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中的典型表现手法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786854 上传时间:2017-09-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送别诗中的典型表现手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送别诗中的典型表现手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送别诗中的典型表现手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送别诗中的典型表现手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送别诗中的典型表现手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别诗中的典型表现手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好友分别,离情别绪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所以,在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高适的别董大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而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再如李白的赠汪伦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厚,深及千尺,借助潭水直抒胸臆,则更是把浓重的离愁别绪直吐出来而不假任何掩饰。当然,直抒胸臆是一种坦诚,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的体现,但是,深挚的情感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不愿去仰声长呼,而是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间接抒情这一法宝。2、借物抒情如杜牧坦率真挚、留恋缠绵的七绝赠别二首 (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

2、觉樽前笑不成。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注释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赴长安时,与妓女的赠别之作,原共两首,此为第二首。这两句说,本来多情的人,由于离别,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倒像彼此无情;在饯别的酒宴上,强颜为笑也难以做到。樽:酒杯,此指酒宴。这两句说,蜡烛好象懂得别人的心事,也流露出依依惜别之情;为离人流着痛苦的眼泪直至天亮。简析这首诗主要写离别时的惆怅情怀。前两句抒情。作者从侧面落笔,通过“却似” 、 “唯觉” 等语,以无情衬托有情,把一对情人在离别时难分难舍的细微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后两句赋物。作者以物设喻,使无知之物人格化,由烛之垂泪拟人之悲痛,把离别悲伤的感情写得含蓄幽深,余味无穷

3、。赏析诗三、四两句描写别情,作者没有正面表现,而是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会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常带着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都带上了感伤的色彩。在诗人的眼里,蜡烛的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蜡烛拟人化了。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了。结句的“到天明 ”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再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注释移家:搬家。浑:全。频啼:

4、连续鸣叫。 译文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全诗是说,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诗中的一切,

5、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这是因为戎昱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柳条、藤蔓、黄莺也象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他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故能忧乐与共,灵犀相通,发而为诗,才能出语如此天真,诗趣这般盎然。这首诗的用字,非常讲究情味。用“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不啻是天造地设。这种拟人化的写法为后人广泛采用。宋人周邦彦“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王实甫西厢记 “柳丝长,玉骢难系”、 “柳丝长,咫尺情牵惹”等以柳条写离情,都是与这句诗的写法一脉相承的。 “啼”

6、字既指黄莺的啼叫,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辞别时离人伤心的啼哭。一个“啼” 字,兼言情景两面,而且体物传神,似有无穷笔力,正是斫轮老手的高妙之处。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用“系 ”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3、借景抒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 的确,景物在诗人的眼中是会变的,它会因诗人的情绪的不同而

7、不同。所以,在送别诗中,诗人们在送别时的眼前的景物也都往往附上了浓重的情感的色彩。这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这一点在送别诗中也有深刻的体现,是送别诗一个相当显著的特点。4、借乐景衬哀情。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赏析首句写离人乘舟而去,点明送别。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

8、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5、比喻,以喻显情如刘过的柳梢青 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注释泛菊杯深:指两人共饮菊花酒。泛,漂浮。深,把酒斟满。 梅:梅花。 角:号角,这里指笛声。远:

9、指笛声悠远。浮萍:浮萍科植物,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浮在水面,下面生须根。可入药。吹梅:吹奏梅花落 。卢梅坡,南宋诗人,刘过在京城杭州交结的朋友,这首词是刘过为他送别时写的。它描写了送别时的,尤其是送别后刘过对友人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写得情真意切,饶有余味。赏析 上片写离别之苦。前三句写聚,写饯别时对旧日交游的回忆。写聚,作者从两人的交往中选取了两件具有典型意义的活动加以叙写。陶潜在饮酒诗中说:“秋菊有佳色,裘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泛菊杯深” 化用陶诗,写在重阳佳节,他们共饮菊花酒,其乐陶陶的情景。深,言酌酒之满。一个“深”字,把他们畅怀酣饮的情形描写出来了。汉乐府横吹曲有梅花

10、落曲,是唐宋文人很喜欢听的笛曲。李清照永遇乐词中有“染柳烟浓,吹梅笛怨” 之句。 “吹梅角远”化用李词,写在春天的时候他们携手踏青,欣赏那冰肌玉骨的梅花,聆听那余韵悠长的笛声。远,写笛声悠长。一个“远” 字,展现了他们胜日寻芳的愉快心情。这两句词,不仅形象地再现了他们欢会的场面,还巧妙地暗示了他们欢会时间的短暂,不过是从秋到春,为下文“匆匆”二字埋下了伏线。如果说“泛菊” 二句暗示了他们欢会的时间,那么, “同在京城”则明确地交代了他们聚会的地点。短短十二个字,就把他们聚会的节令、地点和情景交代清楚了,构思缜密,惜墨如金。后三句写“散” ,写饯行时惜别心情。 “聚散匆匆”是关键句,是这首词的题

11、眼,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聚”字结上, “散”字启下, “匆匆”二字,表示他们不论是对“ 聚”还是“ 散”,都感到时间短暂,一种友情难以畅叙的遗憾袭上心头。 “云边”二句具体写“散” 。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他们此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这两句词情景交融,景中见情,情中生景,哀婉动人。比之柳永雨霖铃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虽境界有所不及,但更令读者伤心动情。 下片写别后之思。换头三句先用设问句式加以提顿,直抒胸臆,铿锵有力,说明卢梅坡走后,不能不使人“伤情” ,然后用“ 魂飞梦惊”四字,说明他是如何“伤情”。 “魂飞”,写他

12、因友人离去而失魂丧魄,六神无主;“梦惊”,写他为不能再见到友人而辗转反侧,无法安睡。前边用“几度” 二句加以总括,就把作者“ 良宵谁与共,赖有窗间梦。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秦观菩萨蛮 ) ,希望梦见友人但又怕醒来只是一梦的复杂感情描写出来了,语句间情深意切。写到这里,作者感到还没把他的相思之情写足,于是又用“后夜相思” 三句翻入一层,写他想象中追随友人旅程远去的情形。这三句词,化用苏味道“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上来”(正月十五夜 )和贺铸“明月多情随舵尾”(惜双双 )句意,说明在离别之后,他的心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卢梅坡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这样的写法,层层深入,步步紧逼,生生把作者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和刻骨相思“逼” 将出来,深化了主题,扩大了词境,增强了艺术感染力。6、想象想象,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象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如王昌龄的送魏二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 ,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