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新版人教版)2.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67866078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新版人教版)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新版人教版)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新版人教版)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新版人教版)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新版人教版)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新版人教版)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新版人教版)2.doc(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新版人教版)2第三单元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目标.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3.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重点和难点.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

2、流等多种能力。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教学过程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藻类植物生活环境2形态特征3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将课前采集的实物课上观察(根据地区差异有选择的采集海水或淡水中的藻类植物),也可观察装片以及衣藻的模型。合作探究,提出问题、思考交流、达成共识。探讨课本79页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创设问题的情景。鼓励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进行适当的点拨、巡视、指导,参与小组讨论,学生总结、教师适当予以补充。苔藓植物.生活环境2.形态特征3.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观察实物或标本(有条件的地方可采集葫芦藓、墙藓、地钱等实物),实验探究。参与小组讨论、并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点拨

3、、巡视、指导,共同总结藻类植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蕨类植物.生活环境2.形态结构3.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观察标本、挂图或书上的彩图或投影片。小组讨论蕨类植物的特点及作用,并表述、交流。小组将讨论结果归纳,并在全班交流。关知识。指导观察,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分析比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得出结论。及时予以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知识回顾较比、讨论、综合、归纳。引导学生对三种植物类群进行比较,进一步理解它们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的适应关系,它们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可采用列表等其他方式归纳总结。第二节种子植物教学目标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

4、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3.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4.参与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体验与人交流和合作。重点和难点.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实验总结法教学过程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教师活动一、观察种子菜豆种子的结构;玉米种子的结构;菜豆、玉米种子结构的异同。对照老师出示的菜豆种子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构剪贴图(自制)看书,同学间讨论交流知道两种种子结构。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纠1正、补充、完善菜豆种子、玉米种子的结构,出示菜豆种子、玉米种子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表格。二、产生种子的主要意义观察课前收集的种子、果实,感受

5、种子植物能够产生种子。然后在看书自学的基础上就讨论提纲,实验小组讨论、比较得出结论。参与讨论、出示、指导、点拨。出示讨论提纲如下:.孢子和种子哪一个生命力更强?为什么?2.种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三、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二者异同将苹果、桃等果实切开,观察其种子的着生位置。再观察松的种子在球果中的位置,在老师启发下思考讨论得出答案。巡视、指导、展示挂图、出示2识别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观察书上的图以及老师补充的图片,认识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组织好学生,指导学生观察识别。3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在看书自学基础上,与实际相联系,结合常见的被子植物,如梨、杏、蒲公英、苍耳、

6、柳、榆等,小组讨论,得出答案。启发、点拨出示出示讨论提纲:.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和种子成熟后,果皮各起什么作用?2.种子的传播与环境相适应,如借动物、风力、水力传播等,请联系实际举例说明。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新授课第一节种子的萌发教学目标:.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3.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井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4.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5.通过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活动,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重点难点:.种子萌发环

7、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2.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教学方法:实验法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问题的提出描述课前培养的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4人小组合作,结合生活经验,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引导学生进行描述,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并确定问题。2.作出假设4人小组合作,阅读并参照课本上提供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组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并思考如何检验假设。指导看书,鼓励学生作出假设,设疑: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对多种

8、假设进行分析、排除某些因素(如肥料等。)3.制定计划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在小组内讨论并修订计划。明确操作步骤,做好实验分工,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操作人,观察记录员。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进一步修订、完善实验探究计划。推测实验结果。巡视指导导,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设计出简便易行的方案。4.实验探究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课下实验探究,定时观察,认真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提出注意事项,督促、检查,随时抽查,适时给予评价,5得出结论:环境条件:逅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各小组代表描述种子萌发实验的现象和结果。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并进行描述。6表达和交流:

9、交流探究的过程,分析结果。各小组交流探究的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反思,撰写探究的报告。对有创意的给予肯定,不成功的帮助分析原因,鼓励重做。7本探究实验成功的关键进一步领会“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意义,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设置对照组实验条件的重要性。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探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根据课本的要求,自主性学习抽样检测的方法,课上实验操作,课下观察记录。指导看书,强调正确取样的方法,分发实验装置。2.探究的结果:交流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步骤、现象及计算出种子的发芽率。强调发芽率的计算方法。3.种子萌发自身条件的分析:完整的、活的胚储藏丰富的营养,渡过休眠

