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案.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67808006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57.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案.doc(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学习目标1、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概况。2、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3、引导学生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十幅浮雕中了解我国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史,进而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伟大意义。二、学习重点1、本文是说明文,写法上很有特色。它在按空间方位的顺序介绍事物的同时,又运用了时间顺序,使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2、大碑座上10幅浮雕的介绍,涉及的历史知识广,初一学生尚未系统学过,如何把握讲解分寸,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三、学法指导1、查阅相关资料,辅助解读课文。运用课本第一页插图“人民英雄纪念碑”作为直观教具。2、自主阅读课

2、文,勾画出表示时间和方位的词句,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3、积累知识,学做读书卡片。四、学习过程第一教时(一)预习:1认真读课文。朗读,默读。2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字音认读。字形辨识。词语补注。奠基礼浮雕镏金天堑挺拔敬仰践踏3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4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征是什么?5人民英雄纪念碑是1949年奠基的。请你查资料后和同学们讨论: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的含义是什么?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哪些英雄?5作者为了说明纪念碑的高度,除了用数量词列出数字“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外,还说“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加上这两句后,

3、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6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学习研讨。(二)教师导入。你们过去看到这幅画时曾想到些什么?为什么要树立这座碑?这座碑的造型怎样?结构如何?怎么建成的?意义何在?今天,让我们怀着对用鲜血和生命缔造新中国的烈士们的崇敬,随着周定舫活动的顺序,仔细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从中接受深刻的教育。(三)介绍作者周定舫,生于1931年11月13日,浙江省定海县人。1953年8月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配到新华社北京分社担任记者。现为北京新闻学会会员。(四)反馈交流给划线的字注音。镏金上溯重幔庑殿挑衅逾越天堑2.解题:标题下面有个副标题,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提示:的标题表明作者要歌颂的对

4、象,副标题标明所要介绍的建筑物。(参看单元支配表的要求:说明文的有关知识。)3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征是什么?明确:4人民英雄纪念碑是1949年奠基的。请你查资料后和同学们讨论: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的含义是什么?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哪些英雄?明确:5作者为了说明纪念碑的高度,除了用数量词列出数字“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外,还说“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加上这两句后,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明确:6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桌进行交流。(五)布置作业.背诵正面的主题以及背面的碑文。2.完成练习三,整理课文已经学过部

5、分的说明顺序3.找出并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特色,请找出几个例子来。第二教时一、检查作业:抽背碑文二、研习新课重点研讨第610自然段。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本部分的说明结构特点是什么?本部分采用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10幅浮雕的。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明确:提问:为什么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写起,却从东面写起呢?归纳: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是根据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顺序展开的重点讲析一、二两幅浮雕。教师示范分析第一幅浮雕:“销毁鸦片烟”。作者用了四句话,分三层次来介绍:第一句是第一层,写明了事件(销毁鸦片烟)、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时间(1839年6月

6、3日)、地点(虎门)、人物(群众)这是记叙部分。第二、三句是第二层,描述了画面,先详写销烟场面,作者抓住人物“愤怒”的神情,显现了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仇恨;用“运”、“倾倒”等词表达销烟态度的坚决;用“一箱箱”、“倾倒”与“一股股”、“升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中国人民挺身而出,还击帝国主义的威风。第三句略写了炮台和群众的战船,烘托了两军对峙的紧张局势和中国人民严阵以待、毫不动摇的销烟决心。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以简明的语言点明了这幅浮雕的主题。指导学生分析第三幅浮雕。归纳:第二幅浮雕的写法与第一幅相比稍有变化,三句话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先交代事件1851年的金田起义;接着阐述历史意义:“中国民主主

7、义革命的序幕”、“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然后形象地再现画面:“大刀、梭镖、锄头、火把”是农民起义的武器”,“一群”人民的儿女“冲下来”,旌旗“迎风飘扬”显示了起义队伍人数众多势不可当。借鉴上述方法自读课文,完成四、五、六幅浮雕的分析。提示:作者介绍浮雕时一般是交代事件(包括时间),再现画面,揭示画面表现的意义。填好表格后学生交流。(答案见投影或由学生画出来)教师抽查完成情况,然后指名口头分析第四幅浮雕“五四爱国运动”的画面。教师适当点拨、启发。教师小结:作者介绍10幅浮雕的方法不同。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销毁鸦片烟”、“武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

8、起(如“金田起义”、五四爱国运动”)有的从历史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五卅运动”、“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变化多姿,避免了行文的呆板。在介绍时作者正确选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正面”等方位词,交代清观察部位,在介绍的顺序上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结合起来。三、作业、熟读课文,课后向学生介绍10幅浮雕的内容。2、课外阅读从林则徐到孙中山、可爱的中国、南昌起义等中国现代史丛书,了解有关知识。四、延伸拓展给学生一个熟悉的建筑,进行写作练习,注意行文顺序、以及运用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如介绍我们的校容校貌应用何种顺序。课文练习: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

9、汉字。瞻仰()旌旗()天堑()挑xn()上s()2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矗立()崇敬()践踏()峻峭()3给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A、接近B、流传c、挂下D、低下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A、怀着崇敬的心情观看B、认真仔细地观看c、从近往远观看D、从低往高观看4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有一句与其他三句不同,这一句是()A、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B、浮雕上,号兵吹起冲锋号;指挥员右手高举,连连向高空发射信号弹c、我踏着花岗石铺成的台阶,到了第二层平台。D、看完了所有的浮雕,我又一次瞻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10、几个大字和碑文。5对本文说明顺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由远及近,由外围到中央的空间顺序B、由上到下,从东到北的方位顺序c、由近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D、纪念碑建筑过程顺序6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的含义是什么?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哪些英雄?巍巍中山陵一、学习目标1学习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2学习准确而富有文学性的语言。3能从中山陵的建筑中体会华夏文化魅力。二、学习重点1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学习说明文准确而富有文学性的语言。2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三、学法指导要先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明确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

11、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在此基础上,再去理解如何抓住特征,有重点地说明事物,揣摩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以上这些问题,可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完成。四、学习过程(一)预习课文,回答问题:查资料了解中山陵及孙中山生平和思想。2介绍作者3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给加横线字注音麓莽灵柩竣工深邃牌坊琉璃门楣趺参错4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五、学习研讨(一)导入中山陵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

12、升,气势宏伟。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笔墨,去瞻仰一下中山陵。释题:巍巍,高大的样子。既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也指它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这两个字是这篇的文眼。(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成果(三)合作探究,品味鉴赏1本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为什么文中第2自然段用一多半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势、优美景色?明确:2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人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明确:3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明确:4第7一11自然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明确:5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

13、落,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桌进行交流。6重点研讨第9自然段。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本段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哪些?说明文的语言一般要求准确,朴实。为什么第9自然段写平台所见景象却用了生动的语言描写手法?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明确: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诚然,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平实。但为了生动地表现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并不排斥适当使用描写的手法。(本文写登临平台所见景象即为典型一例。它用语生动,蕴合深情,既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又很好地衬托了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六、延伸拓展(一)“我心目中的”设计比赛。勾画出自己设计的某建筑的草图,并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进行描述。(二)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以小平台划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