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国际化经营方式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7877263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406.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国际化经营方式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企业国际化经营方式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企业国际化经营方式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企业国际化经营方式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企业国际化经营方式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国际化经营方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国际化经营方式(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5章 企业国际化经营方式,国际化经营模式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进入方式 企业融资的国际化,学习要点,了解美日企业国际化经营模式; 结合我国企业发展实践,了解跳跃式发展模式; 比较分析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各种进入方式; 运用所学知识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进入方式设计适宜方案。,5.1 国际化经营模式,美日企业国际化经营模式 美日企业国际化经营模式的比较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跳跃式发展模式,美国式的国际化经营模式,美国最早出现跨国公司 美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遵循了与国内企业发展类似的成长模式 美国的跨国公司通常集中在特定的制造业部门 美国的跨国公司通常具有技术和管理上的垄断竞争优势,日本式的国际化经营模式,综合商

2、社是日本进行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先导和主体 综合商社的跨国经营活动具有独特的发展历程 综合商社是日本经济发展的独特产物 在组织和管理上,综合商社和跨国公司具有类似的特征,美日企业国际化经营模式的比较,美日企业国际化经营模式的共同特征 规模经济是美日跨国经营主体形成的首要前提 强大的产业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是美日跨国经营主体的组织特征 全球战略和内部一体化是美日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共同特征 政府的支持、鼓励和保护政策,是美日跨国经营成功拓展的有力保证,美日企业国际化经营模式的比较,美日企业国际化经营模式的共同特征 规模经济是美日跨国经营主体形成的首要前提 强大的产业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是美日跨国经营主

3、体的组织特征 全球战略和内部一体化是美日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共同特征 政府的支持、鼓励和保护政策,是美日跨国经营成功拓展的有力保证,美日企业国际化经营模式的差异,美日国际化经营的主体不同 美:制造业跨国公司 日:综合商社 美日对外投资的区域不同 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并重发达国家为主 日:发展中国家为主发达国家为主 美日对外投资的方式不同 美:独资企业和拥有大部分股权,兼并 日:合资企业,“绿地投资” 美日国际化经营的侧重点不同 美:技术导向型 日:市场导向型,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跳跃式发展模式,跳跃式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 后发优势理论 差别产品理论 跳跃式发展模式的经营环境 经济全球化 信息现代化

4、 国际物流信息化 跳跃式发展模式的经营实践,跳跃式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后发优势理论:后起国家在发展中可以免费或低成本地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和技术,如果再有一点创新,就可能发展新的优势产业,可能把先进国家挤出国际市场。 差别产品理论:企业可以集中生产要素生产国外同行产业中的差别产品,满足全球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跨过本国市场和纯国内经营而直接进入国际市场。,跳跃式发展模式的经营实践,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意识和认知程度 企业普遍具有较强的国际化经营意识 企业是在具备一定认知的前提下快速实现国际化经营 产业选择需求偏好差异产业 经营效果 正面效果 :“以快取胜”、“先发制人”等优势 负面效果:易招致进口国的报

5、复,如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反倾销等手段的限制。,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进入方式,出口 许可证和特许经营 国际直接投资 交钥匙工程 加工贸易 补偿贸易,出 口,出口动机因素分类,出口形式,间接出口(Indirect Export):是指通过本国的对外贸易专业公司或国外企业设在本国的分支机构出口,其基本特征是通过中间商将国内生产的商品出口到国外市场。 直接出口(Direct Export):是指企业把产品直接卖给国际市场的中间商或最终用户。,间接出口,优点 企业进入市场快; 可以节省费用,投资小; 风险小; 灵活性大; 产品生产可以集中于某个地区,实现规模经济。 缺点:不能获得国际经营的直接经验,对世界