10、期结合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及种子的结构,联系生活实际,组间交流,分析出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指导学生温故而知新,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推理得出科学的结论。三、种子的萌发过程:胚根根胚轴一连接根和茎的那段胚芽茎和叶结合实验观察,自学看书,小组之间交流,描述萌发的过程,互相补充。展示,提出观察的提纲,引导学生进行环环相扣的观察和探究。第二节植株的生长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2.初步学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3.运用调查、访谈等的方法与他人交流,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4.通过植株生长过程的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5.通过学生亲手培育根尖和制作

11、根尖的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重点和难点.测量数据的方法、数据的分析和处理。2.根尖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3.通过合理施肥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的教育。教学方法:探究法教学过程引言:你播下的种子都萌发成幼苗了吗?一株小小的幼苗是怎样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的呢?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了问题的情景,导入了新课。第一部分: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首先由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描述此实验设计的方案、实验的过程并把探究的结果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取一只试管,把吸水纸围在试管的内壁上,取几粒菜豆种子,放在吸水纸与试管壁之间,管内注入清水,使吸水纸的一部分及种于的一部分浸在水中,放在温暖的地方,等幼苗长到一

12、定长度时,选择其中的两株幼根长的比较直的幼苗,切去其中一株的根尖,几天后发现,被切去根尖的幼根不向前生长,另一株幼根却伸得很长。取一支试管,把几粒菜豆种子放在湿润的吸水纸与试管壁之间,置于温暖处,等幼根长到一定长度时,选择长的比较直的两株幼苗,用毛笔分别在根上画上4条等距离的横线,几天后,会观察到横线的距离不相等了,而且越靠近根尖的地方,横线的距离越大。此时生物课外小组的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教师引导全班的其他同学对其中一些不清楚的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展开讨论,并得出结论:根是靠根尖向前生长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探究的结果进行及时的鼓励和评价,对有特色的创意,给予肯定,以

1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二部分:探究幼根生长最快的部位各小组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各组探究活动的过程、现象和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探究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各小组探究的数据不完全一致,需要共同分析原因、集思广益、展开讨论:(1)各小组的测量数据出现差异时,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2)如果探究活动只有你一个人做,只用一株幼苗够不够?为什么?最后师生达成共识:根伸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产生误差的原因可能是:幼根的生长情况不一样;线画的不够准确;记录的时间间隔不一样;培养的条件不同等;应当计算几组数据的平均值作为实验的结果。如果只用一株幼苗作实验,偶然因素大多,易产生较大的误差

14、。在此基础上,各组之间进行评议。评议内容包括:设计是否合理、装置是否简便易行、步骤是否严谨、记录是否详实、结果的分析是否科学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给予每个小组以充分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不论实验成功与否,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科学创意都应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谈出设计思路。对于不成功的小组,教师帮其分析原因,鼓励其课后重新探究,并结合自己了解的情况,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对实验中工作态度严谨认真,相互协作良好的小组予以表扬,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相互协作的科学精神对于实验成功的重要性。第三部分:观察根尖的结构学生先通过培养皿的玻璃,观察餐巾纸下面白色的根、毛茸茸的根毛以及根尖顶端黄色发亮

15、的根冠。再指导学生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具体方法是:取长5cm左右的根尖,置于载玻片上,从根尖的中央纵切成之部分,将剖面向上,分别放在载玻片上,并加入一滴碘液,然后将另一片载玻片放在上面,这时教师先做示范,然后指导学生用拇指轻轻按压,使半个根尖变扁,然后轻轻将上面的载玻片拿去,加上水,盖上盖玻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根尖4部分的细胞特点是各不相同的,并能清楚地看到各部分之间是逐步变化的。由于临时装片材料厚,对单个细胞的结构特点看不大清楚,再利用根尖的永久装片进行交替的观察,使学生较快地、准确地观察到根尖各部分的细胞结构(根冠细胞较大,排列疏松;分生区的细胞较小,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分生区以上的细胞逐渐伸长;再向上逐步过渡到有根毛的成熟区)。根的生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较难以想像和理解,教师可提出探究的问题,进一步通过让学生观察cAI演示根尖各部分细胞的动态变化:分生区细胞不断分裂,一部分新细胞补充到因摩擦而受损的根冠,另一部分细胞迅速伸长,液泡渐大,细胞质和细胞核逐渐被挤到细胞的边缘。停止伸长的成熟区,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