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案设计.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67802326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律·长征》教案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七律·长征》教案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七律·长征》教案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七律·长征》教案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七律·长征》教案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律·长征》教案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律·长征》教案设计.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律长征教案设计【授课教师】史【授课时间】XX.12.13【教材理解】内容上: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表达上: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两句对仗,压“an”韵。全诗运用了总分的写法,一句总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二、三四句分写了红军不怕困难,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手法,用词精当,气势磅礴。3教材中的位置: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在教材的第八单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领略毛泽东的风采。本课是本单元

2、的第一课,展现的是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和诗人风采。【设计理念】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的信息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阴暗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学情简介】五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爱说,好奇心强,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想象力丰富,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容易被激发出来。同时,孩子对课文已经在学校组织的经典诵读中背诵过,对红军长征的内容有一定了解,但缺乏对长征艰苦历

3、程完整的学习,缺乏对长征精神的感受和体验。再加上这首诗的时代背景离学生的生活年代比较远,学生要把握诗中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教学目标】认识三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重难点】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高昂气质。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

4、主体,自主感悟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以激发兴趣法、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写法,体会感情。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体会诗境。【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2.学生借助工具书排除字词等阅读障碍,结合课后注释与练习默读课文并做预习批注。3.搜集相关资料,了解长征相关知识【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欣赏一首歌曲。(播放音乐十送红军)师:听完了音乐你想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师:大家都想到了长征,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长征,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师:请你来读读课题。指生读课题。师: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生:这是

5、一首七言律诗。生:这是一首关于长征的诗。(出示关于解释七律)师: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长征是这首诗的名字。所以在读的时候,中间应略有停顿。谁再来读?生:七律、长征。师: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生交流资料。师出示长征路线图。了解了这些,谁能再读课题。生读课题。(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师:这究竟是一段怎样的征途呢?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二十五课,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读。师:读得不错,你们看,这几个字音不容易掌握,谁来读?谁还想读?出示:逶迤磅礴岷山更喜(师提示多音字和特殊字形)生读词语。师:同学们,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诗的节奏,要读得有板有眼。谁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读出诗

6、的节奏来?生自己练读。师:请你读。生读诗。师:读得不错,读诗就要读出节奏,我们一齐读。生齐读。师:通过预习诗的大意同学们了解多少呢?找同学分别说每联的意思。(先读诗句再说大意)师:预习时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吗?提出来,我们共同交流解决。师解释万水千山,等闲,逶迤,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尽开颜等重点词语。(三)读悟结合,细读品味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首联,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你读懂了什么?生:红军岂会畏惧远征的艰辛,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师:红军把“难”看成是平平常常的事情。读出你的感受。生读。师:红军战士把什么困难当成是平平常常的事情?那么诗人选取了哪几座山,那几条河作为代表呢?生:五

7、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师:对,他们就是把这万水千山都只当成是平平常常的事情。然而,果真如此平常吗?我们先走进“千山”。出示颔联:逶迤磅礴。(变红)师:自己先读读这两句,再看看这两个变红的词,你发现了什么?生:都是写山的。师:那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生:写出了山的不同样子。师:逶迤的五岭呀,想象一下,这会是一道道什么样的岭?生:我想这一道道的岭走也走不完。师:磅礴的乌蒙山呀,这又是一座什么样的山?生:这是一座险峻的山。师:同学们,逶迤的五岭山脉,横跨湖南、江西、广西、广东四省,绵延几千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山势陡峭,让人望而生畏啊。想象一下,红军战士走在这样的岭,这样的山上会遇到什么困

8、难?生:会有战士掉下山崖。生:他们有的人会受伤。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他们会伤亡惨重。师:其实,红军战士不光要面对这恶劣的自然条件,还要随时应对敌人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仅湘江战役一战,红军战士就由原来的八万多人锐减到三万人,可见长征是多么艰难呀。师:可是,这样的岭,这样的山,在红军战士的眼中又是怎样呢?生:在红军的眼里那不过是翻腾着的小浪花。生:在红军的眼里那不过是脚下滚过的小小的泥丸。师:多么强烈的对比呀!那应该怎样读呢?(轻松)男生读,女生读。师:此时,在你的心中,这是一队怎样的红军呀?生:勇敢无畏。生:不怕牺牲。师:对,他们就是这样的乐观,无畏。读出你的感受,齐读师:这就是我们的红军

9、战士,面对山,他们不怕;面对水,他们会怎样呢?让我们“万水”。对于这一“暖”一“寒”你是怎么理解的?师:同学们,你们看“金沙水拍云崖暖”,这描写的是哪场战役?(出示金沙江图片)你们看,这就是金沙江。它是长江的上游,水流湍急。谁能说说巧渡金沙江这场战役?生:1935年5月,中央红军全部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圈子,取得了战略转移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史料称之为“巧渡金沙江”。师:万里长征红军战士经历了无数恶战。这一战却如此轻巧地取得了胜利。如果你身处其中,你的心情怎样?生:高兴。师:这就是暖呀。来,让我们读出来吧。师:可是,这样令人欣喜的战斗太少了。(出示泸定桥图片)你们看,这就是

10、泸定桥,它仅有十三根铁链组成,桥面9根,两侧桥栏各两根,桥下就是湍急的河水,两岸是悬崖峭壁。站在这样的桥上,你有什么感受?生:让人胆战心惊。生:害怕。师:不仅如此,在泸定桥之战时,就连桥上的木板都被敌人撤掉了。师:(播放录像)敌人的疯狂扫射压得战士们抬不起头来,只能用双手双脚向前挪动。十米、二十米,一个战士中弹了,但他咬紧牙关,继续前行。五十米、六十米,一个战士跌落河中,其他的战士毫无畏惧,仍旧向前挪进。九十米、一百米,敌人在桥头点起了熊熊烈火,战士们毅然冲过火海,夺去了战斗的胜利。这是一场怎样的战斗?师:战斗惨烈,战友牺牲,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寒光闪闪,寒气逼人哪!我们一起读。生齐读“大渡桥横铁

11、索寒”。师:从这一“暖”一“寒”中,你看出这是一群怎样的红军战士?生:坚强不屈的红军战士。生:英勇顽强的红军战士。师:就是这样的红军战士,之后又爬过了岷山。岷山你了解吗?生:岷山,自中国甘肃省南部延伸至四川省西北部的一褶皱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全长约五百公里,主峰雪宝顶位于四川省松潘县境内,海拔五千五百八十八米。师:对呀,就是这样一座连鸟都飞不过去的大雪山,红军战士却说“更喜岷山千里雪”,喜什么呀?生:翻过大雪山太高兴了。师:多么乐观的精神呀!所以才“三军过后尽开颜”。师:“开颜”是什么意思?大家做个动作表演一下。生做动作。师:你笑了,我笑了,他笑了,我们都笑了这就叫“尽开颜”。师:此时,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四)拓展升华师:带着我们的感悟再来完整地读读这首诗。生有感情地朗读。师:能背过的同学,我们一起背一背。生背课文。师:同学们,五岭、乌蒙、金沙、大渡,还有那皑皑的岷山,一幅长征的画卷缓缓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师:毛泽东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毛泽东在长征途中还创作了许多壮丽的诗篇,课后同学们可以搜集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或有关长征的其他作品读一读。下课!【板书设计】七律.长征总起不怕远征难五岭乌蒙分述金沙江万水千山大无畏的英雄大渡河气概,革命乐观岷山主义精神总结尽开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