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寒假作业:第二天---精校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67710169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2.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寒假作业:第二天---精校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寒假作业:第二天---精校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寒假作业:第二天---精校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寒假作业:第二天---精校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寒假作业:第二天---精校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寒假作业:第二天---精校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寒假作业:第二天---精校 Word版含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寒假第二天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民族传统手艺及其价值,正在被人们认识,其独特的技艺和工艺价值,也正在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而被人们关注。在许多地方,传统手艺正在成为一种人文资源,被用来建构全球一体化语境中的民族政治和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同时也被激活成当地文化和经济的新的建构方式。这无疑是一种文化的转型,也是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保护方法。民族传统手艺生态化保护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是要想办法让其“活”在当下。 留住手艺,就是留住文化记忆。为了留住文化记忆,就要进行本真性传承。在当代语境中,传统手艺并非只是传统农耕文化遗留下来的“古俗”或“遗物”,其容纳了丰富的历史社会信息,表达了一方水土的集

2、体情感和意志,具有情感交流与生活交际的价值。存活于乡土社区的传统手艺,其价值和意义是在乡土语境中生成和实现的。由于全球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无论是其技艺传承还是生产规模,都不可逆转地在现代社会走向衰落。生态化保护的首要任务不在于其产品,而是要确保其核心技艺不再失传,它涉及技艺本身的传承与记录、传承人的保护和手艺生态语境的恢复三个方面。 留住手艺,只有本真性保护是不够的,赋予传统手艺以生命,让其“活”在当下,尚需很好地开发与利用。衍生性生产就是在充分尊重传统手艺形式、内涵和基本元素的前提下,通过题材的转换、内容的变化、功能的放大或用途的改变,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形式。仅就功能而言,既可从物用形态向

3、精神形态衍生,也可从物用形态向文化形态衍生。如由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现代转型衍生出的美术陶瓷,使现代景德镇陶瓷发展出了对审美性、艺术性、文化性的追求。再如,传统的刺绣枕片、石雕木雕等非常实用的产品,已纷纷被移植到显示古老文明和民俗的装饰之中。从生态学角度看,这种衍生性生产不仅保护了传统手艺,而且还通过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增强了传统手艺“自我造血”的能力,赋予了手艺与时俱进的品格。 生态化保护还需让传统手艺创意性发展。文化生态论认为,文化传统只有在发展中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传统手艺的传承也需要创意性发展,它不是新与旧的简单更迭,而是传统智慧与当代生活的有机融合,需要更多

4、汲取传统手艺的理念和经验,形成面向生活的应用和表达。传统手艺及其对物的循环再造、对生态自然的依存,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低碳、环保、循环经济的理念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在当代,一批有眼光的设计师走出工作室,走进田间地头,与传统手艺人有效合作,取得了可贵的创意。以此创意生活,不仅可以继承和延续传统,而且彰显了一种具有积极的时代性的生活态度。(摘编自生态化保护:让民族传统手艺“活”在当下)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代表着民族政治、文化主体意识的传统手艺,正成为地方上文化和经济新的建构方式。B.传统手艺的生态化保护的首要任务是保存核心技艺,特别是对生态语境的恢复性保护。C.实现

5、传统手艺产品从物用形态转向精神或文化形态,是进行衍生性生产的重要途径。D.将传统智慧和当代生活有机融合,就能保护和传承文化传统并彰显积极的生活态度。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民族手艺的留传问题,从多个方面探讨了传统手艺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B.文章以当代语境下民族传统手艺必然衰落为立论前提,由此引出生态化保护的观点。C.文章以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现代转型为例证,表明了传统手艺衍生性生产的重要意义。D.文章第一段提出论点,总领全文,并与末段遥相呼应,形成“总-分-总”的结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民族传统手艺能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并得

6、到人们关注,就有可能避免走向衰落。B.因为民族传统手艺对乡土社区的高度依存,所以建设生态化新乡村是未来发展方向。C.将民族传统手艺完整地保留在博物馆中,这不是对传统手艺真正有效的保护和传承。D.继承延续民族传统手艺,使其创意性发展,能够让其在当代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价值。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苍耳子高军“大娘,正纺线啊?”跨进门口,丁秋生热情地招呼着。尽管天气还很冷,但丁秋生正高兴着呢,他好似对寒冷一点也没有感觉到的样子,热气腾腾地走进了小河村。作为一一五师教导第一旅政治部主任,丁秋生经常会到驻地和周边的村庄走走,和群众说说话。这次,他下到一团和战士们一起战斗,刚刚在地方武装配合下,于惠家

7、庄西南设伏,打退了从青驼寺来袭击前汉沿、小河两村的日军,再次保住了沂蒙根据地南大门。冬闲时节,当地正在组织群众纺线织布,养活自己,供给部队。丁秋生来村里,就是想看看这项工作开展得怎么样了,顺便也多接触一下小河村的乡亲们。嗡嗡的纺车停了下来,正在纺线的李大娘用手背揉了揉眼睛,笑道:“丁主任来啦。”看到李大娘要起身,丁秋生赶紧制止道:“别起,别起,我没有事儿,就是来随意说说话。”李大娘也就不客气了,右手继续摇动纺线车的把柄,左手拿捏着一根棉花卷成细卷的“谷槌”,轻轻地向后拉着,随着纺线轴子的快速转动,一根细而均匀的棉线就从棉卷里被抽了出来,待到左手向后拉到不能再拉时,那摇纺车柄的右手快速停一下,并

