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教案.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67851195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谏太宗十思疏》教案.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背景材料】一、作者简介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少孤贫,有大志,留意纵横之术。隋大业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迁秘书监、门下省侍中,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魏征在文化事业上也颇有贡献,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他在隋书文学传序中,对汉魏至隋的文风作了概括的评论,崇尚质朴纯正,反对浮靡轻巧,视梁陈以来的宫体、骈俪一类作品为“亡国之音”

2、,反映了他的文学观点。他的谏议政论文,颇传名篇。贞观十一年(637)上十思疏,告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在十方面行为不及初期谨慎,太宗书于屏风之上,这类,虽用偶句,但词旨剀切,气势雄骏,无典故堆砌之病,已表现出由骈入散的倾向。后来刘知几的论文、陆贽和欧阳修、苏轼等人的献纳、奏议之文,都受到他的影响。诗多颂功祀神之作。但五古述怀一篇,意气慷慨,语言劲健,在初唐诗歌中不失为格调较高的作品。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俱著录魏征集20卷,已佚。全唐文存其文3卷,30多篇。全唐诗存其诗1卷,30多首。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选自中国大百

3、科全书中国文学)二、补充注释求木之长者。长:另有一种解释,认为“长”应读chng,即“高大”之意,可能考虑到与“流之远”的“远”相对。但从文意推敲,仍理解为“生长”之意为好。“固其根本”,与树是否能存活生长有关;而有些树,即使“固其根本”,也是长不高大的。2戒奢以俭。以:另一种解释是把“以”看作介词;“戒奢以俭”意为“用节俭来戒掉奢侈”,也通。3诚能见可欲。“诚能”二字是贯穿整个“十思”的,即“如果真的能够做到”的意思。4三驱以为度。三驱:另有两种解释。其一认为“三驱”是狩猎时从三面驱赶,让开一面,以示好生之德;其二是认为“三驱”指为了三个目的而狩猎:一供祭祀,二享宾客,三充君之庖厨。比较优长

4、,还是以课本中的注释较符合文意。三、参考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古代)所有的君主,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因为处在深重忧

5、患之中,一定会竭尽诚心地来对待臣民。既已成功,则放纵自己的情感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见到自己喜欢的,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自己的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就要不忘谦虚来(加强)自我修养;害怕会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

6、;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害怕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一起任用,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天下就能治理好。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的职责呢?【教学目标】一、知识

7、教育目标字词及文言现象。2引导学生理清的思路。3学习本文运用的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二、能力训练目标培养学生“居安思危”,发现问题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目标敢于进逆耳之善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理论结构。(二)难点:援引内容的理解;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的把握。(三)解决办法:讲读结合;结合史实和现实,讲清道理。学生活动设计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2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3探讨“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4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要

8、点疏通字词;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论证结构。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同学们一定特别熟悉,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什么呢?(纳谏)。纵观贞观一朝,诤臣如云,而魏征秉性耿直,无所忌讳,堪称第一人。魏征跟随太宗十余年,先后陈谏二百多条,言辞切峻,颇中弊端。更为难得的是,他的有些言论疏奏并非一事一时而发,而是高瞻远瞩,充分展示出他的政治远见。这篇谏太宗十思疏作于贞观十一年,当时,所谓的“贞观之治”正处于颠峰期,天下大治,而魏征却提出要居安思危,实在是具有战略眼光的。二、明确目标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2理清的结构。三、整体感知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用铅笔画下有疑问的字词。2本文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心

9、论点是什么?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使学生掌握以下字词(1)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2)德义:德政与信义。(3)明哲:明智的圣人。(4)不胜:不堪。(5)景命:大命。(6)殷忧:大忧。道著:道行显著。(7)克:能够。(8)胡:北方民族;越:南方民族。比喻相距遥远。(9)董:督责。(10)苟免:苟且免罪。怀仁:怀念仁德。(11)奔车朽索:用腐烂的绳索驾驭飞奔的马车,比喻事情的危险。(12)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己调养。(13)盘游:游乐盘桓,此指打猎。(14)敬终:终了时仍不忘恭敬。(15)谬赏:错误的赏赐。(16)不言而化:不多言

