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7890182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6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福州市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福建省福州市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福建省福州市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福建省福州市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福建省福州市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福州市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市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州三校联盟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 高二历史(文科)试卷命题内容: 必修三专题一专题四班级 姓名 座号 成绩 说明:1、本试卷分第I、II 两卷,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2、卷的答案用2B铅笔填涂到答题卡上;卷的答案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第卷(选择题 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1孔子论政,以仁为主,而某思想家承其教发为“仁心、仁政”之论,以为仁、义、礼、智四德,皆由人类天赋侧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引伸发展而成。该思想家应是A王阳明 B 董仲舒 C 朱熹 D孟子2钱穆先生在评论汉代的士人政府时认为,汉政府自

2、武帝后,渐渐从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为士人参政的新局面。该局面A 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 B 促进了儒学地位的提高C 实现了社会公平公正 D 开启官僚政治体制先河3董仲舒主张:“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对此解释正确的是A 皇帝有时要依天行事 B 天意与人事没有联系C 皇帝的权力来自人民 D 儒家试图用天来约束皇权4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指出:“实际上他(汉武帝)和他的近臣们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致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这表明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特点是A 捍卫了先秦时期正统的儒家学说 B 以儒家为基础兼采

3、其他学派学说C 用法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包装 D 杂糅百家学说创造出一种新学说5明中叶以后,王守仁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这引发了士大夫对君主圣贤偶像的怀疑,此后有些士大夫们一反陈规旧说,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这A 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 B 是西学东渐的产物C 表达了民主政治诉求 D 是理学思想的创新6历史学家钱穆曾说:若从现代观念言,朱子言格物,其精神所在,可谓既是属于伦理的,亦可谓属于科学的,其“科学”主要表现在A 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 B 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C 用伦理纲常维护统治 D 强调人具有正当私欲7理学家朱熹说:“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

4、,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据此可知,朱熹A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格物致知 B 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正心诚意C 重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D 主张“存天理,灭人欲”8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A 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 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C 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 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9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

5、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 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 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 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 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10明代思想家王夫之说:“人欲与天理本为一体,如果禁欲,不仅妨碍天理的实现,而且违背人性,必然导致人们的不满和反抗。”此观点( )A彻底否定了理学思想 B体现了反君主专制思想C促进了儒学的新发展 D肯定了人性解放的意义11 苏轼曾有这样的感慨:“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可以看出,

6、从“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到“多且易致”的原因是A 造纸术的革新 B活字印刷的推广 C雕版印刷的普及 D 科举取士的需要12西汉时期的画像石雕刻主要采用錾凿法勾勒出人物、动物,形象稚拙,画面层次少,刻痕较深,线条较粗,不够流畅。东汉时期,画像石雕刻线条流畅,刻痕较浅,用线注重人物内在结构表达,动物及各种背景图案刻画也恰如其分,浑然一体。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A 冶铁技术的提高 B 绘画艺术的进步 C 佛教文化的影响 D 思想观念的变迁13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据此推断该字体是A小篆 B.隶书 C.行书 D.草书14有学者指出,昆曲

7、在获得它的崇高地位时,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却没有在市场上得到充分认可,它是千百年来雅文化传统在表演艺术领域里最集中、最典型的结晶,而在演出市场上,民众比起文人士大夫群体来,却是更具有发言权的群体。由此可见,京剧在晚清之所以能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是因为京剧A 艺术审美价值更高 B 民众群体更为广泛C 迎合民众文化需求 D 内容贴近民众生活15清代帝王多有禁查小说之举,嘉庆皇帝曾晓谕内阁:“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道光皇帝也曾指出:“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这从侧面说明A 通俗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增 B 清代小说冲击

8、了理学的正统地位C 小说是导致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 D 文化专制阻碍了清代小说的发展16有学者认为,16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知识分子“直面的课题”大致可以总结为两个:一是形成秩序的能力不再为士大夫独有,而是一边广泛向庶民开放,一边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二是把在经济、社会中活动的主体个人的行动和追求利益的欲望定位于秩序之中。据此可知,这些知识分子A 主张挽救瓦解的社会结构 B 质疑理学构建的纲纪伦常C 顺应市民阶层发展的潮流 D 萌生否定君主专制的思想17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作“隶变”,这几乎使当时的汉字全部失去了象形的特点。隶书的形体、笔画也比小篆有很多俭省,容易辨认。郭沫若认为:“秦始皇改革

9、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可见,郭沫若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A“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B “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C 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 D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181839年9月,英国战舰从英国本土开往中国。此时林则徐向道光帝上了一道奏折,称“彼(英国)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视中华。”这反映出A 林则徐对当时的英国完全缺乏了解 B 地方官员仍执行传统抚夷外交政策C 天朝上国观念影响清朝官员的认知 D 清政府已经做好应对侵略的充分准备19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

10、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A 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B 梁启超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C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D 梁启超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性20有学者指出,洋务运动虽然在客观上开启了近代中国文化启蒙的源流,但它只能算作是一支意韵朦胧的启蒙前奏曲。该学者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洋务运动A 坚持“中体西用”的立场 B 消除了“夏夷之防”观念C 大力引介西方先进科技 D 推动了中国军事的发展21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

11、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22康有为在改革中不得不搬出孔子来为变法辩护,在继新学伪经考之后又推出力作孔子改制考,关于推出孔子的目的康有为说:“布农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说明儒学在近代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B 印证“托古改制”推动改革走向成功C充分地展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策略性 D揭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惰性对改革的影响23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

12、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A 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 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C 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D 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24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思想界仍采用“体”、“用”范畴来说明东西方文化的关系。1919年以后,瞿秋白等人以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不同文化高下的标准,打破了东西方文化的截然划分。这反映出A 中体西用已被彻底抛弃 B 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C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D 中西文化逐渐走向融合25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宣传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及其学说,他们希望

13、找到既能发展资本主义,又能医治资本主义弊病的药方。这说明当时A 中国具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经济基础 B 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资产阶级的需要C 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社会认识更深入 D 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261923年孙中山在阐释“民族主义”时指出:“吾党所持民族主义,消极的为除去民族间之不平等,积极的为团结国内各民族,完成一大中华民族,内以促全国民族之进化,外以谋世界民族之平等”。强调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扬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这表明孙中山A 否定了颠覆满清的作用 B 首次提出了五族共和的

14、观念C 主张各民族团结共同反帝 D 大力弘扬民族友爱精神27“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观念,不仅是19世纪下半叶先进中国人的基本共识,更是洋务派在中西文化碰撞后采取的文化选择模式。此“文化选择模式”()A表明了“崇洋”思想的盛行 B有利于对中国文化的改造C反映了文化侵略的隐蔽性 D批判了儒学的落后性28毛泽东在某篇文章中说:“孙中山死去二十四年了,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都大大地向前发展了,根本上变换了中国的面目。到现在为止,中国人民己经取得的主要的和基本的经验,就是这两件事:(一)在国内,唤起民众。(二)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及各国人民共同奋斗。”该文章是A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 新民主主义论C 共产党人发刊词 D 论人民民主专政29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它更多地强调精神;邓小平的义利观形成于改革开放时期,他认为:“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由此说明两人的义利观A 都反映了社会现实 B. 各自具有片面性 C. 都是为了发展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