8、往回倒转了半圈儿,左胳膊向上一抬,再往前一送,右手重新摇动纺车把柄,拉出的棉线就缠到了纺线轴子上。这样重复多次,纺线轴子上缠着的棉线就越来越多,逐渐就会形成一个锥形的线穗子,线穗子是织布时最基本的线材原料。在纺线车时急时缓、时高时低的“嗡嗡”声里,丁秋生和李大娘随意地拉着呱。突然,大娘纺的线在她左手向后拉棉花“谷槌”的时候,从纺线轴子上开始向下脱落起来,更别说向轴子上送线了。李大娘停下纺线车来,看了看纺线轴子最下端的部分:“坏了,挡头儿毁了。”大娘叹口气:“唉,找不到使着顺手的挡头儿,耽误多少工夫啊。”丁秋生来沂蒙山区快一年了,也学到了当地很多生活经验。俗话说,十里不同俗,五里改规矩。距离很近

9、的两个地方,一些习惯会不一样,很多生活经验也不同。就像这纺线轴子头上到底用什么做挡头,就各不相同。不久前,丁秋生在西北方向二十几里的一个村子,就见到了用当地一种叫苍耳子的东西套在轴头上的,据说很耐用。这时候,他突然想起来了,就对李大娘说:“好办,去找几个苍耳子来就行了。”苍耳子是当地非常普通的一种植物。它结出一种浑身长满小刺的小豆粒儿形状的果实,绝像一个微型小刺猬。人啊动物啊从旁边经过,它就会不声不响地粘上几粒,让你把它们带到远处繁衍生息。看到李大娘不明所以的样子,丁秋生再次解释道:“用它套在轴头上最好使了,我这就去找去。”大娘起身:“我知道哪块地里有,我去吧。”丁秋生陪她走到野外,很快就在一

10、个地堰下面找到了几粒苍耳的果实,上面的小毛刺还有些扎人,拿在手里有一种轻微的刺挠感。他们回到纺车前,丁秋生赶紧找来一块石头,手捏苍耳子,在石头上轻轻磨掉一头,然后调过来磨另一头,把它身上的毛刺也磨得只剩下根部时,他又去找来一根细细的小木棍,慢慢掏掉苍耳子里面的果仁,这时苍耳子就只剩下一个两头通透的外壳了。丁秋生走到纺车前,把缠在轴头的线慢慢捋开,轻轻将这个加工过的苍耳子套了上去。丁秋生坐到大娘的纺车前,左手拿起卷成“谷槌”的棉絮,右手轻轻转动车柄,随着他左胳膊的向后拉,一条均匀的细线被拉了出来。他倒一下纺车柄,左手随即把棉线往轴子上一送,细线顺滑地离开了苍耳壳,右手继续旋转车柄,线就被缠在了轴

11、子上。丁秋生笑着说:“我觉得还好使,大娘你来试试行不?”“啧啧,啧啧,丁主任这么手巧啊。”李大娘盯着丁秋生刚刚纺出的线,“比我这老妈子手艺高多了。”丁秋生摆摆手:“在延安参加大生产运动时,才学了很肤浅的一点点,哪里比得上大娘您啊?”“好使,好使。”李大娘满脸核桃纹里都是笑容,“丁主任怎么什么也懂啊,俺整天见苍耳子,就不知道还有这种用处?”此后,苍耳子的这种用途在小河村和周边村子里被广为传播,一直沿用至今。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一开篇直接进入故事,并交代了作品的主要人物和主要内容。B.小说运用细节描写具体交代李大娘纺线的过程,使故事真实可信。C.李

12、大娘纺线拉呱时突然出现意外,这一情节为下文展开故事铺垫。D.小说结尾写苍耳子的用途沿用至今,表明人们对丁主任永远挂怀。2.丁秋生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3.本文写抗日将领丁秋生,选取的不是战争场面却是平常生活细节,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 针对学生及其家长不太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有建议指出,要在中高考中增加传统文化的考试内容。这其实还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的应试思路。表面上看,这可以提高学校、家长、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但“应对”考试的传统文化教育会偏离初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知,是很难通过考试考出来的。

13、我国中高考改革都提到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综合素质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需要综合素质评价在大学、高中招生中切实发挥作用。而在推进中高考改革过程中,需要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讲授、灌输,转变为更多的探究、交互,从过去重视结果评价,转变为关注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学校教育也不能囿于教材、课本,而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引领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多感悟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帮助其做一个承继传统的人,成为有根的中国人。 (中国教育报2017年03月07日第2版)材料二: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

14、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

15、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材料三: “我从2014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越多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泛的参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