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16课《中外交往与冲突》教案.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67864582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下16课《中外交往与冲突》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七下16课《中外交往与冲突》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七下16课《中外交往与冲突》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七下16课《中外交往与冲突》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七下16课《中外交往与冲突》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下16课《中外交往与冲突》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下16课《中外交往与冲突》教案.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下16课中外交往与冲突教案.h1FoNT-wEIGHT:bold;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22pt;mARGIN:17pt0cm16.5pt;LINE-HEIGHT:240%;TEXT-ALIGN:justify.h2FoNT-wEIGHT:bold;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6pt;mARGIN:13pt0cm;LINE-HEIGHT:173%;TEXT-ALIGN:justify.h3FoNT-wEIGHT:bold;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

2、T-SIZE:16pt;mARGIN:13pt0cm;LINE-HEIGHT:173%;TEXT-ALIGN:justifyDIV.unionFoNT-SIZE:14px;LINE-HEIGHT:18pxDIV.unionTDFoNT-SIZE:14px;LINE-HEIGHT:18px.h1FoNT-wEIGHT:bold;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22pt;mARGIN:17pt0cm16.5pt;LINE-HEIGHT:240%;TEXT-ALIGN:justify.h2FoNT-wEIGHT:bold;TEXT-jUSTIFy:int

3、er-ideograph;FoNT-SIZE:16pt;mARGIN:13pt0cm;LINE-HEIGHT:173%;TEXT-ALIGN:justify.h3FoNT-wEIGHT:bold;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6pt;mARGIN:13pt0cm;LINE-HEIGHT:173%;TEXT-ALIGN:justify.unionFoNT-SIZE:14px;LINE-HEIGHT:18px.unionTDFoNT-SIZE:14px;LINE-HEIGHT:18px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

4、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2)通过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戚继光抗倭图等图表,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分组活动,培养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完成本课的学习。通过分析图表,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对于疑难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

5、生主动参与和与他人协作学习的能力。(2)开展一次探究活动“探寻郑和的足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难点解决方法:试图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并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形成准确的时空

6、概念。教师准备1、课前从网络上搜集有关资料和图片,精心设计历史问题,制作多媒体教学。2、预设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3、准备教棒。学生准备1、搜集资料史学界有关郑和下西洋目的有几种说法。国内外对郑和下西洋意义、影响的评价。2、了解中亚、东南亚、西亚、北非等地区的基本地理知识。3、认真预习第16课。课型与课时安排新授课、一课时教学设计导入从上节课开始我们进入了明朝历史的学习,了解了“明朝的建立”及“君主集权的加强”。那么在这一时期中外关系怎样呢?(出示第16课标题)我们说既有友好交往又有激烈的冲突。下面我们共同来学习第16课,作一番详细的了解。新课首先我来考考同学们是否关心时事。我这

7、里有同一艘帆船的一组图片,仔细观察,认识这艘单桅帆船吗?它的名字叫什么?(提醒注意船帆)学生积极思考:凤凰号老师介绍:凤凰号帆船,隶属于香港凤凰卫视。在XX年8月8日,凤凰号从江苏太仓的刘家港出发,探访亚非多国。同学们知道它这次航行的目的何在?学生: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出示相关内容)的确这次航行被称为“跨越四海的访问”,就是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探寻郑和的足迹。中外交往郑和下西洋请同学们阅读书本P9394的正文和小字部分,对郑和作大致了解,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明成祖为什么会将远航的重任交给郑和?回答要点:1、个人素质,吃苦耐劳的精神,英勇无畏的气概;2、家庭的影响,有丰富的航海知识

8、经验;3、人生经历,对朱棣忠诚;4、宗教信仰,原信伊斯兰教,后改信佛教,有利于与亚非的伊斯兰教和佛教国家交往。过渡: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明成祖才会把下西洋的重任托付给郑和。那么郑和下西洋的具体情况怎样呢?下面我们通过一组活动详细了解。小组活动:“探寻郑和的足迹”(结合动态教学)活动前明确,明代的西洋是指什么地方?指导学生阅读书P93注解回答:文莱是东南亚一个小岛,却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点。我国古代将文莱以西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称为西洋,以东称为东洋。(出示,明确文莱具体地理位置)1、将书本“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补充完整。红笔:标出亚洲、非洲蓝笔:标出印度、伊朗、阿拉伯半岛铅笔:标出印度洋、波斯湾、

9、孟加拉湾、阿拉伯海、红海(出示校对)2、结合郑和下西洋路线,阅读书本P9596正文和小字部分。并在路线图中圈出郑和船队途经的重要地区、城市。阅读完毕后填写郑和下西洋情况表。3、请一位同学演示,带领同学们一同探寻郑和的足迹。(讲述过程中注意:时间、出发地、途经今天哪些重要地区、国家、城市?穿越哪些重要海峡、港湾?最远到达哪里?)4、郑和船队在各国受到怎样的接待?(出示1985年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纪念邮票)请同学仔细观察24邮票,描述场景,猜想所到地区。票2:东南亚郑和同国王乘坐大象接受当地居民载歌载舞的欢迎票3:阿拉伯进行商品交易猜想交换什么物品?票4:非洲受到当地黑人的热烈欢迎赠送长颈鹿郑和

