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教案.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67801787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教案.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教案教学目标、了解托尔斯泰,课外阅读其作品;2、从小说要素归纳小说情节;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探寻小说的主题。3、欣赏作品处理情节详略、结尾耐人寻味的特点。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能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题;2、难点是小说主题和寓意的多向理解;欣赏小说的生花妙笔。教学方法圈点、批注;提问、探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谁都对未来充满了梦想与希冀,但有的是不切实际的,我们称为非分之想、妄想;今天我们阅读的作品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就是有关欲望的问题,欲望多少才是适当的呢?让我们先来通过阅读,评一评故事的主人公帕霍姆对于土地这一生活

2、资料的欲望是否适当?二、新授、题目解说文题是一个问句的形式,启发人们思考:文中的主人公帕霍姆对于土地的需求,即欲望到底有多大?2、作者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出生在一个名叫“雅斯纳亚•波良纳”的贵族庄园。他童年印象最深的是能给所有人带来幸福的小绿棒的故事。托尔斯泰在喀山大学就读期间,对卢梭的学说产生过浓厚的兴趣。离开大学后,成为青年地主的托尔斯泰曾力图改善农民的生活,但却不被农民所理解。这段经历后来在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7)中得到了反映。50年代,托尔斯泰在高加索入伍期间开始了文学创作。处女作童年(1852)通过对小主人公

3、伊尔倩耶夫的单纯而又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出色地表现了一个出身贵族家庭的、聪颖、敏感、感情热烈,并爱作自我分析的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它与后来作家写就的少年和青年构成了自传三部曲。在高加索期间,托尔斯泰还发表了一些反映战地生活的小说,如袭击和台球房记分员笔记等。高加索迷人的自然风光和朴实的山民,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平民化思想也由此萌发。这在他后来完成的作品哥萨克中有清晰的反映。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托尔斯泰曾在前线坚守一年。他为此写出了三篇总名为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55-1856)的特写,以严酷的真实抨击了畏敌如虎的贵族军官,赞美了普通士兵的爱国主义精神。托

4、尔斯泰退役回到家乡后,曾为农民子弟办学,后因沙皇政府干预,学校夭折。期间,他两次出国,并写下了暴风雪、两个骠骑兵、卢塞恩、阿尔贝特、三死、家庭幸福和波里库士卡(1863)等小说。60-70年代,托尔斯泰先后完成了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这两部作品为他赢得了世界一流作家的声誉。70年代末80年代初,托尔斯泰经历了一场世界观的激变。他否定了贵族阶级的生活,站到了宗法农民的一边。这时,他不仅在生活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力求使自己的作品能为普通的农民所接受。他写了不少民间故事和“人民戏剧”,也写出了一些优秀的小说,其中著名的有长篇小说复活(1899),剧本黑暗的势力(188

5、6)、教育的果实和活尸,中篇小说霍尔斯托麦尔、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和克莱采奏鸣曲等。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最重要的作品。男主人公聂赫留道夫是一个为自己和本阶级的罪恶而忏悔的形象,玛丝洛娃的不幸遭遇深深震动了他,他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来赎罪。聂赫留道夫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本阶级罪恶的忏悔,以及在忏悔过程中的矛盾、彷徨,既概括了当时一部分进步的贵族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也反映了作家本人的思想矛盾。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是一个从受欺凌的地位中逐步觉醒并走向新生的下层妇女的形象。如果说与聂赫留道夫的重逢震颤了她麻木的灵魂的话,那么与政治犯的接触则使她开始了对新生活的探索。玛丝洛

6、娃形象已经越出了当时一般作家用同情的笔调描写下层人民不幸遭遇的格局,而是深刻地表现了下层人民不可摧毁的坚强意志。同时,复活也显示了托尔斯泰“撕下一切假面具”的决心和彻底暴露旧世界的批判激情。小说对沙俄的法律、法庭、监狱,以及整个国家机器和官方教会,都给予了无情的抨击。为此,托尔斯泰遭到当局和教会的迫害,还被开除教籍。然而,托尔斯泰在人民中获得了越来越高的声誉。托尔斯泰晚年生活力求平民化,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完成了中篇小说哈泽•穆拉特和舞会之后等优秀作品。1910年,他在出走途中去世。列夫•尼克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俄国

