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课件附练习赏析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786862 上传时间:2017-09-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送别诗课件附练习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送别诗课件附练习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送别诗课件附练习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送别诗课件附练习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送别诗课件附练习赏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送别诗课件附练习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别诗课件附练习赏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新亭渚别范零陵云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云去苍梧野,水还江汉流。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广平听方籍,茂陵将见求。心事俱己矣,江上徒离忧。1作品注释这是一首送别的诗。范云当时去做零陵郡的内史,可能是被贬出去的,所以作者在这诗中写出两人临别之际无限忧愁。本来范云希望能够受到国家的重用,谢朓自己也希望能够施展才能,但范云因谪而远去零陵,自己也因病而呆在家里,两人的心事都不能实现,因此,江上送别,十分调怅。新亭:在今南京市南。零陵郡治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北。洞庭张乐:传说古时黄帝曾在洞庭演奏咸池之乐。潇湘帝子:传说帝尧的二女娥皇女英曾随舜前往南方,没有赶上而死于湘水。这两句是说,洞庭是古代帝王奏乐的地方

2、,潇湘是娥皇女英曾游的地方,而范云赴零陵正要经过这里。苍梧:山名,即九疑山。传说舜南行死于苍梧之野。这两句是说,行云正在远去,江水却在归来。比喻作者与范云一去零陵,一在建业。停骖:即停车。骖(cn 参):古代四马驾车,两旁的马叫骖。夷犹:犹豫不前。这两句是说,自己送范云,车子停在江边,怅望不返;而范云也停船江上,不忍离别。广平:指广平太守郑袤(mo 冒) ,晋朝人,曾做广平太守,有政绩,为百姓所爱。听方藉:声望将高起来。藉,甚、盛。茂陵:指司马相如。相传司马相如作子虚赋 ,汉武帝读了,大为赞赏,经杨得意推荐,遂被召见。这两句是说范云本想能像郑袤那样有声望,自己也想象司马相如那样被赞赏。心事:指

3、上面所说的两人的愿望。离:同“罹” 。遭受。这两句是说两人的这种心愿都没有实现,因此,江上分手之际,只有忧愁而已。2作品鉴赏新亭是东吴时建筑的旧亭,在建康(今南京)郊外。水边陆地为渚;诗中又有“江上”云云,可知新亭是江边上的一座亭子。诗人在这里送别他的好友范云。与范云都是竟陵王萧子良的“竟陵八友”之一,他们友情深笃,过从甚密。好友离别,已属难堪,而这次分别又非同一般。这从诗的题目可窥探到些微消息。零陵郡治在今湖南零陵县北,范云此次是去赴任零陵内史,所以谢朓称他为“范零陵云” 。荆楚古来被视为蛮夷之乡,京官外任荒远之地,很有点贬谪的意味。当时,范云写了一首之零陵郡次新亭诗,末有“沧流未可源,高颿

4、(同帆)去何已”之语,虽颇含蓄委婉,但很有不胜惆怅之情。那么,作为谢朓,好友远谪而去,他的心情当然也是很不平静的。诗一开头,就将诗笔放纵出去,从范云将去之地湖南着笔,从彼地的往古之时写起:“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 ”洞庭,山名,又称君山,在洞庭湖中。张乐,2犹言作乐。潇湘,水名,湘水至零陵县西与潇水合流,故名潇湘。这里,诗人写了两个古老、美丽而又动人的故事。相传古时黄帝曾在洞庭奏咸池之乐;帝尧的二女娥皇、女英曾追随舜前往南方,没有赶上而死于湘水。诗人以此来代指友人将要去的地方,用心良苦。本来,蛮夷之地,瘴烟湿热,无乐可言;但,如果照实写来,对将要前往赴任的朋友来说,该是非常大的刺激。所以,诗