10、所到之处,大都受到当地居民热烈的欢迎,与此同时许多国家的使臣甚至国王搭乘他们的船只来中国访问。(出示苏禄国王墓)苏禄王国在今菲律宾苏禄群岛。1417年国王率300多人访问中国。在访问结束归国途中,病逝于山东德州。与此同时郑和下西还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南洋的开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显示华侨主要聚居地区示意图)分组讨论:1、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郑和下西洋取得巨大成功,那么我们思考一下他们的航行能取得成功的因素除了前面分析的郑和个人因素(人才条件)以外还有哪些因素呢?(物质、技术条件)回答要点:明初经济恢复与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的基础;造船技术不断提高,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步,航路的勘探等

11、。2、探寻郑和下西洋的动因。(结合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你支持、反对哪种观点,或自己有哪些新观点。答案不要求统一。)勇敢谈自己的想法,有新意。具体动因史学界说法不一,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都不否认“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这一最基本的目的。3、通过刚才我们对郑和下西洋经过的学习了解,你觉得为什么六百年后的今天,郑和仍值得我们纪念?(郑和下西洋对我们的影响与启示。)(结合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到达美洲对照表思考)回答要点:1、伟大壮举;2、与亚非各国经济交流,发展友好关系;3、开发南洋。过渡:郑和下西洋是我国明代与世界友好交往的典范。但是,这一时期不仅有中外间的友好交往,还有中国军民抵抗外来侵略的英雄事

12、迹。中外冲突戚继光抗倭我们南通在明代就出现过一位抵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家乡人民为了纪念他在今城南城山路上为他修建了祠堂,建造了挎刀骑马的塑像,知道他是谁吗?人们为什么纪念他?学生:曹顶,抵抗“倭寇”。那么当时把什么人叫作“倭寇”呢?是不是把所有日本人都叫作“倭寇”?学生阅读书本回答:元未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海防巩固,倭害不大。到了明朝中期,政治腐败、海防松驰,倭寇与当地奸商、海盗相勾结,烧杀抢掠,使当地百姓生命财产惨遭损害。地方政府无力还击。明朝政府派遣年轻将领戚继光前往浙东沿海抗倭。请一位同学结合戚继光抗倭形势图讲

13、述经过:结合书本P96“动脑筋”思考,为什么戚继光能取得抗倭的胜利?回答要点:1、个人因素,军事韬略,指挥才能,高尚品德;2、军队纪律严明,战斗英勇;3、军民配合,同仇敌忾;4、“人心向背”,反侵略正义战争,符合人民利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谈起“戚家军”我们就想起“岳家军”。谈起戚继光抗倭,我们想起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值得我们学习呢?(学生回答)岳飞、文天祥名垂千古,但都不被称为民族英雄。而戚继光却被称为“民族英雄”,为什么?那么什么人才是“民族英雄”?回答要点:满族、蒙古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属民族内部纷争。只有抗击中华民族以外的外国侵略者的英雄人物才被称为民族英雄。过

14、渡:刚才共同了解了明代我国东南沿海遭受外来入侵的史实,此时还有一处地方受到西方殖民者的骚扰。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首先我们来听首音乐。播放七子之歌(学生会唱的可一起唱)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和词作者吗?(七子之歌,闻一多著名学者、诗人)该诗写于1925年3月,是闻一多有感于近代西方列强占我国领土而作。共分七个部分,将七处地方喻为与母亲离散的孤儿对祖国的眷念。这首歌所表现的是我国哪一处地方被列强霸占?(澳门)澳门近代是被西方哪个国家强占的?(葡萄牙)早在16世纪,西欧国家相继开始殖民扩张。最早将魔爪伸到东方的就是葡萄牙。但是我们说这一时期“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思考:这里的“攫取”“居住权”是

15、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葡萄牙人夺取了澳门的居住权?或葡萄牙人把澳门占为己有?回答要点:葡萄牙人是通过贿赂、欺骗的方式,堂而皇之地住下来。他们用的是不正当的手段,所以叫“攫取”。这是澳门被葡萄牙长期居留的开始,但他们只拥有“居住权”,澳门的主权仍属中国。历经445个寒暑,1999年12月20日澳门终于回祖国。澳门离开祖国母亲的怀抱确实太久了。全课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总结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联系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对明朝对外关系的趋势加以分析。示意图: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补充明确:明朝前期是世界最发达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了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他们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后两者表现为冲突与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课后作业练一练:作业本第16课试一试:编制旅游行程表(我随郑和下西洋)课外拓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