7、最伟大的作家。他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托尔斯泰的作品纵然其中有反动的和空想的东西,但仍不失为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3、背景资料托尔斯泰生活的时代,社会上一些人成为拜金主义者。他们穷奢极欲、贪得无厌,社会风气与日俱下。为此,托尔斯泰写了这篇小说,讽刺批评那些贪得无厌的人。4、初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标注学

8、习所得及不懂的地方,和老师、同学交流。5、再读课文,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探寻小说的主体。咂(z):用唇吸;呷。棘(j):泛指有刺的草木。灼(zhu):烧;烤。多音字:埋(埋葬/埋怨)着(着火/着力)形似字:(米粟/板栗)(熠熠生辉/翌日/褶皱)(贪婪/梦想/焚烧)(广袤/锦衾/袅袅/枭雄)广袤:广阔、辽阔。辗转反侧:形容心中有事,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不能入睡。集思广益:集中众人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与众不同:不同于一般。三、布置作业:反复阅读小说,理解小说的内容和主旨。第二课时一、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生字、生词的掌握。二、教师指导学生赏析课文,并讨论下

9、列文题:、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归纳小说的主题。(1)小组讨论:(2)全班讨论:(3)教师总结:小说通过对帕霍姆为拥有更多土地而累死的叙述,评判了贪得无厌的人,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现象。先写帕霍姆的贫穷状况,又叙述她的贪得无厌的事情,最后对这种人进行了评判和嘲讽。2、为什么我们对所叙述的人物的贪得无厌不感到厌烦?(1)小组讨论:(2)全班讨论:(3)教师总结:两次写到帕霍姆买地,一次写他用脚“圈地”,均是为了表现主人公的贪婪,但我们不觉其烦。这是因为作者总是采取不同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主人公的贪婪进行刻画。3、你有没有想到主人公帕霍姆最后的结局?这样的结局你认为是不是最好的?为什么要特地点名“刘英尺

10、?(1)小组讨论:(2)全班讨论:(3)教师总结:(开放性题目,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结局出人意料,却又合乎情理。因为他想追求最大值(得到了),结果超越了身体极限(人死了)。这样的结局当然是最好的,因为它把许多相反的东西,尖锐的矛盾集中到了一起,引起读者更多的思考。如果换成算计得恰好,即获得了可能限度内的最多土地,人又完好无损的喜剧结果,或者眼看无望,干脆放弃,至多就损失一千卢布的结局,则寓意、主题就很欠缺。4、讨论小说的主题。(1)小组讨论:(2)全班讨论:(3)教师总结:主要是批判和嘲讽贪得无厌,但也客观表现了一个受人赞赏的个性。5、开头部分帕霍姆两次买地的故事,有没有必要写?为什么?(1)

11、小组讨论:(2)全班讨论:(3)教师总结:有必要。因为前两次买地为最后一次得到土地却丧了命作铺垫。帕霍姆过分的的贪心是逐步发展来的,也是前面过于顺利造成的。第一次买地可说是为了摆脱贫困,但进展顺利造成了他后面欲望膨胀的基础。第二次自称是为了不受穷,其实至少应是为了日子越过越好,结果更为顺利,生活强了十倍,这就大大激发了他的欲望,他希望眼前所有的土地都属于他,他的贪欲大大膨胀了。这才有后面买大批土地的决定和表现出的过分贪心。这样的情节才是故事不显得生硬和突然。直接从巴什基尔人的买地游戏说起,虽一样可以揭示主题、寓意,但可能较为离奇,教化味较重,而采用民间寓言故事或传统小说的叙事风格,生活味较浓,且娓娓道来,似拉家常,效果当然好。三、课文结构开端:帕霍姆为改善生活而欲买地发展:两次买地高潮:帕霍姆用脚尽力丈量大片土地贪得无厌结局:帕霍姆悲惨死去尾声:仅得埋葬之地四、写作特色、成功的运用了心理描写,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2、内容环环相扣,结构层层递进。五、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