5、人灵心一动,从这两个古老的传说写起,巧妙地引出友人将要去的地方,既回避了触目惊心的刺激,又兼顾到了诗本身结构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可谓精巧至极。 “云去苍梧野,水还江汉流。 ”苍梧即九嶷山,传说舜南行就是死于苍梧之野。第三、四句,仍承上那个古老的传说写下来,但笔势已开始收束。悠悠白云,飘然远去,轻烟弥漫于苍梧之野;而滔滔江水,滚滚而来,波涛汹涌汇集于建康城边。通过云水往还的景色描写,诗人将诗笔悄悄地收拢回来,从彼时彼地逐渐聚束到此时此地。他的那颗忧愁之心,先到苍梧之野萦回了一圈以后,现在,宛如乘着思绪的木兰之舟,沿着滔滔江水,徘徊到新亭江边。离别就在此地、就在此时。诗人仿佛猛然从浮想联翩中清醒过来

6、,停车驻马,目送已泛舟江中的友人。骖,古代的三驾马车,停骖即停车。辍棹,停止划桨。夷犹,即犹豫。五六两句一写友人,一写自己,用了一个大的镜头:一个岸边立马,怅然若失;一个江中辍棹,犹豫不舍。形象含蓄地表达出了深沉的依依惜别之情。这种离别,交织着复杂的感情。失意,怀才不遇,便是其中的一个主要成份。最后四句,明白地道出了这一心迹。广平,指晋人郑袤。郑袤曾为广平太守,有政缋,为百姓所爱。籍,盛、隆的意思;“听方籍”意即声望将高盛起来。诗人用郑袤的典故,是勉励范云,希望他到任零陵后,能像郑袤那样,政有显绩,声望日隆。而“茂陵”句则是自喻。汉代大辞赋家司马相如晚年谢病,居住茂陵,汉武帝曾遣人求其文章。诗

7、人以司马相如自比,希望自己也能像他那样,受到赏识。这与其说是写理想、抒怀抱,不如说是强打精神,互慰衷肠。因为,现实毕竟是冷酷无情的。好友远往他乡异地,自己寂寞都城,这才是现实,不可能海阔天高,奢谈理想、抱负。所以,透过表象,读者不难体会到一种无可奈何的意绪,滋滋漫溢出来,以至最后化作了无可奈何的感叹:“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离,同罹,遭受。远大的抱负,宏伟的理想,都已随着滚滚波涛,飘然而逝了,而今只有江上离别,只有无穷无尽的忧愁而已。离别的痛苦,加上失意的寥落,在诗人的心头上蒙上了一层巨大的失落之感,忧愁、苦闷、沉寂、怅惘,多重意绪深深地纠缠着诗人,使他始终怅然独立新亭,望着滔滔江水,任凭它

8、带走诚挚的友情,搅扰五味俱全的情怀,荡涤无限渺茫、无限悠远的“心事” 。这首诗的艺术结构很奇特。一般说来,送别诗都是从此地遥想彼地,从现时憧憬将来;而谢朓此诗,率皆反其道而行之。他在时空的安排上设置了一个超乎寻常的大逆转:时间,从往古的黄帝奏乐、二妃南行写起先将时间倒退回去,然后再慢慢收束回来,一直写到与友人送别之现时;地域,从范云将在之地洞庭潇湘(实指零陵)写起先将地域推宕开去,然后再悄悄拉拢过来,由江汉之水,顺流直下,一直写到离别之此地。在此基础之上,再由物境而入心境,将诗笔深入到3心灵深处,抒发怀友之思和惜别之情,描绘失意之志和失落之感。这样一条由远及近、由景入情的线索,蜿蜒络绎于诗的始

9、终,表现出诗人构思上的精巧和诗篇结构上的戛戛独造。很有意思的是,韩愈有一首送别诗送湖南李正字归 ,其艺术结构竟也与此诗基本一致:送别地点是在河南,友人将往之地也是在湖南。韩愈着笔也是从彼时彼地开始,用了十句的篇幅描绘彼此的山川风景和风土人情,最后二句才写到送别之地的此情此景。韩愈是不是取法于谢朓,没有更多的证据,似乎不能断言。然而,同是送别诗,同是送友人往湖南,结构方法竟又相同,这一些,当不会是偶然的吧。3作者简介谢朓(464499) ,南朝齐诗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亦称小谢,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 。出身世家大族,初任豫章王太尉行参军,后在随王萧子隆、竟陵王萧子良幕下任功曹