6、市场缺乏控制,所获市场信息反馈有限、利润亦有限,是进入国际市场最脆弱、最容易的方式,较适合于小企业。,直接出口,优点 摆脱中间商渠道与业务范围的限制,以对打算进入的世界市场进行选择; 企业可以获得较快的市场信息反馈,据此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 企业拥有较大的海外营销控制权,可以建立自己的渠道网络; 也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营销业务水平。 缺点 成本比间接出口要高,需要大量的最初投资与持续的间接费用,需要增加专门人才,在海外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等,许可证进入方式,许可证方式:企业被允许生产另一方设计并受专利保护的产品或服务,即颁发许可证企业(即许可方)允许另一家企业(即被许可

7、方)有偿使用其专利、商标或者其他知识产权,往往被许可方只能在特定的区域内销售他的产品,并且有时间限制。 优点:在那些外国政府要求新进入的企业作大量投资时,这种方法便较为有利 。,许可证进入方式的不利方面,转让技术需要大量监察成本 许可方要冒着制造自己竞争对手的风险 很难确定转让技术带来的有利条件 可能在当地很难找到一家能够消化这种技术的企业 被许可方常常是在他买了技术以后才知道他要获得什么 如许可证使用费以滑准法计算,被许可方买入技术后,增加产量可能会导致付出的使用费的降低 在许可证的合同执行期间,许可方必须要向被许可方出让一部分销售区域。如果这种安排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再进行谈判费用是相当昂

8、贵的 可能出现一些资金调配问题。,特许经营的发展历程,古代的特许经营雏形源于封建社会的政府特许 近代意义的特许经营始于胜家缝纫机公司 现代意义的特许经营始于麦当劳 当代特许经营以商业经营模式特许经营为主,特许经营,特许经营(Franchise):是指特许方将自己所拥有的商标(包括服务商标)、商号、产品、专利和专有技术、经营模式等以特许经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特许方使用,被特许方按合同规定,在特许方统一的业务模式下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特许方支付相应的费用。,特许经营,核心 特许权的转让,即特许方需要开发一整套经营模式或某项独特的商品、商标、专利等,将其转让给被特许方,让其独立开展业务。 类型 商品商标

9、特许经营; 生产特许经营; 品牌特许经营; 专利及商业秘密特许经营; 经营模式特许经营。,特许经营与许可证的联系与区别,联系:基础相同,都是特许方有相对成熟的经营模式和管理经验,有一定的商业信誉。 区别:特许方要给予被特许方以生产和管理方面的帮助,例如提供设备、帮助培训、融通资金、参与一般管理等。,特许经营,优点: “双赢” 特许方通过授予被特许方相应的权利,能够更迅速地开拓和占有市场,提高竞争力及加强品牌的渗透力; 被特许方依托特许方的经验、品牌和商业信誉,能够用较小的投资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利。 特许方对被特许方的经营具有一定的控制权。 政治风险较小,且可充分发挥被特许方的积极性 缺点: 特许

10、方很难保证被特许方按合同所约定的质量来提供产品和服务,这使得特许方很难在各个市场上保证一致的品质形象; 把被特许方培养成自己未来强劲的竞争对手。,适用情况:只有那些可复制、可传授、并有着独特经营模式的品牌才可以进行特许经营,各国特许经营现状,特许经营已成为国际性现象: 针对国内和国外业务,超过1000个特许经营加盟商的国家大约有20个。 有超过200个特许经营授权商于境内运作的国家大约有15个。 目前,有特许经营权协会的国家大约有50个。,现今世界的特许经营,美国:特许经营是发展最快和渗透性最高的商业模式;有大约4050%的零售业销售额来自特许经营商;年销售量达$10000亿;现在大约75种工

11、业采用特许经营作为分销方式 加拿大:1327个授权商;总计73500特许经营商 欧洲:1998年特许经营销售额:$1190亿;4000个授权商,总计170000个加盟商 澳大利亚:特许经营在70年代首次出现;到1996年,在澳大利亚运作中的特许经营授权商已达800个 希腊:3%的零售业销售额是来自特许经营商;特许经营首次出现在70年代,1990年后获得广泛发展 新加坡:特许经营首次出现在70年代;到1995年有85个国内的特许经营授权商;在1996年有125个特许经营授权产商 马来西亚:特许经营权首次出现在60年代;在1996年,特许经营业务占总零销业2%($6.09亿),中国特许经营的发展,

