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地平线上》教案_1.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67848966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地平线上》教案_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西地平线上》教案_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西地平线上》教案_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西地平线上》教案_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西地平线上》教案_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地平线上》教案_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地平线上》教案_1.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地平线上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手法。方法与过程目标:体验文本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诉诸文字。情感与价值目标:体验和认同悲剧式美丽和英雄情感,体验三次日落反映的不同精神内涵。教学重、难点一、培养学生欣赏和表达自然之美的能力。二、品味和评价文本由自然之美的表述转向人文思想表现的语言艺术。三、分析文中引用典故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涵。教学方法:通过三维互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研习文本、探讨问题。教具准备:幻灯片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进程:导入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意思是说

2、天地之间的雄伟风景是很难说出来或诉诸文字的,其实不然。古有唐代大诗人王维以一句极简练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概括了雄伟的大漠落日风光,那么现在又有一位作家,他用他那极富古典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的笔调,再次为我们阐释了一下天地间的大美西地平线上的落日。2、作者介绍:高建群,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遥远的白房、雕像等19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白房子5部,散文集新千字散、东方金蔷薇、匈奴和匈奴以外、西地平线、胡马北风大漠传等8部。其中,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产生重要影响,被称为陕北史诗、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作

3、者新近出版的胡马北风大漠传,亦被认为是一部重要著作。批评家认为,高建群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3:字词辨正诳(kung)语垭(y)口勒勒(l)车攫(ju)来模(m)糊雾霭(ăi)泥淖(no)混沌(hndn)蓦(m)地魁梧(kuw)4: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先让学生划分段落,归纳段落大意:第一部分(第一段):总写落日印象;第二部分(第2-22段):分写三次落日;(1-5:第一次落日;6-16:第二次落日;17-22:第三次落日)第三部分(第23段):结束全篇,照应开头。(2)让学生找出首尾两段出现比较多的句子(即的文眼)“

4、世间有大美”“雄伟的风景”(3)完成表格,感受三次落日的不同特点。(先引用清代大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的一句话“文似看山不喜平”,说明三次落日是不同的。)次数地点景象特征手法作者感受或联想一定西高原颜色:春联的红,血红形状:勒勒车轮美丽、柔和、富有生命力(自然美)比喻、拟人、动静结合惊呆了二罗布淖尔荒原颜色:血红形状:一轮庄严、神圣、悲剧感(悲剧美)对比衬托、先抑后扬震撼了、掉下泪来罗曼•罗兰三阿勒泰草原颜色:热烈的红,炫目的红;形状:在云背后挥舞魔杖壮美、奇妙、神秘(历史美)侧面描写惊骇、卑微、平庸、感谢匈奴民族、成吉思汗5:问题探讨(先让学生谈一下自己认为哪一次落日写得好,并说明

5、理由:然后就具体问题教师提出疑惑,让学生讨论思考)(1)两次写到泰坦尼克号音乐,为什么之前作者只感到“梦幻般的死亡感觉”,之后“突然掉下泪来”,感到“死亡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明确:泰坦尼克号演绎的是一个荡气回肠的悲剧式的爱情故事,令人感伤又觉得非常悲壮。之前的落日,给作者苍白荒凉之感,一切都充满了死寂,加上荒凉寸草不生的罗布泊,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心情是低沉的,因而只感到“死亡的感觉”。而后来的落日突然变得血红,以至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红光,整个场景的基调是红色的,那是已干涸生命的复燃,是一种活力的体现,即将消失,仍不无庄严与尊严之感,让人肃然起敬。尤其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更显得重要,至

6、少给了作者精神上的鼓励。(2)罗曼•罗兰为什么对着太阳呼喊时热泪盈眶?课文作者为什么要提到罗曼•罗兰对约翰•克利斯多夫的塑造?(补充一下有关罗曼•罗兰与约翰•克利斯多夫的情况)补充:罗曼•罗兰1866年生于克拉姆西。就读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在欧洲优秀的思想文化熏陶下,逐渐形成了热爱人类、热爱自由的人道主义思想。1893年后,罗曼•罗兰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索尔帮学校任教,在音乐评论和文学创作两个方面都有突出成就。1912年完成其代表作品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斐声文坛,获1915年

7、度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坚持人道主义,反对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积极参加反法西斯、反侵略的进步群众运动。虽然他思想比较复杂,经历了漫长曲折的演变,但他始终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站在进步人类一边。巴黎光复后,他抱病参加纪念十月革命和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庆典。此后不久即与世长辞。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小说写了主人公追求音乐梦想的执着而伟大的一生。“约”这个形象正是罗曼•罗兰有一次看到太阳从海平面上喷薄而出时构思成功的,“约”有着和太阳一样的性格和精神,是一个太阳式的英雄人物。同时他又是个悲剧式的人物,历经重重磨难而不被人理解,“约”在弥留之际这样说:“我曾

8、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造。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歇吧。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而再生!”他身上既有日出的辉煌,又有日落的悲剧感。明确:因为焦躁不安半年一朝得到而激动,也为发现约翰•克利斯多夫与太阳的共同点而激动。约翰•克利斯多夫是一位英雄式的人物,音乐家,剧作家,名满欧洲,经历了多重灾难,有着太阳一样的性格和精神。(用“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形象说明)他产生于日出,却包含了落日的大悲情怀。作者用这个具有太阳精神的人来旁衬落日,也使得落日具有了英雄的感情。落日即将逝去,是为了再生!生生不息,是人间永恒不变的真理!(3)作者在写了第三次落日后,为什么要提及匈奴和成吉

9、思汗这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先补充讲一下匈奴外迁与成吉思汗西征的情况)补充材料: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蒙古族。生于1162年,卒于1227年。1206年,进位蒙古帝国大汗(皇帝),统一蒙古各部落。在位期间,多次发动侵略战争,征服地域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为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之一。明确:这些在西部土地上演绎的历史,因为日落一一再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了华夏民族在繁衍生息过程中经历的斗争。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具有同样的精神:不屈、执着地追求,坚信生是永恒的,哪怕都要逝去。这是一种英雄精神。作用:更凸现了落日的雄伟壮阔;增加了文化韵味和历史厚重感。(4)作者在观赏第三

10、次落日时,为什么会感到自己是多么卑微和平庸?明确:作者在观看日落时联想到了:匈奴铁骑早晨或黄昏时向西地平线绝尘而去;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横扫欧洲。这两者都给人一种雄壮、阔大的感觉。在这种独特的时空感受中,落日的背影显得分外壮美,历史的幻象和现实景象的辉映使作者感受到了一种渺小和平庸,落日所具有的丰厚的美学蕴涵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表现。6:总结三次落日三次落日描写:第一次:表现了壮烈奔放之美,是一种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动;第二次:是死亡前的精神写照,庄严,肃穆,神圣,是一种悲剧美;第三次:带有一种历史的沧桑之美、厚重之美。7:谈一谈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曾否像作者一样被自然深深地感动过呢?(生1、2、3)8:课文总结席勒说:“真正美的东西,一定是生存于自然,另一方面,它要体现理想。”作者对落日的描写中引进历史文化典故,不仅仅是增加了的历史文化韵味,更是对“大美”之本质面目的还原。美丽的事物永远都是存在的,缺少的只是一双善于发现美丽的眼睛。其实,我们可能每天都跟美丽擦肩而过。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用我们的眼睛和心灵去观察,体悟自然和生活赋予我们人类的种种美好。愿所有的人每天都能感受到身边的最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