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上第12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67745836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年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上第12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xx年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上第12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xx年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上第12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xx年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上第12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xx年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上第12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年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上第12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年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上第12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年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上第12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立意与目标秦始皇是我国大一统事业的开创者,汉武帝则是大一统事业的继承者与推进者。汉武帝凭借其高超的政治智慧,在政治、思想文化、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得大一统格局成为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发展主流,并影响至今。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汉武帝是大一统事业的推进者及其采取各种措施所产生的历史影响,从中感受汉武帝高超的政治智慧,本课采取了将秦始皇与汉武帝措施进行对比,以理解“推进”的含义,而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则需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制高点来俯瞰古今,以

2、宏大的历史视野来审视。最后,纵观全课学习,在与前人对比和实施效果的基础上,感受汉武帝高明的治国智慧。知识与能力通过引导,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和经济控制等史实。通过指导,分析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理解汉武帝对巩固“大一统”格局的功绩。通过比较汉武帝与前人的措施,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秦始皇与汉武帝构建“大一统”格局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的对比,发现两者之间的异同,形成汉武帝是“大一统”格局推进者的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采取的措施,使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延续

3、和巩固,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认识“大一统”格局对汉民族形成和中华文化的影响,感悟统一是国家发展强盛的基石。认识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措施的有效性,从中感受汉武帝高明的治国智慧。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用出示材料后讲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皇帝制”“修筑长城”“统一文字”“焚书坑儒”“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郡县制”和“三公制”,并让学生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归类。设计意图:采用承上启下的复习式导入本节新课,学生在回顾前课的内容上进一步加深对秦始皇是我国“大一统”格局开创者的认识;同时,为接下来汉武帝与之对比做好铺垫。出示“秦亡汉兴”,以及“汉高祖

4、”“汉文帝”与“汉景帝”的图片。设计意图:回顾汉朝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历史,捋出西汉前期的历史发展线索,便于引出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学习。讲授新课一、少年天子雄心教师讲述:公元前140年,年仅16岁的刘彻继承皇位,即汉武帝。出示材料。材料一:朕继承了先帝最崇高的地位和最美好的德行,想要将这些永久传下去,延长到无穷尽的未来。这项任务巨大而且职守重要,所以我从早到晚都没有时间来享乐休息,长久地思考一切事情的原委,惟恐有不周到的地方。材料原文:朕获承至尊休德,传之亡穷,而施之罔极,任大而守重,是以夙夜不皇康宁,永惟万事之统,犹惧有阙。(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你们研究高深道理的时间

5、很久了,希望把研究的成果明白地告诉朕!要分清条理,不要笼统,不要混乱,提出的方案,也应慎密考虑。要是有不正直、不忠实、邪曲不守中道的官吏,你们大胆告诉我,绝不会泄露出去,朕亲自拆看,希望你们不要有后顾之忧。大夫们尽管说出所知道的一切,不要隐瞒,朕要亲自看的!材料原文:子大夫明先圣之业,习俗化之变,终始之序,讲闻高谊之日久矣,其明以谕朕。科别其条,勿猥勿并,取之于术,慎其所出。乃其不正不直,不忠不极,枉于执事,书之不泄,兴于朕躬,毋悼后害。子大夫其尽心,靡有所隐,朕将亲览焉。(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教师提问:(1)汉武帝想将什么永久传下去?其实质是什么?(2)材料中,汉武帝为了现

6、实这一目的,是怎么做的?设计意图:通过说明汉武帝继位时的年龄,凸显汉武帝少年天子的本色。展示汉书•董仲舒传中部分内容的译文,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看到少年天子汉武帝所展现的雄心壮志、对国家的责任感及其表现出来的饱满干劲。学生不仅能看到一个鲜活的汉武帝,也能顺畅引出汉武帝与董仲舒的“三问三答”。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为什么选择儒家思想教师出示“汉武三问”与“董仲舒三答”材料。汉武帝:朕想要让祖宗的基业永久传下去。为什么前面的朝代会兴盛?最后又会灭亡?董仲舒:“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学生

7、得出认识:汉武帝如果想要使汉王朝“传之万世”,就必须顺应天意。汉武帝:如何才能顺应天意,使国家政治开明、天下祥和,让天下百姓都受到恩泽?董仲舒: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学生得出认识:正心,指的是正确的价值取向。汉武帝如果想要顺应天意,就应该为天下百姓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汉武帝:如何才能“正心”?董仲舒: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民知所从矣。(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学生得出认识:董仲舒给汉武帝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建议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计意图:在课本内容中,关于汉

8、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原因并没有给出说明。因此,在讲授的过程中学生必然难以理解汉武帝采取该措施的初衷,也不利于理解这一措施所产生的影响。为此,本设计增添汉武帝选择儒家思想的过程,让学生了解这一措施出现的缘由。同时,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转化原本干涩难懂且缺少教材支撑的史料,使之变得形象、易懂。2如何才能独尊儒家思想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思考“汉武帝是如何实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同时,出示“焚书坑儒”图片,思考秦始皇统一思想的做法。提出问题:秦始皇的措施有没有实现统一思想?汉武帝能否借鉴秦始皇的做法?汉武帝的做法:(1)任用精通儒家之人为官以官禄的方式利诱天下人。(