12、特许经营在国内起始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李宁公司是特许经营在中国创造的第一个神话。 现在正步入产业化规模整体建设期的中间阶段:FDS等一批国际知名特许经营专业服务机构进驻中国,亚洲第一所正规化学历式教育的国际特许经营学院成立,中国已大量开展了成功的特许经营展会、研讨会等会议和活动,中国特许经营年鉴等的出版等。 据2002年的有关资料,目前国内特许经营体系超过1,000家,比上年增长40%,所涉及的行业超过50个。在连锁百强中,特许经营企业61家;百强中加盟店的销售额达到270亿元,占百强总销售的17%,店铺数5,400家,占百强店铺总数的40%,加盟店的销售额和店铺的发展速度都超过直营店的

13、发展。,中国特许经营的发展,从目前的连锁百强企业看,加盟店的员工达11万人,平均每个门店提供20个就业岗位,平均每个特许企业有加盟员工2,000人。 从特许加盟者来讲,中国已出现创业者阶层,全国下岗人员1,000万,其中不乏拥有10-20万元的中小创业者。1996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年收入3-10万元的家庭占7.15%,其中广东、上海、北京、天津分别39%、29.2%、20.8%和9.6%。10万元以上的户数占2.2%。1997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46,280亿元,这是创业资金的庞大基础,在特许经营为他们提供了大量创造财富、实现创业、做老板梦想机会的同时,他们无疑也为特许经营的发展起到了推

14、波助澜的作用。,国际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又称对外直接投资或外国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指 “在投资人以外的国家(经济区域)所经营的企业中拥有持续利益的一种投资,其目的在于对该企业的经营管理拥有有效的发言权”。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解释,这里的“发言权”实际上是指管理控制权,这种控制权是直接投资区别于间接投资的根本所在(间接投资是指证券投资和国际借贷)。,全球FDI的发展状况,20世纪80年代初,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流量每年为500亿-600亿美元,到90年代初期

15、达到2000亿美元,1999年增加至8000亿美元,2000年总流量飙升到1.4万亿美元。外资流量的增长率超过了任何其他世界经济主要综合指数。 2001年,全球直接投资流量发生逆转,流入流量7350亿美元,流出流量6210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51和55。这是FDI流入量自1991年以来,FDI流出量自1992年以来的第一次下降,也是30年来最大的一次下降。 发展中国家吸引FDI虽不到全球的1/3,但分布一直高度集中。2001年,发展中国家5个最大东道国(地区)接受的FDI占流入发展中国家FDI总量的62,10个最大东道国(地区)占到3/4(联合国贸发会议,2002,中译本)。近年来,流入发展

16、中国家的FDI集中度一直都在上升。,中国吸引跨国公司FDI的状况,据统计,1993-2001年年均流入中国的FDI为403.1亿美元。在此期间,世界上许多国家吸引FDI出现大幅波动。2001年,在全球FDI流量下降51的情况下,中国吸收的FDI仍然保持比较高的增长速度,吸收外资4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约占全球投资流量的6.4。 从外资流入的存量看,1993至2001年底,中国累计吸收外资达3531亿美元,世界排名第四;位于中国之前的是美国、比利时/卢森堡和英国。 2003年中国吸引FDI首次超过美国,达535亿美元,位列世界第一。 2004年前10个月,中国的吸引海外FDI已达538亿美元,同比上升了23.5%,超过了2003年全年的水平。,中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的状况,截止1998年底、我国海外直接投资总额约63.3亿美元,同我国引进外资额的比例仅为1:28,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1:0.71水平、也与发展中国家平均1:7.70比例相去甚远。 据资料显示,我国海外直接投资企业亏损及持平者约占23,盈利者仅占13。,国际直接投资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