕起伏,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有所展现,请大家加以分析。 指名学生回答,并加以总结。2师:杨朔的散文在语言

5、上以活泼明,快的口语为底色,配衬以古典句式 的色彩,形成一种俏丽、典雅的风 格。本文有哪些描写表明了这_特点。 点明学生回答,并加以总结。3师:当骑兵们得知昨晚想骑马渡过的河流是黄河时,为什么“一齐惊得啊了一声,随后不觉大笑起来”? 抽学生回答,明确答案:“惊”是因为不知那是黄河,还以为是条不知名的小河流,“笑”是为昨晚的冒失,竟想骑着马淌过水流湍急的黄河,另还含有庆幸的成分:幸亏没有强渡,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11思考本文的结构特点。 生:本文开篇就写在大部队行进的途中,有一班骑兵掉队了,这就留下了一个悬念:这班掉队的骑兵命运如何?接着写骑兵偶然来到了一条河边,准备渡河却发现水很深,于是放弃了

6、,这又有了一个悬念:这到底是条什么河?后来骑兵发现了一座城,便灵机二动朝城中放了-排马 枪,引起了骚乱,这到底是座什么城呢,他们放枪会造什么后果?这几处悬念让读者欲罢不能,充分显示了杨朔的写作功夫。2生:“龟儿子,咱们闯到什么地方了!” 生:他带着这一帮人怪巧妙地甩开了追击的敌人。 生:一时从城里响起来,乱放一气。 生:“是黄河,水才急呢,根鹅毛掉下去,也会旋到水底下去。”3、思考回答,在教师指导下明确答案。五、解题,完成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组织学生讨论,解决课后思考与练习一。 2师:本文的标题为什么?铁骑兵呢?相信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应该有自己的理解了吧。 抽学生回答,归纳总结。3

7、指导学生完成随堂练习。1从敌我两方面来分析为什么我军的一班骑兵竟能打乱敌人军事部署。2积极思考。 生:“铁”字表明了我军的顽强和难 以战胜。 生:“铁”说明我军有铁打的身躯和意志,不管环境多么艰苦,都不会屈服。3完成随堂练习。 六、本课小结。本节课按照导人、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分析结构及语言特点的顺序完成了课文的教学。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文章内容,还领略到了杨朔散文的魅力,这对学生的写作及散文鉴赏水平的提高有相当大的帮助。七、板书设计铁骑兵 杨 朔本文结构起因:掉队打游击经过:夜渡河水-水深未能过去第二日才知是黄河发现敌城一朝城中放了一排马轮第二日才知此城是包头结果:打乱敌人军事部

8、署,并找到了大队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骑后们明明只是朝着城中放了一排马枪,为什么第二天包头的百姓纷纷传说八路军有一团人来攻城,并且“差一点把城攻破”?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作分析。 练习设计随堂练习设计1找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1)没日殒落悬崖勒马冥思苦想 (2)香消玉殒婷婷玉立斗转星移宿营 (3)搔乱斗胆犹豫不决战战兢兢 (4)天马行空恪守部署凌乱 2下列语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他们想冲过来,可是鬼子火力太紧,只好像流星一样,离开大队,单独活动。 (2)班长的脸颊抽动着,脸上的刀伤也像活了似的动起来。个性练习设计文中写道,斑长“灵机一动,吩咐骑兵朝着城中放了一排马枪”,试分析此时班长的心理。教学探讨与反思 因为本篇课文较短,且内容较易理解,因此只安排了一节课的时间,但要作深入分析,稍嫌紧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加快节奏,主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和体会,教师只在重点处加以点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