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荷说课稿》word版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7735546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60.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荷说课稿》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电荷说课稿》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电荷说课稿》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电荷说课稿》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电荷说课稿》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电荷说课稿》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荷说课稿》word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电荷说课稿电荷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电荷,是人教版2006年3月第3版2006年7月第十一次印刷的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这节课。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本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1、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2、电荷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3、验电器的知识。

2、难点: 原子结构、元电荷、自由电子电荷的移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电荷的种类与相互作用。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直观: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教具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课件。二.说学情初二学生正处

3、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但是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曾经学过,初中阶段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必须把这些比较简单的知识讲得丰富些,挖掘深度,不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本图5.1-3所示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验电器带电的多少与验电器箔片张开的角度大小相对应,

4、从而引出电荷量的概念。电荷量的单位是直接告诉学生的,为了使学生对电荷量的单位库仑有个大概的了解,应举例说明: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荷量,大约有几十库仑。关于元电荷及原子的知识,此地只要学生了解即可,留待化学课上进一步学习,此地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电荷的由来。最后一部分“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有点抽象,可用演示实验作进一步的形象讲解。 三.说学法1.设计理念: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培养学

5、生乐于探索精神,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从生活走向物理,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沸腾现象及规律”。2.学法指导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分析事例发现问题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巩固练习。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

6、习,通过相互合作等方式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两个空间1.学生的活动空间:让学生运用文具等物品当场演示实验,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过程,得到发展。2.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思维能力。四.说教法参与式教学:一是做好实验,采用演示实验为主的方法,突出物理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二是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三是注重渗透物理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

7、质。尽量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为材料探究带电体,激发学生的兴趣。从生活到物理,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迁移的能力。五.说教学过程(程序)一新课引入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声学和光学的知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有关电的知识。提到电,同学们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的电灯、电扇、电视都要用到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重要,因此了解一些电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首先给学生播放一个视频短片(女孩的头发带静电)。教师设问:为什么女孩的头发会四处散开?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

8、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学习完本节内容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联系实际,设置疑问,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引导学生实验:用未经摩擦的靠近纸屑,有什么现象发生?用摩擦的塑料笔杆靠近纸屑,又有什么现象发生?教师分析:摩擦过的塑料笔杆有了不同的性质,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二进行新课1、摩擦起电现象(教师提问)刚才是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带电的?使物体带电有什么方法?(学生回答)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教师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就叫做摩擦起电。(学生利用身边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

9、己实验,以保证实验的效果。这样既能使学生认识到摩擦起电现象,又可为后面学生探索性实验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思考、回答:摩擦教师补充:还有接触带电和感应带电的方法2、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演示实验:(最好用多媒体课件)(1)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2)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3)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引导学生分析: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带电后的物体凡

10、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就是说物体带的电荷要么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要么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没有第三种可能。归纳:1)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为了研究方便,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这两种电荷做出规定: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叫做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做负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3、验电器及电荷量的概念1)检验物体

11、是否带电的方法(A)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例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例2: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B)用验电器来检验。观察实物知道验电器的主要构造,通过实验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实验(演示、分组):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此时金属箔片带_电,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变_。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说明了_不同归纳:验电器是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它是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12、等几部分组成的。它利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2)电荷的多少叫电量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库仑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上所带的电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量,大约有几十库仑。4、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物质的组成、元电荷的概念。1)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2)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3)元电荷:最小的电荷。4)中和:原子对外不显电性(介绍物质由

13、分子、原子组成的,介绍原子的结构,也可配合课件形象讲解,给学生具体的印象和模型,让学生知道电子是带有负电最小电荷的粒子,叫做元电荷,介绍原子呈中性的原因,引入“中和”的概念。此节主要为学生思考摩擦起电原因铺下伏笔,并且使电荷的概念更具体化。)5、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实验:1)取两个验电器A和B。用金属杆把A和B连接起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可以看到A和B的金属箔都张开了。2)改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重做上面实验,可以看到只有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而B仍然闭合。实验现象说明:电荷在金属杆中定向移动。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金属靠自由电子导电如果用绝缘体包

14、裹金属棒和直接用手拿金属棒做实验,比较现象的不同,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讨论得出导体和绝缘体的不同,借助于学生日常经验举出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三课堂小结问: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学生总结本节知识要点: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比较,并结合历史上的大量实验结果归纳得出: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同时认识到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然后学习了验电器、电量的概念和中和现象、以及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导体和绝缘体等。方法: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四达标检测:学生依据目标自查,给出相关现象让学生解释,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讲评。五布置作业: 书上本节后的练习l、2、3。六、板书设计5.1电荷一、摩擦起电二、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猜想: 没有相互作用三、电荷间的作用力: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电荷间 相互吸引四、检验物体带电的方法五、电荷量:Q 相互排斥 单 位:库仑(C)六、电荷的移动七、教学反思1、要深入挖掘教材,课前充分备课2、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3、要恰当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做实验,做好实验。5/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