9、2)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以教育的手段感化天下人。汉武帝通过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倡导与推崇儒学思想的氛围,实现儒家思想在社会的普及,进而成为大众所接受的价值取向。由于这一措施有利于思想的统一,利于封建王朝统治,所以被后世历代王朝所沿袭,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设计意图:列举秦始皇与汉武帝统一思想的措施,从效果对比上看到汉武帝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进而理解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正统思想的缘由。三、削弱封国势力推恩令封国问题的由来:汉高祖郡国制出示三则材料:(1)汉高祖在地方管理上采取有些地区沿用秦朝所设置郡县制;有些地区采取分封制,册封子弟为王侯,镇守四海,拱卫天子。(2)展示斑马的形象:因为郡国制的统治模式

10、与斑马的形象非常类似。(3)展示郡国制下汉朝地方管理分布图。通过讲述汉高祖刘邦实行郡国制的目的并没有达到,抛出疑问:郡国制出现了什么问题?设计意图:在形象生动的比喻中,使学生直观清晰地理解郡国制的含义,为接下来的“推恩令”做好铺垫。2郡国制的危害开展活动:“我思故我在”阅读课本第61页第3小段,思考以下问题:(1)郡国制中,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的是郡县制还是分封制?(2)严重威胁皇权的具体表现有哪些?(3)汉武帝的父亲汉景帝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效果怎么样?出示材料:(1)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使用的“金缕玉衣”。(注:金缕玉衣在汉朝规定只有皇帝才能使用)(2)郡国制封国诸侯王的叛乱情况:公元前177

11、年,济北王刘兴乘汉文帝去太原阻击匈奴之机,发动武装叛乱。公元前174年,淮南王刘长与匈奴、闽越首领联络,图谋叛乱。吴王刘濞更是凭借地利之便,富比天子,早有篡夺皇位之心。(3)“七王之乱”图片。通过问题的设置和解疑,使学生了解郡国制中封国势力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的表现,汉景帝强制“削藩”带来国家的动乱,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封国势力问题?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封国问题所产生的危害,汉景帝“削藩”政策的不足之处,为颁布“推恩令”作铺垫,同时也为将汉景帝“削藩”与汉武帝“推恩令”进行对比做好准备。3主父偃“推恩令”出示材料: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西汉)司马迁:史

12、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提问:汉朝初期,分封王国的王位由谁继承?其他子弟能否分得部分封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西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教师提问:颁布“推恩令”,真的能满足每个人的愿望吗?谁会抵触?新封侯国的管理权归属于哪方?教师出示材料,图解“推恩令”的做法,以及推恩令实施前后汉朝地方管理区域的变化。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西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教师讲述:“推恩令”巧妙之处:将原本皇权与封国势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诸侯王子弟之间的矛盾,而且新册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在这一过程中,中央政府不用

13、拿出土地和动用武力就成功缩小了封国的势力范围,扩大了中央统辖的范围。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推恩令”的做法是根据郡国制下封国继承特点所设计的,“推恩令”的目的是将原本诸侯王与皇权的矛盾转化为诸侯王子弟之间的矛盾,进而不费武力和寸土就成功削弱封国势力,从而使学生在对比汉景帝“削藩”与汉武帝“推恩令”效果上,感受汉武帝高超的治国智慧。4“推恩令”的影响通过列举西周时期的“分封制”、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汉高祖时期的“郡国制”,可以看出,在我国历史上对于地方管理模式的变化是围绕“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展开的。到汉武帝时期,通过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封国势力并进一步强化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的做法

14、。在此后两千多年时间里,我国地方管理基本采用以地域划分为主的管理模式,以血缘为纽带的分封制基本退出历史舞台。设计意图:使学生在对比汉武帝与前人的基础上,理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是对秦始皇推行郡县制的巩固和发展,从而理解“推恩令”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四、强化集权的措施教师过渡:汉武帝在解决同姓诸侯给皇权带来的威胁之后,又着手解决外姓的威胁。提问:(1)外姓威胁皇权的表现有哪些?(2)汉武帝是如何解除这些威胁的?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的相关内容,解决上述问题。强化监察制度为了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汉武帝在中央设立了司隶校尉。提问:司隶校尉的职权类似于秦始皇时期的哪一个官职?两者又有不同之处?为了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汉武帝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州部各派刺史一人,刺史可以将所发现的情况直接奏报皇帝。出示“十三州部”“刺史印章”图片等补充材料。通过对比汉武帝与秦始皇加强监察制度所采取的措施的不同,认识汉武帝所采取的措施更加完善。2削弱相权汉武帝通过任用身边的侍从、宦官,形成具有决策权的“中朝”,以制约丞相权力过大的状况,并使得以丞相为首的朝廷成为只有执行权的“外朝”。3掌握经济命脉汉武帝通过推行官营专卖垄断盐铁之利和严禁私铸货币等改革,牢牢掌握着经济命脉。汉武帝的这些措施,目的是“釜底抽薪”,彻底割断潜在威胁皇权势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