10、语而百姓受其教化。2理清的结构全文三个自然段,自然地分为三段。(1)分析第一段。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师生共同完成。教师小结第一段旗帜鲜明地揭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开篇连用两个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说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说明“积其德义”的重要性。补充讲解史料:太宗称帝不久,召集魏征、封德彝等大臣讨论如何治国的大政方针。太宗说:“现在处在天下大乱之后,想要治理好国家实在不易。”魏征说:“不然。人民遭受了战乱之后,治国正容易见效。这比如给饥人吃饭,给渴人喝水,是不费力的事。”封

11、德彝说:“不对。三代之后,风气坏了,所以秦朝要用严刑峻法来治理。汉朝也不能恢复三代用道德、文教来治国。这不是不愿意恢复三代的德治,而是想恢复,但形势不许可。”魏征听丁,针锋相对地予以驳斥:“德治、法治,在人倡导,德治就得出德治的结果,法治就得出法治的结果。如果说秦汉时风气已坏,不能变好,那么现在的人早该变成魔鬼丁。”唐太宗赞成魏征的意见,注重德治,所以造成了唐初天下大治,边地蛮夷都来归服的局面。该事例说明魏征非常重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治国主张以及这个主张的正确性。“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要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

12、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十分强调地提出这一问题,是很有眼光的。(2)分析第二段第二段论述创业与守成的难易问题,提醒太宗要予以高度重视,创业与守成,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在这道上疏中尖锐地提出了“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殷忧必竭诚以待下”“竭诚则胡越为一体”,阐述了“善始者实繁”的原因,讲的是创业。“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物则骨肉为行

13、路”,则阐述了“克终者盖寡”的原因,讲的是守成。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创业难守业更难”,因为在胜利面前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而终于丢掉江山者大有人在。“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真是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反复玩味这段文字,一个封建时代的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臣义士的形象,呼之欲出。(3)分析前三段第三段提出“十思”,系统阐释“积其德义”的具体内容。(展开分析下一课时)总结、扩展补充影音材料,对比唐太宗和周厉王对待谏谤的不同态度。布置作业熟读课文;2总结的论证结构。附:板书设计谏大宗十思疏魏征一、提出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二、创业

14、与守成三、十思积其德义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要点阐释“十思”内涵及现实意义;2援引内容的理解;3设喻方法的分析及把握。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情况。字词及文言现象。2文意的把握。二、明确目标解读援引内容;阐释“十思”;学习设喻的论证方法。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请学生阐释对“十思”的理解。2教师归纳如下这“十思”是:为人君者,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戒自己;在将要大兴土木、营建宫室的时候,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得到安宁;考虑到居位的崇高而且危险,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以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襟怀广阔应像能容纳滔滔百川的浩瀚江海;外出游猎,要想到网开一面,不

15、要赶尽杀绝;担心懈怠情绪的滋长,就要想到做事情应善始善终;不愿自己耳目蔽塞就应想到虚心采纳下边的意见;畏惧邪恶奸佞之人干预朝政,就想到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对臣下的加恩,要想到不因个人的喜好而谬加奖赏;进行惩罚,要想到不因个人的恩怨而滥施刑法。3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4请学生回答对援引内容的理解。5教师总结“载舟覆舟”,暗引孔子家语:“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以水喻民,以舟喻君,申居安思危的鉴戒之意,紧扣起段。“谦冲而自牧”活用易经“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语。“江海下百川”,暗引老子语,作为比方。这两句,是两两相对的对偶句,都指出了培养自己谦虚德性的重要。6教师讲解设喻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是议论文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结合本文一例解释。开头三句,形成排比。一、二两句先设比喻,然后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