10、、文学等职,颇得赏识,为“竟陵八友”之一。公元 495 年出任宣城太守,故有谢宣城之称。现存诗二百多首,其中山水诗的成就很高,观察细微,描写逼真,风格清俊秀丽,一扫玄言余习。写景抒情清新自然,意境新颖,富有情致,且佳句颇多。明人辑有谢宣城集 ,今人郝立权有谢宣城诗注 。送沈子福之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1作品翻译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

11、去吧?创作背景王维大约在公元 740、741 年(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知南选,至襄阳(今属湖北) 。他集子里现存汉江临眺 、 晓行巴峡等诗,可见他在江汉的行踪不止襄阳一处。沈子福,不详。长江从九江以下往东北方向流。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看诗题和头两句的意思,这诗当是作者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作。1作品鉴赏王维的送别诗,几乎首首都有新意。这一首艺术构思新巧缜密,想象大胆丰富,比喻自然贴切,感情深切浓郁。首二句点出送别的时间、地点。杨柳渡头是实写春景、既为下面的别后相思伏笔,又渲染送行的环境气氛。在杨柳依依的渡口,在春光烂漫的时候,与朋友4分手,心情尤为抑郁。这是以美景反衬离情。

12、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杨柳”的意象又暗示离别。 “行客稀” ,表现别后渡头岑寂之景。行客越来越稀少了,只有诗人仍立在渡口,依依不舍地目送着友人远去。这又是采用了反衬手法。 “罟师荡桨”句再添一笔:连渔人也都摇着船桨,向着近水的曲岸边荡去准备归家了。诗人却忘了归家,他的身心都被离去的友人带走了。今人刘拜山云:“行客、罟师本属局外,却被牵入局中,借彼之漠不关心,形己之深情独往。烘染无痕,妙不着力。 ”(千首唐人绝句 。后两句,描写友人已乘船远去,诗人眺望大江两岸,桃红柳绿,碧草如毡,春光怡人,此时,他突发奇想,感到心中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如同眼前无处不在、无边无际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追随友

13、人归去。这两句诗,巧妙地同时运用比喻、象征、拟人、幻想等多种手法,将春色写得有情有意。而春色的浓郁、无所不在,使人真切地感受到诗人惜别之情的深厚浩茫、缠绵悱恻、超越时空。相思之情是抽象无形的,诗人以春色来比喻,它也就变得生动具体,使人可见可触可感了。江南江北一片春色伴送友人归去的意象,新鲜独创,创造出一个深邃阔远的意境。明人钟惺唐诗归评说:“相送之情,随春色所至,何其浓至!末两语情中生景,幻甚。 ”可谓深得其妙。钟惺所指出的这种以情中所生出之幻象、幻境抒写离别的手法,李白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及北宋诗人郑文宝的诗句“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14、” (柳枝词 ) ,都明显地受到王维这首诗的启发。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水是眼(yn)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书法作品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注释卜算子:词牌名。鲍浩然:诗人的朋友。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欲:想要5行人:指作者(王观)的朋友(鲍浩然)眉眼盈盈处: 山水交汇的地方。作品鉴赏这是一首送别词,词中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巧妙别致的比喻,风趣俏皮的语言,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词的上片着重写人。起首两句,运用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送别诗所见自然山水化成为有情

15、之物。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攒的眉峰了。正因为友人鲍浩然在归途中怀着深厚的怀人感情,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三、四两句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处,是“眉眼盈盈处” 。 “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因此“眉眼盈盈处” ,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两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春语意双关。这是一首送别词。 起拍“水是” 、 “山是”两句,含意丰富,启人遐想。词人把明澈

16、的水流比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漂亮可爱。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词人通过这一设想来写出了鲍浩然“之浙东”的心切。与此相应,上片结句“眉眼盈盈处”也可以有两层理解:一是鲍浩然是去山水透丽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一是他是去与“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会。送 魏 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作品译文在橘柚清香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江风引来江雨感到了夜凉后送友人上船。好像看到了友人远远的在潇湘的月照下难以成眠,愁绪里听到两岸猿啼声而感到夜长难眠。作品鉴赏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送别魏二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 。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